杜甫登高解读.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679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登高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甫登高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杜甫登高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登高解读.doc

《杜甫登高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登高解读.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登高解读.doc

【绚兮读古诗】浑厚深沉之愁

——杜甫《登高》赏析

【原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译】

我登上高台,放眼望去,高远的天空下狂风呼啸,耳边传来阵阵猿猴的哀鸣。

清爽洁净的水中小洲,沙子洁白如玉,鸟儿在疾风中飞舞盘旋。

在猛烈的狂风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扬扬,漫天卷地,飘落下来,从天际而来的长江水滔滔滚滚,向东流而去。

在这样一个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我漂泊在离家万里之遥的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人生种种艰辛,留下了太多遗憾,而今双鬓已然斑白,因为年老多病,我不得不开始戒酒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处境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在这种情况下,夔州时期他还写了四百多首诗,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

《登高》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望远,百感交集。

触景生情,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融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按照律诗的要求,除首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工整。

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诗歌单调,而杜甫的这首诗每一联都是对仗的,既不单调,却也让人看不出一对到底,如此高明,这除了杜甫在语言上下的工夫外,还得益于杜甫善于转变情感,使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

难怪胡应麟要说杜甫此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题目为《登高》,前两联充分展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境界,高远空阔,正是因为诗人站得高,才能感受到狂风呼啸,天空高远,耳边传来猿猴哀鸣,首联对仗工整,意象繁复,却有条不紊,两句话出现了六个意象。

且诗人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触觉,视觉、听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长江边的高台,眼前看到这样一幅高远寥廓的画面。

到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就更为阔大,落木竟然到了无边的程度,漫天卷地,满眼都是,这不可能是写实,诗人注入了他的想象,一下子提升了诗歌境界。

把落木和长江这两样平凡无奇的景物赋予了无限广阔的背景,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一派衰飒,不禁让人悲从中来,“落木”是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化用而来,干枯硬朗,萧萧而下,而后一句“滚滚来”共同营造了浑厚深沉的艺术境界。

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前一句给人的感觉是空间无限广阔,后一句给人的感觉是时间永不停止的流淌,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理而妙。

孤独多病的诗人,面对无限广阔的时空,顿生个人漂泊无依,贫病孤苦的哀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前两联境界阔大,如果一味阔大下去,不免乏味,杜甫深谙作诗之道,“沉郁顿挫”是他的诗歌风格。

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说: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杜甫的这首诗可谓是体现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前两联境界宏阔,感情深沉,而第三联诗歌由对大自然的描绘,回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宏大的境界一下子就缩小了,情绪也一下子低沉下来了。

杜甫特别真诚地叙写了自己当下的人生处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这样评价这句话“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意思是这十四个字里包含了八层意思,万里,是说离家之远,思乡之愁;秋,是说万物凋零,时节凄惨;作客,是说漂泊他乡,居无定所,羁旅之愁;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久居他乡,思亲念家之情越甚;百年,年老矣,来日无多之愁;多病,体弱多病之愁;台,台高远之处,孤独之愁;独登台,身边没有亲朋好友,孤苦之愁。

八层意思层层递进加重了悲愁的情绪。

诗歌的最后一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经人生种种艰难困苦,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已经是两鬓斑白了。

新近因为身体的原因,连最爱喝的酒也停掉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时的杜甫,连可以解忧的酒都戒了,哀愁将何以排解?

杜甫很善于把个人的哀愁放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这样使得他的悲凉并不渺小。

他的诗歌常常是前两联描绘浑厚深沉阔大雄浑之景,后两联叙写个人身世的悲哀,他写于来夔州的路上的诗《旅夜书怀》,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一联交代了诗人夜宿的地点,第二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何等地阔大雄浑之景,而到了第三联诗人写到了自己的悲哀,老病孤独,羁旅漂泊。

又大自然到个人命运,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象。

与《登高》时期的诗作《登岳阳楼》同样也是如此风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朋友没有联系,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居无定所,只有一条破船为家,可是杜甫却能把个人的痛苦放到无限广阔的宇宙天地之间,气象自然宏大了。

当然杜甫的诗歌意境能由大到小,有有小到大,沉郁顿挫,并不是纯粹使用技巧锤炼,刻意为之,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以为这与杜甫深沉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从来都不为一己而悲,从来他的心里都装着国家,装着天下百姓。

当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他登上高台为自己的命运悲哀的时候,他写到的是“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登此登临”,他的伤心总和天下百姓的苦难联系在一起。

2018/1/14

PS: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18篇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