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6305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星期五阅读1132之一总1190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

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

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最是细处见人心(今日谈)

鲁平《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9日01版)

  近日,某地领导自揭家短:

投资几亿元建的广场连个公厕都没有。

无独有偶,北方一个大城市,广场之大几乎是全国之最,却既没有遮阴避雨处,也无内急如厕处,市民对此多有意见。

  在一些城市,广场、公园、马路建得大气漂亮,可就是细节规划得不好,不够人性化。

反观有的地方,厕所、遮阳棚这种必需的设施,不仅布局合理,又设计得颇具艺术气息,和周围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是否注重细节的处理,有没有人性化的讲究,体现一个地区的治理水平。

  最是小事见真情,最是细处见人心。

多从百姓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从解决百姓难题入手办事情,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教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梦之队”

2016年09月08日 作者:

俞可朱羽潇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旨在动员全国人民更加充满信心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教师筑梦,唯有甘守三尺讲台。

  育人即为传道。

身为筑梦人,教师须以打造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为理想,奉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为信念。

通过牢固树立并矢志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可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周礼·

地官司传序》中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传道乃教师第一职责。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先。

道为何物?

古今中外,诠释各异。

道即核心价值观。

而在当下中国,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和最磅礴的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为弘道之举。

教师之天职,是弘道,更是传道。

  教书亦作立德。

“读书即是立德”,教书亦为立德。

前者为自立自达,后者为立人达人。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广大教师,“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范”概念由此而来,凸显为人师表。

中华文化历来倡导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育人先育己。

古往今来,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韩愈《师说》中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教师的合法性既来自德高身正并弘扬大道,亦来自循循善诱弟子以道,更来自弟子对授受之道的推己及人。

无论古代中国化身圣贤的教师,还是古希腊化身智贤的教师,均像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所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

由弟子通过日常生活践行,把所求之道在人与人之间、在代与代之间荡漾开来。

今日,传道的可持续性便可通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践行与弘扬来检验。

  讲台堪比初心。

教室是教师的物理场域,课堂是教师的精神场域。

物理场域有界,精神场域无际。

身处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教师把传道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覆盖到校内园地、校外天地以及现实世界、虚拟空间。

好老师的内心深处激荡着“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在教书育人中纵情迸发。

  “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咐广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编织“仁而爱人”的事业——对学生的爱,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

通过真情、真心、真诚,好老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之成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好老师的初心凝聚于三尺讲台,甘守三尺讲台即为不忘初心。

  筑梦方可圆梦。

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靠教育。

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及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传道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激发教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点燃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思性与创新性,推动教师在传道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提升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唯此,在为学生播种并点燃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教师亦可使自己的教育人生出彩。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8日第6版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评论员随笔)

李斌《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9日05版)

  如今社会倍加重视教育,教师更是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听过一个“学生追师”的故事:

有位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结果他的课讲到哪,不少学生就跟到哪,虽然往返路途很辛苦,但学生乐在其中。

梅贻琦先生有个形象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从游于名师课堂,实乃学生之幸。

  “为学莫重于尊师”。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历史上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之类的千古佳话。

民间社会中,即使没有读过书的人,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

如今社会倍加重视教育,教师更是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向老师表达由衷的尊敬和感恩,让尊师重教成为遍及社会每个角落的风尚,正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回首往昔,从普及新知到教育救国,教师总是挺立在时代最需要的地方。

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

陶行知穷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之道;

民族危难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

我们的周围,亦有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张丽莉、照顾麻风村孩子的农加贵、辞去村支书甘当“孩子王”的韦造祥等无数好教师楷模。

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为大,亲师为尊”,从古至今,师生关系都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对学生来说,恩师的悉心授业、关怀备至,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对教师而言,“三尺讲台”不仅使命光荣,“得天下英才尽育之”也充满着“高尚的快乐”。

教师哺育学生以知识和良知,用“仁而爱人”的情怀奉献教育事业;

社会回馈教师以尊重和敬仰,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态度报答师恩。

正是在这种相互珍重和付出中,文明薪火得以延续,价值理念得以远播。

也惟其如此,才能少一些师生冷漠,还“师道”以尊严和生命力,让教育真正成为通达梦想的桥梁、繁荣发展的砥柱。

  远在千年之前,古人诚感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光辉,源自教师和学生的坚守,也离不开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社会的尊师之意、重教之心,体现在礼赞教师、讴歌教育上,更需付诸行动中。

这些年,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升。

更多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彰显教师职业荣耀的改革,应该早日提上日程,纾解教师的生活压力和职业困顿,为他们尽心尽责、耕耘不辍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赢得更多社会尊崇,教育才会更好决定未来。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500多万名教师支撑起来的教育体系,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社会财富。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社会将朝气蓬勃,未来将大有希望。

魅力教师从着装开始

2016年09月07日 作者:

蔡少惠  来源:

人民政协报

  魅力教师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的魅力包括着装魅力、表情魅力、举止魅力、声音魅力等。

  作为一名魅力教师,在服装穿着上不仅要符合教师的规范,还应符合美学的标准,穿出服装的美感与品质感。

  魅力着装的基本要求

  首先,着装要整洁卫生。

即教师的衣服不论其质量好坏、新旧如何,都要做到端正妥帖,干净整齐,每粒扣子都要扣好。

其次,着装要朴素端庄。

即教师的着装应该体现出朴素自然、庄重优雅的职业特点。

再次,着装要大方得体。

即穿着既要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性格,又要跟自己的身材、体态和肤色相搭配,不可随波逐流,打扮得俗气呆板、千篇一律;

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服装,体现出职业特色和个性特点。

同时,着装还要注意协调一致,衣服的风格要协调、颜色要协调、饰品和衣服也要搭配和谐。

  魅力着装的三原则

  教师魅力着装要遵守三原则:

TPO原则、三色原则、三一定律。

  “TPO”原则。

是服装穿着的基本原则,T即时间(Time),P即地点(Place),O即场合(Occasion)。

也就是说,在选择服装时,既要考虑季节时令,还要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服装要与出席的场合、环境相搭配。

选择服装,还要注意配合自己的身份。

当代的教师,已经不再保持着过去守旧、刻板的形象,新一代教师的活力与风采正在为当代教育注入新的生机。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在穿着上应体现出教师端庄、儒雅的气质,又不失个人的风采与时代感。

  三色原则。

是说穿着的服装和与之搭配的配饰的颜色总共不超过三种,是基础服装搭配的原则之一。

服饰的颜色过多、过杂,会给人感觉喧闹、杂乱,缺乏整体感与美感。

  三一定律。

在一整套服饰搭配中,将三件主要饰物的颜色统一,即腰带、背包、鞋,会使整套服装具有和谐的美感,也是确保着装品质的一个实用技巧。

  女教师魅力着装

  女教师的服装比男教师更具个性特色,但是要注意自己教师的身份、榜样作用和导向作用。

  女教师服装搭配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主题突出法。

确定一套服装的主题色,也就是使用面积最大的颜色之后,在选择鞋和配饰时要选用与主题色相呼应的颜色,不能“喧宾夺主”。

  图案领导法。

为花色上衣搭配下装时,颜色要尽量选择纯色,并且要与上衣图案之中的某个颜色相同。

  深浅搭配法。

一套服装中,将深浅不同的同一颜色搭配在一起,也是实用的技巧之一。

  邻近色搭配法。

在二十四色色相环当中,90度以内的颜色为邻近色,如黄色和绿色、橙色与红色,在确定服装颜色时可以用这些颜色进行组合搭配。

  互补色搭配法。

在色相环当中,角度呈180度的颜色互为互补色。

例如黄与深蓝,红与绿都是互补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还要注意与其他几种搭配法则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

  点缀法。

可佩戴与服装颜色相搭配的丝巾、胸花等饰品,起到装饰的作用,也可以使统一的服装具有独特的亮点。

  安静法。

在一条颜色艳丽,图案显眼的连衣裙外,披上一件素色的风衣或外搭,外套遮住了裙子的大部分,看上去不那么夸张了。

当一天之内有不同的场合需要出席,又来不及换衣服的时候,运用这个方法,可以巧妙地解决问题。

  建立联系法。

将颜色差距较大的两件衣服搭配在一起,看上去往往会感觉颜色过于跳跃,这时只要选择一件具有这两种颜色的配饰进行搭配,就能拉近颜色之间的差距,搭配出来的服装就多了几分别致。

  教师的着装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优秀的教师,其本身就拥有着“光能”和“热能”,这些能量照耀着、感染着周围的人,自然吸引着他们以教师作为学习的楷模。

  (作者系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副校长)

读懂叶圣陶教育思想里的“中国现代教育学”

 2016年09月08日 作者:

任苏民  来源:

读懂叶圣陶教育思想里的“中国教育学”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凯洛夫教育学已经很少有人知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界特别是青年教育工作者热读和信奉的经典。

就连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设计者们也宣称,这一轮课改的主要思想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叶圣陶曾在1958年给刚任教师的外甥女江亦多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在大学学的是凯洛夫教育学,那是苏联的教育学,不是中国的教育学。

  的确,在新中国成立十来年的时间里,“学苏”风靡一时,凯洛夫教育学成为每个师范生的必修课,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仍深受其影响。

时隔二十多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凯洛夫教育学已经很少有人知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界特别是青年教育工作者热读和信奉的经典。

就连新课程改革设计者们也宣称,这一轮课改的主要思想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百年中国教育改革难道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学?

  波澜壮阔的百年中国教育改革历程自20世纪初开启,难道就一直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

如果有的话,在中国经济、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教育日益走向世界,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难道不应当更加自觉、自信地实践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

  “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的一个典型,就是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

他自1912年担任教师起,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76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各个时代和文化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战士、著名文学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实践、修养、学问极其丰富而又融为一体,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性、民族性和大众性。

它从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扎根于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的土壤,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总结、提炼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刻反映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和基本规律,堪称“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

它以国学根底和道德修养作基础,秉承儒道智慧精华,深得五四精神贯注,并将教育改革探索与新文学创作和现代文化建设相交融,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根基——语文教育的改革为主要依托,具有更加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文化意蕴。

它与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生活息息相通,热诚代表他们的愿望与呼声,关怀他们的成长与幸福,并采用中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更富有亲切感和人文气息,是真正面向并属于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学”。

  怎样靠近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表达形态即叶圣陶关于教育的著作极其丰富多样,既包括教育和教学的论文、专著、文章和讲话,又包括语文课程教材,还包括有关教育的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文学作品和书信、日记等文字。

正因为如此,除了叶至善等先后出版的25卷和26卷本《叶圣陶集》外,自1980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问世以来,为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学习,陆续出了很多种叶圣陶教育著作选编。

本人也曾经出版过一本《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从《叶圣陶集》中精心选取了48篇论著,共分六辑,依次为“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和“教育诗”。

  叶圣陶教育思想涉及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

认真读好叶圣陶教育思想这部“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必须尽可能多地仔细阅读叶圣陶原著,探索解决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现实问题,适当结合阅读叶圣陶的年谱、传记和有关参考文献,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变迁历史中,从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理论的继承发展中,进行系统的研究、学习。

  叶圣陶教育思想有哪些魅力

  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长达大半个世纪时间里,自觉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为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作为批判继承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教育理论创新的出发点,深刻反映了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提出中国教育改革是综合系统的改革、本质精神的改革和大众参与的改革,是具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意义的教育改革观。

  叶圣陶教育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根本问题。

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于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使之成为自主全面发展、养成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

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现代教育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培养现代中国人的关键问题,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过程和方式是,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学的本领,以至能够终身自学、自强不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它从时代高度审视教育与儿童(人)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洞见了中国现代教育面向未来、注重创新的生命机理和发展前景,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动力在于,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发展。

  叶圣陶教育思想本质上更是一种中国现代教育实践之学、智慧之学,它将其文化精神和基本原理具体贯彻在德育、教学、教师发展和语文教育等实践领域,总结和提炼了丰富的教育改革经验,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智慧。

主要包括:

人本德育论,以“做人”为根本目的,以“人生”为内容主题,以“人本”为教育原则,强调主体德性发展为本旨、人的道德实践为本体、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教育者的身教为本源;

导学教学论,以引导自学为本质功能,以尝试自学、质疑讨论、练习应用等为基本方式,以愤悱启发、相机诱导、教材为例、举一反三、指点学法、逐渐放手、实践历练、养成习惯等为教学原则;

现代教师论,以中国现代教师的思想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为主体精神,以中国现代教师作用观、教师修养(素质)论和师范教育论等为内容;

语文教育论,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观和语文教育观为核心,包括现代语文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学习论和社会教育论等。

  认真读好叶圣陶教育思想这部“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建设,为“中国教育”在21世纪世界教育中的发展与弘扬作出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

勇立潮头成就民族伟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蒋家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知识分子应该有“当仁不让”的气魄和“舍我其谁”的精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国家繁荣昌盛为己任,以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己任。

这是知识分子最珍贵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先后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讲话,多侧面、多视角对知识分子给予充分肯定,寄予殷切希望。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这一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更好地激发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错综复杂的过程。

从1949年刘少奇从“经济地位”出发界定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到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三方面统一起来,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整整用了29年。

其间经历了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定性为资产阶级世界观、将几十万知识分子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等曲折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阶级属性的共性基础上,又解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怎样的“一部分”的个性问题。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换言之,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而知识分子也是我国领导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知识分子阶级属性中的共性部分。

从个性部分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

“知识分子,顾名思义,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知识比较丰富的人,其中不少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行家专家。

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论断的继承和坚持,也是在新形势下对知识分子特殊社会定位的进一步表述和丰富。

它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高度信任和寄予众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积极贡献聪明才智的热情。

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一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