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6287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3)关于儿童心理的量变与质变、连续发展与发展阶段的关系。

总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

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

结合视频\图片,师生互动讲授新课重难点

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针对前面学过内容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随意畅言,教师进行梳理总结

10分钟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回顾知识

教学反思:

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学生对本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更倾向于师生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案例对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性很重要.

 

认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掌握西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研究;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

理解各学派的理论观点

4(第三周)

60分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一.西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研究

二.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

三.西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四.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的研究概况

通过图片讲授本段内容

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人物:

一、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压抑情结童年的阴影

催眠联想

2、人格结构

自我本我超我

3、梦的解析

新精神分析、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

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

肛门期(1-3岁):

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

婴儿开始被训练用厕所。

性器期(3-6岁):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

潜伏期(6—11岁):

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

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二、行为主义观

人物:

华生;

斯金纳

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联结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JohnB.Watson(1878-1958)

主要观点:

摒弃“意识、动机、思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关于发展的机制:

经典条件反射

评价:

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等同起来。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适应、平衡、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6、7岁)

C、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A、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心理测试

课堂互动,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感

师生共同总结

本部分理论学习结合每个学说所做的实验来讲,发现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很感兴趣,但是对学说的理论部分仍然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问题

1.知识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能力目标:

具备根据学前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来分析儿童行为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具备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教学重、难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

授课,图片,讨论,互动游戏

2课时(第四周)

教学环节

内容概述、教学活动、方法和解释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了解学前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的不同特征.

多媒体教学设备

讲授新课

结合图片,视频,案例进行讲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近及远。

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总之,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是按照从不齐全到基本齐全、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开始分化、从非常具体到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从完全被动到最初的主动、从非常零乱到出现系统性的规律进行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年龄特征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二、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师在每个环节设置相应的案例与情景,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结合学生的想法进行新知的讲授.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对知识点梳理,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将学的内容

由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许不足,这也影响到学习兴趣,结合案例教学,学生只对案例感兴趣,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结合理论知识去理解案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要好好的思考。

2课时(第四周)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

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

通过视频播放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

片段剪辑,引导学生谈感想,结合学生的发言,讲授新课----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正是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

如:

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

二、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

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利用案例,情景对新知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因素来列举相关事例,培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点,对内容进行小结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实训作业

观看电影之前,给学生发放课堂任务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

学生基本都能很认真的完成任务。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结合电影中人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更加直观,也比较容易理解,课堂效果比较好。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乳儿的身体发展;

幼儿的身体发展

通过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规律

热爱儿童,关爱儿童发展的专业意识

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内容;

幼儿的身体发展.

讲授法、小组讨论论

2课时(第五周)

5分钟

课程导入

通过图片展示人类身体发展图,标记出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二.乳儿的身体发展

三.幼儿的身体发展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

二.身体的生长

(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

1.身体大小的变化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

2.肌肉组成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

(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

1.身体比例的变化

2.骨骼生长的变化

新生儿的骨骼很小,很柔软,不易站立,也不易保持平衡,但是此时的骨骼很有韧性,因此不易骨折。

三.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

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人类共同遗传基因的影响。

除了人类共有基因的影响外,我们身体的发展还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如身高(Tanner,1990)。

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

互动环节

通过心理测试、活动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小结

知识巩固

完成课后练习,检测本课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对身体成长发展这一部分的知识很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边听边对照自己成长,学习兴趣较高,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中来,从此点看出,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才容易唤起共鸣,因此我要反思,如何能够把比较有专业深度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所了解的一些事物进行讲授。

课题: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掌握新生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乳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具备通过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发展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树立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的意识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的内容;

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导入

通过短视频,播放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一.新生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二、乳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三.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4)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

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量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量已占成人脑重量的75%,六岁时,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重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

从目前来看,脑至少由两种脑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一)髓鞘化

神经细胞髓鞘化的过程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

出生后不久,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神经通路已经髓鞘化,在第一年内发展迅速,但大脑的一些区域(如前额皮层、网状结构)的髓鞘化进程则要延续到15、16岁。

(二)大脑偏侧化

大脑是由两半球组成的,两半球间由胼胝体相连结,大脑两半球都有皮层覆盖。

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

(三)大脑发展的敏感期

突触联结形成的高峰时期,是大脑可塑性较强的时候,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期,此时对大脑进行刺激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对身体成长发展这一部分的知识很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边听边对照自己成长,学习兴趣较高,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中来,从此点看出,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才容易唤起共鸣,因此我要反思,如何能够把比较有专业深度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所了解的一些事物进行讲授。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2.能力目标:

能够运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特点分析儿童行为特点.

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4课时(第六周清明放假、第七周)

观看视频,提问,儿童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导入新课.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结合图片,视屏、情景设置讲解重难点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儿童的视力障碍有:

远视、近视、弱视等。

早期矫正有效果。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互动活动

小结作业

情景再现,学生分小组分析情境中幼儿行为特点.梳理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知识回顾,复习旧知,幼儿视觉发展特点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四)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五)幼儿听觉的发展

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三、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二)视触的协调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分享学习幼儿感知觉测试方法及理论学说,梳理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感知觉视频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感知觉规律,虽然课堂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视频很感兴趣,但是却无法结合知识总结提炼。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的规律;

新生儿动作的发展;

乳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

幼儿动作的发展

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设计活动

关注儿童,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理解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4课时(第八周三月三放假、第九周)

通过视频,播放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导入新课。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头~躯干~脚)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头、躯干~双臂和腿)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臂腿~手脚)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1.5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拿小勺吃饭。

2岁以后,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师生交流梳理本课内容。

布置作业:

分组完成每个小组应该设计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课堂小活动,观察儿童的行为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的联系。

社会实践

幼儿园实践

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感知觉视频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感知觉规律,虽然课堂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视频很感兴趣,但是却无法自主的总结提炼,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知识与实践的挂钩,不过针对上一节课来说,还是有一点进步的。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游戏发展;

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

学前儿童的劳动发展

掌握学前儿童活动发展规律

培养专业素养

学前儿童活动发展规律;

幼儿游戏、学习发展规律

4课时(第十周)

15分钟

总结实训情况

各组交流实训感受,总结实训情况

学生任务书

观看幼儿园活动课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小朋友的行为特点,导入新课。

50分钟

一、学前儿童的游戏

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幸福的伴侣”

积极作用——生理方面

婴儿期:

练习性游戏帮助儿童学习各项身体技巧;

幼儿期:

玩玩具使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