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603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国殇》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句式上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

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国殇”指为国家牺牲的将士,

屈原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表达了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三个知识点的的难度渐进,最后一个“国殇”的含义可适当讨论,不同语境中含义有差别。

国殇:

一般指为国战死的将士,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悲伤与劫难,如5'

12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5'

12国殇日。

落实教学目标2的环节。

由于多为识记型知识,所以通过同学互相补充发言,教师点拨的形式即可落实。

散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对照教材上的字词解释,粗通大意,自由散读,体味情感。

学生可根据老师在PPT上对词语掌握的要求,对照思考释意。

(被操错 

交 

凌 

躐殪 

絷 

援 

枹 

怼 

严忽 

超远惩 

诚 

)(被同披 

霾同埋 

反同返)

高中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借助注释可粗通文意。

而个人散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本。

再读课文圈划品读

1、请学生全体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请学生找出最欣赏的四句描写,并将它们改写成1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3、交流评点学生的当场习作。

诗歌的前十句层次井然地描写战斗进程与惨酷悲壮场面,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场面来写:

第一二句写楚军将士被坚执锐,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的场面;

第三第四句写敌方的强大与我方将士冒着箭雨奋勇争先;

第五第六句写战斗中我方的指挥者奋勇争先,誓不后退的决心。

第七第八句写楚军战败,弃尸原野。

学生在当堂习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记叙过多,缺少生动的描写。

有的同学则想象过度,偏离了文章原来的意思。

教师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需加以点拨

这个环节尝试在品味的基础上读写结合。

重点训练描写的基本功。

反复朗读

体味情感

1、请学生散读全文,找出文中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加以分析品味。

2、从诗所描写的内容看,作者所讴歌的是一些失败的将士。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全诗的结尾,回归到祭歌的形式,对阵亡的将士进行热烈的礼赞。

战士们如此英勇的形象,如此不屈的精神,即使是在九泉之下,他们的英灵也称得上是鬼中的雄杰了。

诗人在歌颂烈士英魂的同时,也希望烈士们能够永垂不朽,能够“长无绝兮终古”

诗歌以情动人,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就能理解屈原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赞美,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杰出诗篇。

写写练练

增强能力

1、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撰写歌颂与哀悼阵亡将士的对联。

2、每组派一个同学将对联写在黑板上,由大家讨论评出最好的对联。

学生写出的各种答案水平参差不齐,以鼓励为主。

较好的范本示例:

春雷挟雨惊天地,

铁甲浴血泣苍生。

铁马金戈,铿锵万里声似虎;

热血头颅,抛洒干日气如虹。

对联的习作方式以其活泼的趣味一直为学生所喜爱,又可锻炼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是有一定难度要求的练习。

拓展阅读

加强积累

1、阅读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体会本篇文章中“国殇”的深沉含义。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表达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2、用散文、MTV或者DV的形式改编此诗。

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业完成,自主性较强。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迁移与阅读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国殇》精细实用教案北京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

难点:

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

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

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

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

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

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

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

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

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

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

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

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

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

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

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

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

“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

”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

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

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

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

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

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

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

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

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

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

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

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二、疏通课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被羁绊,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三、鉴赏

同群:

爱国主义之赞歌千古祭文之绝调——读《九歌?

国殇》

中央电大文法部 韩传达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

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

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

唯独《国疡》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

戴震《屈原赋注》:

“‘殤’之义二:

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

在外而死者,谓之‘殇’。

‘殇’之言伤也。

‘国殇’,死国事;

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

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全诗可分两大段。

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

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

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

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

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

《周礼?

冬官考工记?

函人》记载:

“犀甲寿百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

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

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

“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

“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

“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

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

”(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

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

“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

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

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

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孙子?

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

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

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

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

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

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

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

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

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

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

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

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

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

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

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

《史记?

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

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

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

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试与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唐燕国公张说所写的《吊国疡文》相较:

  见马血兮夜然,闻殇魂兮雨哭。

君王按金鼓而气愤,抚珠铃而泪滋。

横万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写悲…殪原野兮奈何?

违君亲兮不见。

于戏,何天命之奄忽,俾仁义之礼兵,为蛮夷之俘骨。

  虽然张文中也有“横万里”、“吊群山”等气象苍莽的词句,但作者只是用来形容“悲”、“恨”的深广无穷而已,决不能给人以鼓舞斗志的力量。

至于梁简文帝萧纲的《祭战亡者文》曰:

“降夫既旋,功臣又赏。

班荷元勋,苏逢漏网。

校尉霑荣,属国蒙奖。

独念断魂,长毕灰壤。

膏原染刃,委骨埋泉。

徒闻身没,讵辩名传。

”(《艺文矣聚》卷三十八)则只不过是悲叹身死国事而不蒙恩赏、声名不传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

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

“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

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