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5670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经验总结论文文档格式.docx

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走入乡土,引导学生观赏家乡的一草一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的风俗民情及丰富的物产。

因地制宜,组织安排了“小导游”活动,选取家乡的某个景点,由学生编撰导游词,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素材有机融入到导游词中,进行介绍。

另外,结合本地区化工企业发展迅猛的优势,笔者又组织了“小记者”采访活动,就人们高度关注的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进行采访。

“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一系列走入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眼、口、手、耳等多种器官,直接感受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从而使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引乡土之情,使其“乐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出对故乡的思念。

对故乡的认同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乡情更是心声的源泉,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这点尤其不可忽视。

《论语·

述而》里有这么一句话: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讲的是书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

那么,这句话用在作文教学上,也同样可以成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培养写作兴趣,面对作文不再畏之如虎,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这是迈向作文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为了让学生“乐”写,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美哉家乡”系列专题作文训练。

此项训练以“说”为主,以“写”为辅,分三个步骤(记忆之美、如今之美、未来之美)。

第一步骤主要是回忆。

“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故乡的一切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曾经的一个游戏,曾经的一些仪式,曾经的一些歌谣等,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步骤主要是感受,除了感受特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外,更注重感受乡村劳作之美,乡村人际之美,乡村物产之美。

类似于“月下刺猹”的农趣,“锄禾日当午”的艰辛,“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家乡特产的声名远扬等,都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充满自豪感。

另外,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人际交往更坦率,更纯真,更人性,“桃花源”式的人际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熏陶。

第三步骤主要是展望。

让每一个学生做一回设计师,依托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地处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江三角洲这一区域优势,为家乡的未来设计蓝图,绘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家乡。

“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每个步骤后,学生都说得意犹未尽,对乡土的感情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且有不说不快之感。

于是笔者乘势让学生以“美哉家乡”为题,作文一篇,并利用黑板报开辟“佳作专栏”展示,以使学生人人都能感受到成功、愉悦,提起写作再也不是眉头紧锁,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精神寄托。

三、赏乡土之文,使其“会写”。

“情感派”认为,“写作,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的实践行为,不是单纯的训练与考核,因此,它的本体是精神,而不是技巧,它的内涵是感悟,而不是习得”。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素材,且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否就一定能创作出一篇佳作呢?

答案显然是不能。

因为素材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这一过程就需要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而感悟的核心就是“感动、欣赏”。

这里的“感动、欣赏”并不是单纯指对文学作品,而是指对所有的事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甚至路人的一颦一笑。

学会感动,学会欣赏,惟有如此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意识,笔者特地选取了乡土作家梁刚的几篇文章(《火土》《荞花》《冬晨》)进行欣赏。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这是欣赏文学作品的经典经验总结。

教学中,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形、音、意”三方面感受作家对乡土的真情流露,分析、讨论作家是如何表现这种对乡土的审美的,从而感悟作家那种超乎技巧的精神实践。

紧接着,笔者以乡土为题材,布置了一篇“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作文。

开放式的命题和立意唤起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完稿后笔者选取了较好的数篇打印并分发到学生手中,与作家文章进行比较欣赏,欣赏习作中的闪光之处,诸如文本中所表现的对乡人乡事的体察入微、见识独到,对乡俗乡情的亲身历练、感受至深等。

当然也会评出习作的不足,如字词句、修辞、选材、立意、谋篇等方面。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进行集体修改。

在分析、比较、欣赏、修改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欲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作文的成就感,从而学会如何作文。

语文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走向乡土,融入乡土,如今,乡土已日渐成为农村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经验总结论文二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内乡县夏馆初中李会仙

农村学生作文难,难就难在阅读面小、视野窄,见识面小、素材少。

我通过近些年的思考与实践,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掘乡土作文素材,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曾有人说:

最原始的才是最美的。

农村学生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却被习以为常的目光忽略了。

学生常常舍近求远,去写他们不熟悉的火车、飞机、动物园和高楼大厦,结果越写越摸不着作文的“门道”,越写越找不到自己了。

其实,可以写写自己的童真童趣、奇思妙想;

写写家乡最自然的山山水水、最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最真实的发展变化。

将这些最自然、最原始的用最真挚的感情写出来就是最好的作文了。

郭沫若先生曾说: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便是上乘之作。

发掘乡土素材,就是开发新课程资源;

发掘乡土教材,就是让学生放下好高骛远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态来“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

“学会写普通,写平凡,才有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作品也才有更普遍的意义”。

可见,发掘乡土素材对农村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

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个学习内容。

家乡是生育、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了如指掌。

可习以为常的眼光使我们的眼睛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导致找不到素材可写。

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人和事没有深厚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

有了乡土情结,并不意味着就有素材。

还必须利用课内、课外的有效契机,引导学生寻找素材、发现素材。

课外也有很多的契机。

学生们看到校园里一幢幢矗立而又洁白的教学楼,常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我跟他们讲:

“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坡,学校建在此后,一天天才有这样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你的家乡没有变化吗?

”学生会说:

“……也从瓦房变成了砖房!

”再引导学生去做社会调查,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并整理出来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了。

确实,“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

”只要教师抓住契机,善于引导,教给学生捕捉素材的方法,学生发现素材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的来。

古人说:

“问泉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也说: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有了写作的源头,学生写好作文才成为可能。

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

当素材源源不断来的时候,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素材至关重要。

我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做资料卡片等,以搜集素材。

日记和卡片是学生记录素材的重要途径,然后在期中或期末时做一次资料“汇编”,把乡土素材汇编成“自然风光”、“民风民俗”、“邻里关系”、“家乡变化”、“童真童趣”、“奇思妙想”等类别。

有了这些“素材库”,就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丰富的“粮食”,学生不再因为“无米下锅”而犯愁。

总之,学生有了素材的“小仓库”,就有了写作之源,

四、引导学生取材

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学生问我“写几件事可以吗?

”显然,这是取材的问题。

我从庄稼的取舍上让学生思考:

一块田里,行间长了几株稻穗、杂草,应该除弃什么?

同学们都说除杂草,就没说行间穗。

我说:

“行间的作用是什么?

”同学们都清楚是通风,我再引导“那行间的穗多了,不影响通风吗?

”学生都说:

“还要除掉行间穗。

”我引导学生:

“作文素材也如此”——取其精华,即最能表达中心的“取”,其余的“忍痛割爱”,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如一块没有杂草而清秀的稻田。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引导,学生头脑里不再是“空空如也”,他们每个人的“小仓库”里都储存了不同类型的素材,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学生也由过去怕写作文逐步到要写,作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经验总结论文三

培养乡土文化情感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内乡县夏馆初中刘烽

一直工作在农村教学第一线的我,常遇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缺少感情。

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情感投入。

他们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没有注意生活中的“匆匆瞬间”,自然难以“情动而辞发”。

“情动”是认识问题。

而提高认识,培养情感则是作文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我认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就是从学生的乡土情感的培养入手,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情,深入观察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生活、劳动习惯等,以此积累写作素材。

下面是我根据一年来的课题研究的实践和探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立足文本,强化“读”的训练,诱发乡土意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乡土情感的培养成为可能。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充满乡土气息的、具有乡土情结的课文,有意识地将语文阅读与乡土教育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这些名家的文中受到启发、熏陶;

同时让学生学会在作文时的“情感”投入,达到一石三鸟之效。

二、紧扣生活,挖掘素材,强化乡土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学生,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他们若能发现其中的真、善、美,他们就有了选择有意义内容的可能性,就有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催化剂。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从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首先,在实践中寻找。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在实践中拓宽视野。

其次,在劳动中体验。

农村学生是在学习和劳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劳、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了生活中的许多酸甜苦辣。

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农村学生经常参与传统节日庆典、婚嫁丧祭等活动,目睹新人新事,喜事丧事,丑事恶事,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他们定有所感触。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歌颂新人新事,揭露丑恶现象,学生自然言之有物,情如泉涌。

三、 

指导习作,运用素材,深化乡土情感。

1. 

拟题导向,诱发乡土意识。

拟题时,首先要多拟农村题材的文题,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景、物;

其次,要注意拟题技巧,要拟一些让学生触景生情,产生写作愿望的文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写“家乡的变化”,我们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会发现许多别具一格的好习作:

以情感人的《妙哉,农村新城》,以理服人的《家乡的西瓜甜》,以点带面的《路的变迁》等。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考、写作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课堂指导,挖掘乡村生活的积累。

如我在教学鲁迅《故乡》之后,要求学生写《家乡的回忆》。

在给学生指导时,启发学生回忆家乡的人、事、景、物,以及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乐趣。

经点拨,学生写出了《种棉大王的故事》、《江心农家乐》、《家乡的小河》、《爱管闲事的王大婶》……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尝试习作,学生体悟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

当然,人类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一种情感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乡土情感,就必须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的训练。

当学生的乡土情感丰富了,作文时就能酣畅淋漓地发挥,这样学生就不再为作文头疼,而会把其当作一件身心愉悦的事,从而达到了写作的最高境界。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经验总结论文四

挖掘习作资源 

写出农村特色

内乡县夏馆初中吴永丽

根据调研,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

作文内容十分贫乏。

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

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

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

追究原因,许多老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

其实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为开辟一条通道。

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挖掘农村作文资源哪?

一、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

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热爱周围环境。

课标指出: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

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

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

2、关爱身边的人。

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

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

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

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

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3、留心周边的事。

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

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

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

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

只有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不走老路。

二、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写什么指习作的内容。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编造的多。

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

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

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

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1、围绕目标,小处着眼。

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

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注意力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

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小的观察点,供学生观察,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

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滚珠子”的游戏。

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细致观察,凸显特性。

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具体,深入。

要精细的辨别,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掩盖,学生的习作才能多角度,多形式的描述事物,描绘生活。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的发展。

纵观安溪的整个茶叶经济,市场的世界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空间。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吸毒、赌博,茶叶农药超标,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出发现问题,发现素材,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学生习作时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提高认识,丰富表象。

小学生观察是往往“五官并用”,通过“五官”获取对事物的认识。

单凭感官去感知事物,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不能直接成为作文的内容。

这是有些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的原因。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东西,由表及里的认识,由此及彼的联想。

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认识真实地表达出来。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茶叶销售情况后,我启发学生思考:

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茶农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

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广度、深度,提高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

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

又如:

“锄头下面一层水”、“立夏一过,茶叶成木屑”这些农谚既阐明科学道理,又生动易记。

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

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特色语言。

如制茶的过程:

晒青、杀青、揉捻、烘焙、出炉。

这些制茶步骤的名称,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学到。

在习作中出现生活与知识的断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学习农村的俗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

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

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

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

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作文教学要开发课程资源,立足农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写出农村特色。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经验总结论文五

立足农村天地创作个性文章

内乡县夏馆初中陈继

要想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文章,离不开平时丰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体验,在这一点上,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接触面和文化积淀远不如城市学生。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沉重话题。

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我想,只要立足农村,突出“农”(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写出真实的感受,作文应该会有个性、有创新的。

一、积累写作素材,感悟农村生活

1、积累农村语言,体味个中滋味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玉米锄得嫩,顶上一道粪”,“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这是农村谚语。

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搜集春联也是农村常见的积累语言的好方式。

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春联的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涉及大政方针、传统文化、现代时尚、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并且文情并茂,神形兼备,措辞精美,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春联的搜集和积累是锻炼语文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渠道。

2、观察农村景物,感悟农村生活

叶圣陶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鲁迅先生说:

“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

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自然景观、农家新居、现代乡村生活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

罗丹说过: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采田野风光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

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

小麦、玉米、菜地、鱼池、大棚、奶牛场……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闹春图、青苗图、秋收图、运输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

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采写农家新居之美。

改革开放,给济南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

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不能说大话、喊口号,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有位学生写的《家乡新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家乡的变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新变化,作者没有面面俱到的描写家乡,而是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

路、农作物、电器和人等作了对比表述,从而突出了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

例如,很多同学都参加过种菜劳动,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在给蔬菜施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