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5478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唯理论的原则,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来源于理性,理性的演绎法是唯一的正确方法。

理性审查一切,"

普遍怀疑"

二元论:

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物质和精神。

4、贝塞尔,1823年,人差方程式。

第二章:

内容心理学

一、冯特

C.合并:

不同种类的感情或情感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

D.相继联想:

如记忆过程,把过去的感觉、情感回忆起来,并与现在的心理元素相结合。

(2)统觉:

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3)心理复合律

它遵循三条原则:

A.创造性综合原则:

由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并非原有元素简单相加,实质上产生了新的性质。

B.心理关系原则:

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种基本的意识状态总是在与其他意识状态所处的关系中获得它的意义。

C.心理对比原则:

两种相反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

6、民族心理学

A.民族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原始人、图腾崇拜、英雄与神、人性发展

B.民族心理的三元素:

语言、神话、风俗。

7、对冯特的评价(贡献与局限)P89-91

贡献:

(1)心理学改变了附庸于哲学的状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冯特不仅是心理学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

(3)冯特创立了实验的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是互为补充的,他被称之为"

新心理学"

的理论体系。

局限:

(1)研究对象上,以经验取代客观事实,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2)研究方法上,抛弃传统内省法使他陷入无法探索直接经验的矛盾。

(3)冯特的理论体系庞杂而又混乱,充满着矛盾,如身心平行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

所以列宁说他是"

老麻雀"

第三章:

意动心理学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1、心理学的适当研究对象是心灵的活动(意动)

2、意动的分类

(1)表象的意动(包括感觉、想象)

(2)判断的意动(包括知觉、认识、回忆)

(3)爱憎的意动(包括情感、决心、意志、欲望)

关系:

表象的意动是最根本的,其他两类是在表象的意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3、研究方法:

(1)内部直觉(反省):

指的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

(2)观察:

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以及其他表现,并对儿童、动物、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

(自然观察法或客观观察法)

第四章: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士&

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1、意识流

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叫做意识流、思想流、主观生活流。

2、意识的5个基本特性

(1)意识是属于私人的。

(2)意识是常变的。

(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4)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

(5)意识具有选择性。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内省法;

3、比较法。

比较法可以补充实验法、内省法的不足。

三、本能论和习惯伦

1、本能论:

无需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这样一种方式。

2、习惯论:

(1)习惯是物质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2)习惯对个人的实用效果:

一是省事、准确、减少疲劳;

二是减少动作操作时意识的注意。

四、自我理论(仅作理解)(人格理论)

詹姆士划分经验的自我和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

1、经验的自我:

一切一个人呼之为"

我"

或"

我的"

东西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精神、社群的自我三种成分。

2、纯粹自我(能动我/主动我):

一个知晓一切(也包括自我)的那个东西。

一切意识中的主动因素,是一切其他自我的自我。

第五章: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一、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体系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与冯特相似。

直接经验(意识)

在冯特的基础上加入意象。

认为情感只有愉快-不愉快一个维度。

意识元素的属性上,在冯特基础上增加了持续性(时间特性)、外延性(空间特性)和清晰性(指意识元素在注意中的地位)。

唯独情感缺乏清晰性。

心理学的任务是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1)"

是什么"

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基本的元素;

(分析)

(2)"

怎么样"

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

(综合)

(3)"

为什么"

把这些元素和他们的生理条件(神经过程)联系起来。

(心身平行论)

【评价:

1,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

2,铁钦纳正式打出了构造主义旗帜,明确划定了构造主义和其他学派,导致了心理学第一次学派对立。

3,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提供了一个正统体系作为批评靶子。

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和功用。

意识经验分析上终成元素主义者;

内省方法上更极端。

坚持错误的心身平行论。

二、机能主义进化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仅作了解)

(1)进化论提出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理机能的连续性思想,形成了比较心理学的基础。

(2)强调意识机能的研究而不是意识构造的研究。

(3)促使心理学接受来自许多不同领域的数据和方法。

(4)促进了以个别差异为代表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第六章:

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分类与区别P180重点!

1)早期行为主义:

1.客观主义;

2.以刺激和反应术语解释行为;

3.强调连接学习;

4.环境决定论

2)新行为主义:

1、强调中介变量;

2、推测行为动因;

3、用操作主义观点解释中介变量

3)新的新行为主义:

1、给认知和思维足够重视,并将其看做积极主动的过程;

2、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

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行为及其反映的分类

行为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有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对象:

放弃意识,研究行为。

行为是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

【目标:

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确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即S-R公式。

1、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外显的遗传反应(抓握、眨眼等),内隐的遗传反应(腺体分泌等),

外显的习惯反应(打球、跳舞等),内隐的习惯反应(思维、想象等)。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3)口头报告法(4)测验法

3、关于思维和语言的理论:

思维也是一种内隐的感官运动的行为,思维是无声的言语,与外显的言语反应一样依赖于同样的肌肉运动习惯。

外显的言语习惯就是言语,内隐的言语习惯就是思维,内隐的言语习惯是由外显的言语习惯逐渐发展来的。

3、关于人格的理论: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指一个在反应方面现有的和潜在的全部资产(性格中利于发展适应的部分)和现有的、潜在的债务(不利于发展适应的部分)。

4、对华生的评价:

批评与贡献P199

(1)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进程。

巩固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

(3)行为主义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生物学化倾向:

只看到了人与动物的连续型,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

(2)客观主义倾向。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贯彻客观主义原则,抹杀了心理学自身的特点。

(3)机械主义倾向。

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把人描绘成为一种消极被动而毫无主观能动作用的机械结构,其结果必然有陷入机械主义的境地。

第七章:

新行为主义

一、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1、整体行为的自身特征:

(1)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

(2)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3)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即所谓最小努力的原则。

2、中介变量的分类:

需求系统(生理需要和内驱力),行为空间(机体在某一时刻感知到的,具有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客体),信念--价值的符号排列矩阵图(个体将环境中的客体按照学习的结果而加以归类和分化,排出一个等级顺序)。

3、学习理论:

符号-格式塔模式:

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根据指向目标的一些符号,认识到达到目标的途径,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组织。

(1)期待:

有机体关于客体事件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2)位置学习:

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动物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类似于现场的认知地图,知道目标的所在,从而改变行为,适应环境的要求。

托尔曼认为,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即位置学习。

(3)潜伏学习:

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明显,是潜伏的。

习得结果可以不表现出来,而处于一种"

潜伏"

的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学习的结果才通过行为的操作表现出来。

强化促进符号学习,但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

(食物奖励实验P238)

将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促进了学习理论;

但理论凌乱而带主观色彩,且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1)应答性行为:

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

(2)操作性行为:

由有机体内发出的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建立:

若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作用强度就会增加。

消退:

停止强化则可以消除操作条件反射。

从停止强化到反应不再出现的时间看成是计算操作条件反射的力量的指标。

分化:

指动物形成有选择的反应,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一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强度等。

(4)积极强化物:

指与反应物相依随能增强该反应,如水、食物、奖赏;

消极强化物:

指与反应物相依随的刺激无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第八章新的新行为主义

特征(P258-P259):

(1)大胆地使用以往的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1概念:

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是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得到矫正。

2特点4个P261-262

(1)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具有认知性。

(4)不等同于模仿

3基本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2)抽象性观察学习,在模仿所示范的某一具体行为表现的过程中,获得抽象规则或原理;

(3)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过程:

示范事件--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匹配行为】

4行为操作的三类诱因:

直接的诱因(外部的诱因),替代性诱因,自我诱因。

(2)自我调节论:

自我调节使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两者是相互局定的,而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于行为之外的原因。

行为、个人、环境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交互决定论】

1自我调节的三个过程:

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2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奖惩的标准可以通过模仿、标准内化、榜样作用等3种途径获得。

(3)自我效能原理

1、概念:

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任务、达到某一目标的潜在能力的主观信念。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2、含义: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效率和信心的认识。

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他们可以对付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认为自己能克服障碍。

3、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适当的外部强化;

及时的自我强化;

加强归因训练】

1.注重社会因素2.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3.注重以人为被试4.实验坚实,结论有说服力】

第九章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1、研究对象:

无意思(前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

一般条件下我们意识不到,但是通过集中注意或回忆、联想而能够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

意识的最下层,个人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

它包括着各种本能冲动和人的原始欲望。

(1)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3)对日常生活的分析(4)阐释(解释症状在潜意识中的原因)

3、本能:

生之本能:

性本性能、自我保护本能

死之本能:

人在潜意识里想把自己的生命由有机状态转向无机状态。

重要衍生物是攻击。

4、人格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固着:

是由于利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倒退:

是由于利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5、焦虑:

种类

(1)现实性焦虑:

由外界环境中现实的客观的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

(2)神经性焦虑:

个体由于惧怕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受到惩罚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3)道德性焦虑:

个体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的情绪体验。

6、自我防御机制特点:

(1)防御机制同样可作用与其他心理冲突与挫折,减轻各种痛苦情绪体验;

(2)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而起作用的。

(3)其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个人并没有意识到。

方法(3种):

(1)压抑:

把令人痛苦的思想感念从意识中排除出去,降低为潜意识。

(2)投射:

那些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情感加到他人身上,以此来减轻焦虑。

(3)移置:

把情感的对象进行转换,把情感本来应该发泄的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4)反向作用:

是一种反动及行为,其行为的方向与内心的愿望或观念相反,目的是运用与愿望相反的行为加强抑制的力量,掩盖自己真实的欲望。

(5)认同:

是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称为自居作用。

(6)否认:

个体在现实生活当中,拒绝承认有关其个人痛苦事实的存在。

(7)退行:

指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特别是遭受挫折时以比较幼稚的行为应付现实困境,以惹人注意或博人同情从而减低自己的焦虑。

(8)升华:

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使个体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不抑制他们的表现。

【最高级和成熟】

(9)合理化:

酸葡萄心理是对行为结果或原因重新解释。

7、评价:

(1)探讨了为其它心理学家所忽视的潜意识;

(2)探索行为的动力,而不是局限于意识或行为的表面分析;

(3)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推动了心理学走向社会;

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4)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缺陷:

(1)生物学化倾向,以本能解释行为;

(2)泛性论倾向:

以性本能的满足解释人类的行为动机;

(3)方法论上的还原论,将高级心理过程归结为生物运动

(4)方法论上的等同论,将特殊变态心理与一般常态心理等同

(5)理论主观色彩浓厚,难以客观验证

第十章其他早期的精神分析家

一、荣格

1、著名的情绪理论:

(1)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是整个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

(2)情结虽然是潜意识的,但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并足以影响意识活动。

(3)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他可以把个体潜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

(4)人人都有情结,只是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等方面各不相同。

(5)情结的主要来源:

童年的心理创伤,如果经常受到父母或他人严厉批评会使人产生"

批评情结"

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

2、人格结构:

人的人格应分成: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

三者互相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1)意识:

意识发展是个性化的过程,自我是意识的核心

2)个体潜意识:

包含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是潜意识的表层,主要通过情结表现。

3)集体潜意识:

人类进化过程中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人们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3、原型:

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

阿尼玛(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

阿尼姆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

阴影(心理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同一)。

4、集体潜意识

概念:

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主要内容:

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

最主要的原型:

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5、心理类型学:

内倾外倾两种态度类型;

四种功能类型:

理性功能(思维、情感)、非理性功能(感觉、直觉)。

6.心理发展阶段:

荣格将人一生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7、分析心理学的评价P333-P334

(1)分析心理学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4)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研究方法灵活性;

(6)学说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依据。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

个体是与社会紧密联系、有独特目的、追求理想、寻求人生意义的和谐有机整体。

心理动力学:

自卑、补偿

1、心理动力学理论

1)把社会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动力。

2)人一生下来就有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

侵犯驱力"

(或男性反抗)寻求补偿。

3)自卑感激发"

追求优越"

,这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动力。

4)追求优越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成就,使人心理得到积极成长,也会使人忽视社会和他人需要("

自尊情结"

),缺乏社会兴趣。

2、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

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梦境

3、社会兴趣:

阿德勒反对性本能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

自卑感及其补偿"

、"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等概念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4、错误的生活风格:

(1)优越情结

(2)自卑情结

5、社会兴趣程度:

(1)统治--支配型;

(2)索取--依赖型;

(3)回避型;

(4)社会利益性。

6、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P341

(1)器官缺陷:

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娇纵:

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它的每一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简评:

1、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是许多新思想的先驱;

2、恢复了意识的作用;

3、把人作为整体分析。

4、但他夸大了自卑感,忽视了社会对人性的作用,没有摆脱生物学桎梏。

第十二章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凯伦-霍尼:

神经症的文化观

(1)现代文化的主要矛盾:

1、"

竞争成功--谦卑"

2、"

各种需要所收到的刺激--我们在满足这些需要方面实际收到的挫折"

3、"

个人自由--他实际所受到的一切局限"

(2)基本焦虑:

个体出生后因受环境中缺乏安全和温暖的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3)神经症需要(3种):

1、对有爱和环境的神经症需求;

2、对支配其生活的伴侣的神经症需求;

3、对狭小生活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4、对权力的无上崇敬;

5、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求;

6、为得到社会的认可做事;

7、对称赞的神经症性需求;

8、野心和个人成就的神经症性需求。

(4)神经症人格:

1、依从人格(顺从型):

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自我存在状态、应对策略。

2、攻击性格(攻击型):

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来取得别人的重视。

3、离群性格(退缩型):

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潜意识中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5)神经症自我:

1、真实自我:

指个体潜能;

2、理想自我:

指个体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纯粹虚幻的形象;

3、现实自我:

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6)神经症冲突:

1.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2.三种行为方式的冲突3.理想化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

(7)解决基本冲突的策略:

一是自谦、贬低自己,常有失败感,自恨、自卑;

二是夸张、美化自己,有强烈的优越感,自信、好胜;

三是放弃,放弃努力,逃避冲突,习惯于独处。

【简评贡献:

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最先建立了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基本框架;

创立了神经症病理学;

自我实现信念冲破了悲观主义氛围为人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她对神经症机制的解释把社会生活简单化了;

对于社会文化的矛盾,没有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

二、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论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由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能解决的)。

论人的需要:

(1)1、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4、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

5、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2)堕落综合症【战争是堕落综合症的群体大规模发作】

1)堕落综合症是死之爱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三种倾向的结合体。

【成长综合症是生之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