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492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摘要:

在IBM计算机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中,我们结合《纲要》的教育理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的探索反思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就仿佛一个在时光隧道中成长的孩子:

刚探索时“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幼儿;“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就像充满好奇的儿童;发现“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青春期懵懂的青少年;我们也将迈着努力的步伐向“成熟”的发展方向前进。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整合《纲要》反思

小小探索者项目是我们与教育部和IBM公司共同进行的“计算机、软件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研究。

幼儿园共授赠了8台探索者电脑,课题组的老师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赋予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在分析了幼儿园具体情况后,我们发现:

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如何将有限的软件内容融入到无限的幼儿活动内容中;如何将幼儿的兴趣点与项目软件巧妙的结合;如何克服软件中个别领域内容缺乏与我们本地区幼儿发展水平偏低的矛盾。

等等这些,都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

在将“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中,我们正经历从迷茫——理解与发现——困惑——追求与努力——成长的艰难历程。

更让我们在行动研究中,一点点的积累对幼儿园科研工作的理解,一步步的走近新《纲要》。

历程之一:

新生儿期

——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

我园是昆明市一级幼儿园,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活动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分析我园具体情况,我们了解到:

在2000年配备了一间电脑室,幼儿园曾尝试过幼儿电脑教学,曾走进了“将幼儿对电脑的学习作为学习目的”的误区。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师电脑专业技术的限制,多媒体教学也只能图片及动画的运用。

没有真正将多媒体软件与幼儿园进行整合。

随着《纲要》的颁布以及小小探索者项目的开始,我们更加坚定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

在这个阶段,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认真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结合《纲要》的新理念探索如何将小小探索者软件内容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整合。

教师们首先对班级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

班级中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80%,孩子们多多少少对计算机都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但还是有大部分孩子不会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

同时由于社会上对孩子是否应接触计算机有很大的争议,一些因为沉迷与电脑耽误了学习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向家长介绍计算机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先争取家长的支持,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对孩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上。

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是表面化的。

然后了解IBM项目及软件的内容,努力将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拉在一起。

这里我们就用几个例子走进课题研究。

举例一:

数学活动《寻找软糖豆》

(一)

在研究IBM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中,集中教育活动是一个核心的环节。

在这一阶段,教师们都积极的查找软件项目里的教育资源,大家都觉得直观、形象、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生活化的情景和巧妙的错误提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但教师们在与本班幼儿实际课程做联系时,我们发现:

数学和科学活动的素材较多,音乐和美术的活动素材较少。

在公开观摩后我们看到,许多活动软件与课程的结合较为牵强,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不高。

如:

在这一节活动中,教师将软件进行了投影,并点击按钮介绍使用的方法,整个活动就不断让个别幼儿操作,最后达到按方向指示寻找软糖豆的目的。

这样的活动甚至沿用了传统的方法,错将软件的学习作为了目的。

研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引发的思考:

我们课程活动的效果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研究工作符合纲要的要求吗?

对照纲要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们意识到此阶段我们对项目软件与课程整合内涵的理解是不够的。

所谓电脑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将软件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将电脑软件融入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使之与幼儿活动的其它要素发生联系,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综合地为教学服务,为幼儿的成长服务。

我们在环节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同时。

也意识到我们在新事物面前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充满好奇又困难重重。

历程之二:

婴幼儿期

——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

在重新理解了整合的含义后,教师们对《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进行了对照和分析,我们发现:

就集中教育活动来说,软件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每次活动都将软件探索作为主要环节,可以将幼儿在活动区自主探索后的结果,在活动中与大家的探索成果分享;可以作为抽象内容具体化讨论引发的前奏环节;也可以是集中活动结束部分,幼儿知识性拓展的延伸。

教师们在探索中发现了整合的灵活性,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又再一次被调动了。

举例一:

数学活动《小兔拔萝卜》

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了一课三研的形式。

将上一阶段不成功的案例进行集体研讨,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执教教师将活动的内容改为了《小兔拔萝卜》,教师创设了按方位跳格拔萝卜的情境,大家有的当裁判、有的当小兔,孩子们在游戏的气氛中巩固对方位的认识和理解。

正在大家探索正浓时,教师引入了软件《寻找软糖豆》,让孩子分组自主操作,为孩子的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间。

活动之后,我们发现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但活动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最满意的状态。

效果:

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同时也遵循了《纲要》所提出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在这一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孩子生成的主题网络,不能恰当的和软件的知识对接,或者是所生成的兴趣点与软件内容的偏差。

如:

教师在主题有趣的图形中,发现孩子对图形建构游戏特别感兴趣,于是想用“萨米科学屋”之“工作间”开展孩子的图形建构探索活动,但软件的目的与建构游戏的目的发生了冲突,前者是以图形的创造和表现为目的,后者则是以科学的观察力为目的。

引发的思考

整合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幼儿园、老师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的反思:

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纲要》中的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主题课程设置的专业引领作用认识不足。

没有把握好教师与孩子、软件与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尺度。

历程之三:

儿童期

——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

1.我们对软件与课程整合的新认识:

(1)只有将幼儿对软件的自主探索放在最前和最关键的位置,才能实现二者真正意义的整合。

(2)在幼儿自主探索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记录,是主题产生和延续的前提。

我们从新审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首先,建立幼儿区域探究活动观察记录表,及时收集孩子的发现与困惑,和孩子一起讨论主题网络的设置。

这样,调动了孩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然后,灵活地运用软件中内容,结合课程的需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转换其目标。

对软件上的难点部分,可作为延伸的主题分支,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幼儿到更广阔的计算机网络中寻找资料,让幼儿充分的得到自主发展。

我园在经历了三次实践后的效果,大班的教师发现幼儿对“萨米科学屋”之“分类站”探索的兴趣较浓,但幼儿对动物各种种类和生活习性的不了解,造成了自主分类活动的困难。

于是教师在活动中巧妙的用参与者的身份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和策划者,收集幼儿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与幼儿一起制定网络图。

这时我们发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群体中,蕴藏了许多的科学奥秘。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探究欲望,教师们充分发挥家庭计算机网络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引下,寻找相关的资料,并用分享日活动时间,给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教育资源。

引发的思考:

幼儿自主性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如何把控幼儿主体性与教师的指导性之间的关系?

主题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反思:

幼儿的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过多的指导又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在幼儿教育中更显得重要。

众所周知,在我们周围沉迷与计算机网络或游戏的孩子屡见不鲜,虽然IBM软件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的运用工具,但教师恰当、正确的引导也是项目最终发挥其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特征、能力发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更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因材施教能力,接住每一个幼儿抛来的球。

历程之四:

青少年期

————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

幼儿园的教师们在针对IBM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时,感到最为困难的就是小班这一年龄段。

我园有两个小班是IBM项目探索实验班,班级幼儿年龄为3-4岁,他们年龄小,孩子们大多缺乏电脑软件中出现的生活经验。

小班的教师们尤其在选择软件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感到软件大部分内容对本年龄班的孩子来说较难。

举例一:

刚入园的孩子,本来“萨米?

”之“大大中中和小小”所创设的情景非常的符合小班的幼儿,孩子们往往只能先区分掌握大和小的概念,但软件中中中的形象不能抹去,教师在展示大大小小及适合的鞋子时,不能避免的中中反而造成了孩子们概念的混乱。

另外,软件中音乐的内容较多的打击乐器及节奏的练习,教师选择较为困难。

引发的思考:

软件的有限内容与幼儿的无限兴趣的矛盾?

我们的反思:

历程之五:

成年期

——一个努力进取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发展。

幼儿园课题组的教师们将以下几点定为近期完成的目标:

1.丰富共享信息资源

在IBM项目的帮助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拓展现有的软件内容和功能。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中根据自身需要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

2.实现灵活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

交互的方式有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

通过人机交互,改变教学中的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幼儿处在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幼儿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

教师的作用是承担好“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并以各种评价方式去帮助幼儿,从而实现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教学。

即:

教学示范、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方式的灵活掌握。

3.多样的教学目标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则克服了这一弊端,它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不仅有教师用口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而且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幼儿园活动,既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幼儿的"一般发展”,加深了幼儿对知识的内在体验,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说教灌输,在自主学习的轻松环境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