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443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4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Word下载.docx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

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

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

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

(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深秋美景

山行

    远景:

寒山石径斜人家  

    近景:

枫林霜叶

第2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

喜欢秋天吗?

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学习生字:

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学生评价: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

赠刘盖菊残犹傲君橙橘

  相互交流: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

真好啊!

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

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

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

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

爱秋天。

  5.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

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

张继)《秋词》(唐·

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之美

赠刘景文

 

荷菊 

 

橙橘

第3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激诗趣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

所见:

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

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

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

景——冷)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

事——暖

五、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景——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