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442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审计抽样方法指引Word文件下载.docx

1.1.4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所能接受的差异或缺陷的最大程度。

1.1.5审计总体是指审计检查对象的各个具体单位(项目)组成的整体。

1.1.6样本是指在抽样过程中从审计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单位

组成的整体。

1.1.7样本量是指审计人员确定抽取样本的具体数量。

1.1.8预计总体误差是指审计人员预先估计审计总体中差异或缺陷发生的情况。

1.1.9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1.1.10可信赖程度(可靠程度)是指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总体质量特征的概率。

1.2适用范围

1.2.1当构成审计对象的具体单位数量较大导致无法逐项检查,或虽能逐项检查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应当采用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一般用于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检查。

1.2.2审计抽样一般不适用以下情形:

1.2.2.1以检查审计对象完整性为目的。

1.2.2.2审计对象总体样本量不多或规模不够大。

1.2.2.3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保证程度过高。

1.2.2.4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1.3审计人员应当以审计目的为依据,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运用专业判断,决定是否采用审计抽样及具体抽样的方法。

1.4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充分考虑抽样风险。

2各级审计部门(组织)职责

2.1审计局负责制定和修订完善本指引,并对各审计分局和企业审计部门规范应用审计抽样方法进行指导。

2.2各审计分局和企业审计部门负责督促各项目审计组规范应用审计抽样方法,探索经验、反馈问题,并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2.3审计组在审计方案中应当明确采用审计抽样的具体项目及相关抽样要求。

3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及方法

3.1确定审计总体。

审计组及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审计目的、检查对象及内容,运用专业判断科学划分并确定审计总体。

3.1.1审计总体按照审计检查对象及内容的不同,可以是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会计要素,或者某类经营管理业务(流程)、项目或会计科目,以及单位、油站或资产组等。

3.1.2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总体时,要明确审计检查对象及内容,选择确定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并便于组织实施检查的抽样标志。

3.1.3对审计总体实施抽样检查,原则上应坚持以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为主线,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为依据,对抽取的样本实施符合性测试,对存在问题的控制点,特别是关键控制点应实施实质性检查。

3.2确定审计重要性标准。

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总体、明确抽样检查标志后,还应进一步确定审计重要性标准,以进一步明确抽样检查的范围。

3.2.1审计重要性标准一般按审计总体一个会计年度(不足一个会计年度的按实际审计期间)经济业务发生额(或账户期末余额)的5%确定。

3.2.2凡大于和等于审计重要性标准的项目,应全部进行审计检查(详细审计);

凡小于审计重要性标准的项目则应纳入抽样审计总体,实施概率(随机)抽样、判断抽样等审计程序。

3.3概率(随机)抽样审计。

审计人员应首先确定样本量,再随机选取样本,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样本项目是否存在问题,并对审计总体作出审计推论。

3.3.1确定样本量。

审计人员可采用根据业务发生频率、查询有关样本量表或公式计算等方法,确定概率(随机)抽样的样本量。

3.3.1.1根据业务发生频率确定样本量。

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时,通常按照国际通行的抽样矩阵(萨班斯法案)确定样本量,即对每年发生1次的业务,抽1笔;

每年1次以上至每月1次的,至少抽2笔;

每月1次以上至每周1次的,至少抽5笔;

每周1次以上至每天1次的,至少抽15笔;

每天多次的,至少抽25笔。

3.3.1.2通过查询有关样本量表确定样本量。

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缺乏了解,需要通过符合性测试验证其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进而确定实质性检查的工作量时,可采用该方法。

即在对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率、预计总体误差率等指标进行量化的基础上,通过查询符合性测试样本量表确定。

(1)可信赖程度分为90%、95%两档。

一般将可信赖程度确定为90%,当审计项目要求保证程度较高时,则将可信赖程度确定为95%。

(2)可容忍误差率的确定,应能确保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时,审计人员降低对其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具体可按可容忍误差(率)与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对照表确定。

(3)预计总体误差率根据前期审计所发现的误差、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和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评价及分析性复核结果等确定,取值范围一般为0.5%-4%。

3.3.1.3通过有关公式计算确定样本量。

即按照审计总体中小于审计重要性标准的项目金额合计数除以审计重要性标准(取整数)确定。

3.3.2随机选取样本。

审计人员可采用随机数表选样法(简单随机选样法)、系统选样法(等距选样法)、分层选样法和货币单位选样法等随机选取样本。

3.3.2.1随机数表选样法是对抽样总体内的所有项目,按照随机规则选取样本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样本随机排列,且能够建立与随机数表对应的关系,或可使用计算机辅助选样的审计总体。

3.3.2.2系统选样法是先根据总体数量和所需样本规模,计算出抽样间隔,然后随机确定选样起点,再按照间隔顺序选取样本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样本在总体中分布均匀、随机排列,且样本具有明显顺序编号的审计总体。

3.3.2.3分层选样法是把有明显内部差异的总体分成多个内部差异较小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合并所有的子样本进而代表抽样总体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在差异性较大的审计总体中选样。

3.3.2.4货币单位选样法是以审计总体的金额单位(元)作抽样单位,使总体中每一元金额单位被选做样本的概率相同的选样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检查。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可充分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抽样模型选取样本。

3.3.3实施审计程序。

对选取的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包括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检查,以确定样本是否存在问题及严重程度。

3.3.3.1若审计人员未发现样本存在违反内部控制及相关法规、政策和公司制度规定等问题,或虽查出问题但问题出现的概率不大,或性质不很严重,可直接据此得出审计结论。

3.3.3.2若审计人员发现样本存在违反内部控制及相关法规、政策和公司制度规定等问题,且部分关键控制点出现问题的概率、金额较大,或性质比较严重,则应扩大样本量,实施判断抽样审计。

3.4判断抽样审计。

审计人员根据分析和上述抽样测试所发现的问题或线索,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采用判断选样的方法继续实施实质性检查,并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出现问题概率较大,或问题性质较严重的业务和管理环节方面。

3.5得出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应结合以上详细审计、概率(随机)抽样审计和判断抽样审计的结果,对审计事项或项目作出综合审计结论。

3.6审计抽样过程及结果记录。

审计人员应当详细记录和描述审计抽样过程、依据及样本检查结果,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纳入审计项目档案。

4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

4.1审计人员在开展各类审计项目时,要切实落实“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抓重点”的科学审计方法,积极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4.2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要简要说明审计项目所采用的具体审计抽样方法,包括确定的审计总体、选样方法、样本量和审计结论等。

4.3审计人员可以对样本审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或建议,但不得对以抽样结果推断的总体差错提出直接处理意见。

5监督与考核

5.1本指引作为公司内部审计开展审计项目的重要指引和依据。

5.2审计项目组长、主审以及各审计部门的审理处(科)室/岗位负责监督本指引的执行落实。

5.3各级审计部门应将本指引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审计工作考核范围,并作为考核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工作质量与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6附件

6.1审计抽样一般程序

6.2样本量表(根据业务发生频率确定)

6.3符合性测试样本量表(可信赖程度90%)

6.4符合性测试样本量表(可信赖程度95%)

6.5可容忍误差与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对照表

6.6主要样本选取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