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417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古代诗歌散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李凭箜篌引

年级

高二语文A层次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总结写音乐的手法,感受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

诵读、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

难点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以致用

教学

思路

虽是语文A层次的学生,因是据一次成绩划分的班级,语文素养相差很大。

本课描写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手法,对于A层次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快速进入文本。

重视学生原汁原味的品味过程,使学生曲径寻幽,逐步深入。

避免揠苗助长,专家的诵读,优秀学生的诵读,放在后面,并引导学生评论。

为调动所有学生,读写结合,采用不同探索文本模式,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

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逐步品味,重在学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发现,在一遍遍品味中,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逐步提高

读写结合:

通过写把思路显性化,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

教学

资源

1.剪辑央视ccTV10《李凭箜篌引》的朗诵。

2.剪辑《青藏高原》的第二节。

3.ppt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知音无限”是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下面请同学读典故,其他同学思考:

钟子期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述音乐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音乐的作品?

它们又用了怎样手法?

(ppt展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了解)之。

  

(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板书)                                              

1.学生读典故,其他学生思考

2.同桌间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学生展示成果

1.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要话题——写音乐的手法

3.为学习新课奠定广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便于知识迁移,很快地进入作品。

二、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读全诗,掌握字词句含义,据题目,找出直接写“李凭弹箜篌”这件事的句子。

并找出两个过渡句(关键句)

 

成果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直接写事件,其他都是描写音乐。

“中国”指长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与之照应;“紫皇”既可指“皇帝,也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娲补天“”神妪“”瘦蛟“”吴质“”寒兔“与之照应。

(ppt展示)

2.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语序是什么?

李贺为什么这么安排?

要点:

突出强大的音乐效果,先声夺人,天地之间一片静寂,唯有音乐在其中飘荡。

抓住”吴丝蜀桐“”空山“”“凝云”等意象

(ppt展示)

1.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2.同桌交流

3.优秀学生点拨字词句

4.学生交流展示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1.学生能自己探究解决的教师不讲

2.优秀学生能帮助全班解决,教师不讲,充分发挥主动性

3.对作品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

三、

自主探究,再次朗读作品,品味手法

1.再次朗读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写音乐?

《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写主,这首哪些句子是?

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

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2.教师肯定学生赏析的精彩之处。

3.总结归纳:

琵琶行:

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主要为直接描写(以声写声)

李凭箜篌引:

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为侧面烘托。

直接描写主要是“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以形写神)(ppt展示)

1.学生再次朗读

2.学生以写的方式赏析自己都喜欢的诗句

3.学生自由交流

这个环节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实现知识的迁移,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自由谈,教师没必要给过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评价。

四、

与“大家”(CC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

1.与“大家”(CC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你认为朗诵者哪个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播放朗读,学生品味,再次朗读,感受美感。

(ppt展示)

2.播放视频

3.请学生谈看视频的感想

4.请优秀的学生范读

1.学生欣赏视频,谈感受。

2.朗读好的学生范读。

3.所有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1.故意说“大家”的朗读有不足,让学生不迷信权威

2.在学生充分地品味之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避免学生的思路受到压制。

鼓励学生的个性。

五、拓展延伸

 

1.初中我们学过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里面的音乐描写用了怎样的手法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2.我们模仿学过的诗文,也听一段音乐,用学过的手法写你品味到的音乐美。

任选角度,三言两语即可。

小试牛刀: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味。

试着描写音乐。

(ppt展示)

3.播放音频

4.下水作:

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股清新的带有阳光味道的风,让我们感受到豪迈、纯朴和清爽,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直冲云霄的雪山,白云缭绕,透露出神秘与纯净。

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尽情驰骋,节奏平稳而明快。

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像是撑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的波浪中。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

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像排云而上的鹰隼直冲云的深处。

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让人有仿佛在温泉湖沐浴完之后一样,有说不出的舒坦。

(ppt展示)

 

 

1.集体回答《明湖居听书》的手法:

通感 以有形写无形。

总结写音乐的手法

2.一分钟写作

3.学生展示成果

1.引入刘鹗的《明湖居听书》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诗歌跳到白话文,为下面的写作服务

2.给学生极可能少的限定,充分调动学生

3.创作可以促使更有效的阅读,促进更深入地思考

六作业

1.看课后韩愈《听颖师弹琴》,总结描写音乐的手法,写一篇音乐评论。

2.看朱自清的《歌声》,品味其中写音乐的手法

课后完成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1.诵读有利于学生走入作品,这毋庸置疑。

传统的做法是一上来名家和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无异于揠苗助长。

因为好的朗读都是基于对作品主题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

本堂课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逐步品味,重在学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发现,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

这一点个人感到比较成功。

2.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使这首单独欣赏比较难的作品,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如何调动起所有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写,无异于最有效的手段,苏东坡就说过“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难遇一也,况了然于口与手者”。

本堂课让学生写四次:

一次是回忆学过的写音乐的作品,评论手法,一次是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写鉴赏,一次是听音乐当场选角度写鉴赏,一次是课后总结写音乐的手法。

尤其是当场听音乐写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很感兴趣。

4.重视每位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感受。

不管是朗读还是交流,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思考。

合作交流根据题目的难易,采取同桌之间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两种模式。

让合作交流尽可能的高效。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

 

2.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

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