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与速度;
2、昼夜交替及四季的形成原因;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4、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5、区时的计算。
学习难点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3、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4、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教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将从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两种运动的特点,体现一个“比”字;
第二课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通过讲述黄赤交角而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有规律运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一个“变”字。
第一教时
新课引入:
日月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永不停息;
同一时刻,有的地方艳阳高照,有的地方夜幕笼罩;
冬去秋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有时昼长夜短,有时昼短夜长;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常年严寒……诸如此类的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本来是很复杂的。
我们将要研究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地球运动形式——
板书:
§
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今天的内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五步)。
探究: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地球运动的特点比较表。
运动特点:
比
表1:
地球运动特点的比较表
点拨:
1、自转和公转都是“转”,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
自转是旋转,公转是绕转。
2、关于方向: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日出东方”的规律,把地球自转方向说成“自西向东”,严格地说,应该表述为:
从地轴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强调:
⑴在同一幅图上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必须是相同的。
⑵在不同的地图上,运动方向的标注位置是有差别的。
说明:
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时,如在图上只标明经线经度,则要牢记在东经度范围内随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而在西经度范围内随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则减小。
3、关于周期:
生活启示:
学校的跑道有多长?
(首先选择参照点即起点,进行量算)
自转周期:
笼统地说是1天,有恒星日和太阳日等(真正周期:
恒星日)之分。
恒星日在天文研究上意义重大,太阳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
公转周期:
笼统地说是1年,有恒星年和回归年等(真正周期:
恒星年)。
4、关于速度:
一切运动都有线速度,作为一种圆运动,地球运动还有角速度。
明确: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怎么计算的?
是多少?
注意:
自转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要学会推算任一纬度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由于地球的公转是“绕转”。
其公转的线路,我们称之为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并认识远、近日点及时间(非冬至点、夏至日点)。
强调记忆:
特殊点上的速度特点(自转的极地、公转的远近日点)
讨论:
春分日和秋分日把一年分为冬夏两个半年。
每年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
请从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方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巩固题:
1、牛郎星晚19时位于天空某一位置,次日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是什么时间?
2、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3、哈尔滨、北京、杭州、海口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
4、“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方是地球的
(填纬线)上。
5、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在公转轨道的(远、近)日点上,出现在什么时间?
本节课板书内容:
地球运动特点的比较表(略)。
第二教时
引入:
今天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公转。
并且,自转和公转又各自形成了一个平面——赤道面和黄道面。
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即:
二、黄赤交角
图1-15反映的就是黄赤交角示意图。
读该图时,一定要搞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
图中有两个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
从地球上看,好像太阳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黄道所在平面就是黄道面。
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赤道面与地轴(线)成90°
角,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
26′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
黄道面又与地轴(线)之间构成66°
34′的角,说明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其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始终保持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图1-14),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纬23°
26′之间的地方,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周期性变动,就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1、概念:
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2、大小:
23°
26′
3、影响(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影响”的学习要求:
①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②掌握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二分二至的日期及位置)
③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南最北界限(移动范围)
④画图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学会运用。
移动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有关(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
观察: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一年中有几次太阳直射现象?
图表转换:
记住四个特殊位置(二分二至)
课堂思考:
1、我国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向南、北哪个方向运动?
2、如果黄赤交角变为250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将如何变化?
课堂讨论:
夏至日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为什么夏至日时我们感到气温比冬至日时还高呢?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
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自主学习:
五带的划分,填写表格: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界线范围
66034/N
23026/N
23/260S
66034/S
有无极昼
极夜
有
无
有无阳光
直射
季节变化
情况
长冬无夏
最明显
长夏无冬
简要说明:
五带划分的依据是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说到底,它是以天文条件作为划分依据的,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础(实际情况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表起伏等原因,复杂得多)。
探讨: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
练习巩固:
同步作业本(老师指定,见作业本上的标注)。
本节课
板书内容:
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图(略);
五带划分表(略)。
第三教时
内容分析: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等方面。
复习:
前面的学习,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注意与纬度的关系;
2、地球公转的远、近日点上速度的快慢变化及时间;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注意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掌握四个特殊的位置(节气名和日期)。
引入:
结合生活观察,列举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
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自转的效应为主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和地方时三个知识点。
板书:
一、昼夜交替
①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②知道产生原因和昼夜交替的周期
③分析昼夜交替的影响
点拨:
①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不断地更替。
②原因:
地球的自转。
周期:
24小时
③影响:
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
生物形成昼夜节律(生物钟现象)
课堂探讨:
①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②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如何判断?
具体地说,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一个大圆。
如图,ABCD所在大圆圈就是晨昏线(圈),它是由弧线ADB和ACB组成的。
晨昏线(圈)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图中,地球上E点在图中处于太阳光的照射之下为白天,但随着地球的自转,E点通过弧线ACB后就进入到黑夜,因此我们把弧线ACB称为昏线。
同理,弧线ADB就是晨线。
晨昏线(圈)就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
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圆所在的平面穿过地心)。
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圈)在地表会向西移动。
二、地转偏向
1、原因:
地转偏向力。
2、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强调:
①水平运动物体;
②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
课堂探究: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边建楼房,最佳位置是左岸还是右岸?
2、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含沙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
同步作业本部分练习题点拨。
学生列举,教师作简单评价与引导
一、昼夜交替
提示:
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现象也会存在,但交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假如这样,地球就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了。
由昼夜现象的变化判断晨昏线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
第四教时
导入:
地球在不停自转,昼夜在不断交替,太阳高度在不断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中正午)。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了不同的当地时间,即:
地方时。
三、地方时
各地的地方时和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
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即:
地方时总是东早西晚。
注意两点:
⑴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不同;
⑵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可以换算两地经度差。
同步巩固:
北京与兰州地方时相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为103053/E,求北京的经度是多少?
承转:
很显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故在世界范围有多少条经线,就应该有多少个地方时。
因此,地方时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无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时区和区时
时区:
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划分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学习要点:
①了解时区的具体划分方法(图示);
②学会由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四舍五入法;
③学会由已知时区推算时区的经度范围:
先由时区确定中央经线的度数,再向东和西各7.5个经度,就是它的经度范围。
注意:
东经度向东,经度是增大的;
西经度向西,经度是增大的。
区时:
各时区统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区内,最早和最晚的地方时与区时仅相差半小时。
区时的时刻为东早西晚;
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
伦敦所在的中(零)时区的区时,它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
北京时间:
中国采用东8区的区时为全国统一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它是1200E的地方时,而非北京所在地1160E的地方时。
探究题:
全国统一高考和成人高考上午第一场考试的时间为什么要安排到9点?
区时计算:
同侧加、异侧减,推算时区差;
东加西减得区时。
提醒:
结果超过24或小于0时要进行日期的处理
例题:
已知开罗(东2区)是9月29日8时,求北京时间是什么时间?
3、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穿过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但是它又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2008年2月28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多少?
三、地方时
时区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区域范围
记住
主要考虑到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后,广大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时差影响,使那里的考生不至于过早赶考。
做题时一定要先作图,明确两个时区的位置关系
引导试着从东西两个方向算一下,以引出日界线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性”——向东或西;
过或没过日界线
第五教时
学习目标:
昼夜长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用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引入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移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昼夜长短和H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形成原因:
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其长度也就反映了昼夜的长短。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0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0
昼夜长短的状况有五种,即:
……。
2、变化规律:
观察图1-16、1-17、1-18:
①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②同一半球内不同纬度上的昼夜长短状况?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以北半球为例,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见右图)
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
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
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或:
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极昼极夜范围的扩大首先从极点开始,至极圈后再缩小至极点。
特别提醒: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出现的时间与二至日的时间是有区别的。
强调记忆: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特别介绍:
太阳直射点纬度+极昼(极夜)的纬度=900
一组问题:
哈尔滨、北京、杭州、海口四地:
①
6月22日,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②12月22日,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③
3月21日,四地的昼夜状况如何?
④3.21→6.22,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⑤四地中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里?
⑥杭州在1.1、5.1、10.1的哪一天昼夜相差最大?
前已学过: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有关,并用图说明了这个位置。
在这个图上还能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规范表达昼夜长短的状态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高,那一天的昼夜长短相差越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H)、四季;
2、理解:
H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形成。
学习重点:
H的季节、纬度变化规律。
知识结构网络: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方时12时的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仰角,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必然出现在当地地方时的12时。
同一天,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敬请记住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纬度)
同一纬度,H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