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3466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肿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压迫神经颅面肿瘤向颅神经压迫;

第一肋骨附近的肿瘤压迫臂丛神经;

脊柱肿瘤可发生肢体瘫痪等。

6.病理骨折骨内肿瘤生长致使轻微外力或一般日常活动就可以引起骨折,往往因为发生了骨折才发现骨肿瘤的存在。

骨肿瘤类似《内经》、《难经》所称“骨痹”、“骨痿”的范畴,如“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等记载。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记述:

“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

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如石,故谓之石痈也。

”此对骨肿瘤症状表现有所认识。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把肿瘤分为七种类型:

“癭瘤及骨瘤、脂瘤、石瘤、脓瘤,血瘤或息肉”,其中已有骨瘤记载。

【临床基础】

骨肿瘤虽不是常见骨疾病,但恶性骨肿瘤对人体生命危害极大,值得医务工作者重视

常见的骨肿瘤:

(一)骨软骨瘤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又名骨软骨外生性骨疣(osteocartilaginousexostosis),是指发生在骨表面,表面覆以软骨帽的疣状骨性隆起。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3。

本瘤多见于11~20岁,约占40%。

有单发性(孤立性)及多发性两型,其中以单发性远为多见,多发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处长骨受累,并伴有骨发育不良及弯曲或短缩畸形。

但无论单发或多发性者,其形态学基本相似。

病变

本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为多见,其次为肱骨上端,而位于手足骨者极少。

肿瘤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3~4cm,大者可达10cm以上。

肿瘤可分为宽基型与带蒂型两种,从骨表面向外隆起,表面呈半球状、菜花状或息肉状。

骨软骨瘤结构较特殊,一般可分为三层。

①表层为一薄层纤维组织组成,即软骨膜,和相邻骨膜相连;

②中层为软骨帽盖由灰白略带蓝色的透明软骨组成,其厚度随患者的年龄而异,年龄越小,软骨帽越厚;

在成年人,软骨帽很薄,或几乎消失,其厚度多在1~5mm之间,镜下与正常软骨骺板相似,表层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较不成熟,愈近底层愈成熟,交界处的成熟软骨细胞排列成柱状,并见钙化及骨化现象。

③基底部为肿瘤的主体,常占肿瘤的大部分,由海绵状松质骨组成,骨小梁间多为纤维组织,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基底部下方与正常骨相连。

临床病理联系

骨软骨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只是局部肿块形成。

有时肿块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和不适。

如果肿块体积迅速增大,软骨帽增厚至1cm以上,则须考虑恶变的可能,这在多发性者比单发性者多见。

本瘤如手术切除不彻底,则易复发,多发生在1年或数年后。

(二)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是从软骨细胞发生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由肿瘤性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

软骨肉瘤是颇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其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多见于40~70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两种。

中央型从骨髓腔发生,肿瘤为骨皮质所包绕或穿破骨皮质,多见于长管状骨,特别是股骨和胫骨;

周围型从骨肿瘤表层出发,向周围软组织及骨皮质侵犯,多见于骨盆、肩胛骨及肋骨等。

少数软骨肉瘤来自软骨瘤和骨软骨瘤之恶变。

病理变化

肉眼观,中央型软骨肉瘤主要发生在骨髓腔内,呈灰白色、半透明的分叶状肿物,其中常见淡黄色的钙化或骨化小灶。

这些钙化或骨化小灶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对诊断软骨肉瘤很有帮助,但高度恶性的软骨肉瘤钙化常不明显。

随肿瘤的增大可使骨髓腔变大并侵犯骨皮质,骨外膜受刺激后,可有反应性新骨形成,使受累骨皮质增厚。

恶性程度较高的软骨肉瘤,在早期即可穿破骨皮质,向软组织内扩展,形成较大的肿块,周围没有新骨形成。

外围型软骨肉瘤瘤体主要在骨外,其表面被覆一层薄而不完整的包膜。

以上两型软骨肉瘤均常发生粘液变、出血及囊性变等继发性变化。

镜下观,肿瘤的分化程度差异很大,分化好的软骨肉瘤在镜下易误诊为软骨瘤,但在肿瘤的边缘可以找到瘤细胞的异型性,如核肥大、深染,出现较多的双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细胞,并可见明显核仁。

在分化差的软骨肉瘤则上述瘤细胞的异型性很明显,核分裂像也多见。

软骨肉瘤的基质可为与一般透明软骨相似的透明基质,也可为粘液样基质,常见于恶性程度高的软骨肉瘤。

局部疼痛及肿块往往是软骨肉瘤的主要症状。

近关节的肿瘤常影响关节活动。

盆骨的巨大软骨肉瘤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软骨肉瘤的分化程度对临床经过有一定影响,分化较好的软骨肉瘤往往生长较慢,预后较好。

软骨肉瘤一般比骨肉瘤生长慢,转移也较晚。

血道转移可至肺、肝、肾及脑等处,淋巴结转移极罕见。

软骨肉瘤术后常易复发,多次复发常使恶性程度增加。

(三)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复发倾向的原发性骨肿瘤。

由梭形和卵圆形的基质细胞(stromalcell)及大量散布在其间的多核巨细胞组成,肿瘤间质富于血管。

由于本瘤内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因而称为巨细胞瘤;

又因过去认为这些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故也称为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

本瘤的组织来源未明,以上各名称纯系形态学的描述性命名。

在我国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较高,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居第三位。

本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的青壮年,性别无明显差异。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骺端,尤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多见,约占半数左右,其次为桡骨下端、尺骨下端或肱骨上端等部位。

长骨以外则以脊椎为多见。

肉眼观,本瘤常侵犯骨骺线已闭合的长骨端,大多数位于骨骺,早期常为偏心性生长,增大的肿瘤使骨皮质受累而向外膨胀。

在肿瘤周围往往有菲薄的骨壳,乃由骨内、外膜反应性新生骨构成,肿瘤的境界比较清楚。

肿瘤内原有松质骨大部分或全部消失,瘤内常有纤维组织或骨性间隔。

由于肿瘤组织的溶骨性破坏,常造成病理性骨折。

肿瘤组织呈灰红色,质软而脆,较大的肿瘤常合并出血及坏死,并伴有囊性变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空腔,囊腔内含有浆液性或血性液体。

晚期病例骨性包壳如果被破坏,则可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

关节软骨有抗肿瘤浸润的作用,关节软骨下骨间质可完全被破坏,致使关节软骨失去支持而扭曲变形。

镜下,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两种细胞组成,间质血管丰富。

基质细胞为梭形、卵圆形或圆形,细胞境界不清楚,常见胞浆突起。

细胞核较大,染色质量中等,可具有一个核仁。

多核巨细胞常较均匀地散布在基质细胞之间,是为本瘤的特点。

多核巨细胞的直径常为30~60μm,核数一般为15~20个,最多可达100个以上,常聚集在细胞的中央。

核的形态与单核基质细胞相似。

细胞边界不规则,但分界较清楚,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有时还可见含大量脂类的泡沫细胞。

本瘤间质血管丰富,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

肿瘤本身无成骨现象,但有时见有类骨组织及新生骨小梁,常见于纤维组织的周围,可能是一种反应性新骨形成或病理性骨折后形成的骨痂。

病理分级

骨巨细胞瘤在病理组织学上,根据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及异型性的程度分为三级:

基质细胞分化好,形态大小一致,偶见核分裂像。

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体积大、细胞核多者为Ⅰ级;

基质细胞分化差,异型性明显,细胞密度高,核分裂像多,具有肉瘤样改变。

多核巨细胞数量少、体积小、细胞核也少,有明显的异型性者为Ⅲ级;

介于两者之间者为Ⅱ级。

Ⅰ级基本为良性,具低度侵袭性,刮除术后可复发。

多次复发后可变为恶性。

Ⅲ级呈恶性肿瘤的表现,易复发和转移至肺。

病理分级对判断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程度和预后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非绝对可靠。

早期症状是局部疼痛及压痛,疼痛性质可为间歇性。

位于浅表部位者,可出现局部肿胀或肿块。

当肿瘤增大而使表面骨皮质膨胀变薄时,触之有捏乒乓球样感觉。

位于脊椎的肿瘤,可引起相应神经压迫症状。

(四)骨肉瘤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指肿瘤细胞能直接形成肿瘤性类骨组织或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骨肉瘤是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者,约占骨恶性肿瘤的1/3。

骨肉瘤的发病率在男性略高,可发生于各级年龄,但最多见于11~20岁,其次为21~30岁,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骨肉瘤多发生在骨骼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恶性程度又较高,因此是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力并危及生命的重要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病因

骨肉瘤病因不明,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骨骼的活跃生长。

②放射线:

实验证明凡能在骨骼内积存的放射性物质均可诱发骨肉瘤;

某些骨疾患如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性骨囊肿或骨外肿瘤如乳腺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局部放射线照射治疗,偶尔可引起继发性骨肉瘤。

③遗传: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已知它是一种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的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性远远高于一般人。

近年发现一些骨肉瘤患者也有Rb基因的突变。

④病毒:

实验证明,动物的骨肉瘤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对人类骨肉瘤尚未有确切的材料说明与病毒的关系。

⑤良性骨疾患的恶变:

如多发性骨软骨瘤、骨Paget病、骨纤维结构不良等可恶变而发生骨肉瘤,亦称为继发性骨肉瘤。

骨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骨,最常见于四肢长骨,半数以上发生于股骨的下端及胫骨或腓骨的上端,其次为肱骨上端。

颌骨、脊椎骨、肩胛骨和髂骨等较少见。

长骨的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小,发生于扁骨者年龄较大。

大多数骨肉瘤发生于骨的内部或中央,在长骨位于干骺端,肿瘤在骨髓腔内及向周围骨皮质浸润形成肿块。

因骨骺软骨对骨肉瘤的浸润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骨骺板闭合骨化之前(约17~20岁),一般不侵及骨骺端。

少数骨肉瘤发生于骨表面,称为皮质旁骨肉瘤,其临床、X线和病理表现均与一般骨肉瘤不同。

肉眼观,长骨肿瘤位于干骺端的骨髓腔中央或为偏心性。

一侧或四周的骨皮质被浸润和破坏,其表面的骨外膜常被掀起。

在切面上可见肿瘤上、下两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其间堆积由骨外膜产生的新生骨。

此三角称为Codman三角,这在X线照片中可以显示出来。

在骨外膜被掀起时,自骨外膜通往骨皮质的小血管因受到牵拉而呈垂直于骨皮质分布,在这些垂直的小血管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丰富,故新骨形成增多,这些反应性新生骨小梁呈放射状与骨表面垂直分布,在X线上表现为日光放射状阴影,这种现象与上述Codman三角在X线上对骨肉瘤的诊断具有特征性。

股骨干骺端呈梭形肿大,骨干被包埋于中央,周围有清晰的放射状骨梁

骨肉瘤的切面呈多彩状,其外观取决于肿瘤性骨质及软骨的含量以及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的程度。

例如,肿瘤性骨质成分较多时则肉眼观呈黄白色,质地坚硬,有砂粒小点或条纹;

如软骨形成明显时则呈半透明状;

在肿瘤细胞丰富部位则呈灰红色鱼肉状。

镜下,骨肉瘤由明显间变的梭形或多边形肉瘤细胞组成,细胞大小不等,核形奇异,大而深染,核仁明显,易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肿瘤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类骨组织或骨组织,是诊断骨肉瘤的最重要的组织学依据。

所形成的类骨组织或骨组织在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多少不等。

往往可看到肿瘤性骨质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的形态,最早期在恶性肿瘤细胞间出现均质红染的胶原样物质,其后红染物质逐渐增多,将肿瘤细胞分隔疏远,构成小梁或片状的肿瘤性类骨组织。

类骨组织可伴钙盐沉着,其内的肿瘤细胞固缩变小,形成肿瘤性骨质。

骨肉瘤内也可出现肿瘤性软骨

骨肉瘤起源于间叶细胞,形态上表现出多方向分化的潜能,而使骨肉瘤的成分较为复杂。

根据其主要的分化成分,组织学上可分成几种类型:

最常见者为骨母细胞型,以异型骨母细胞为主要成分,细胞呈多边形,较肥硕,核圆、核仁明显,胞浆丰富,伴较多的肿瘤性类骨和骨组织形成;

由软骨肉瘤样组织为主要成分者,属软骨母细胞型;

以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为主,似纤维肉瘤者为纤维母细胞型;

肿瘤内有许多显著扩张的血管腔隙,伴较多破骨细胞型多核巨细胞,甚似动脉瘤性骨囊肿者为血管扩张型,此型十分少见。

在同一肿瘤中上述各种类型的成分常混合存在,但以某一类型为主。

不论何种类型,都能见到肿瘤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类骨和骨组织,这是区别于其他骨肿瘤的特征。

骨肉瘤最早的症状是局部疼痛,日渐加剧,持续不断,以夜间为明显。

发病2~3月后,局部出现肿胀、质地坚硬。

患部皮肤紧张,多呈紫铜色,表面静脉曲张。

如骨皮质受侵犯时,轻度外伤即可致病理性骨折。

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增高是骨肉瘤的唯一重要化验室检查指征,这和瘤组织内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增高相一致,约见于半数病例,对骨肉瘤诊断和推测预后有一定价值。

X线检查对骨肉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常见到肿瘤性骨质形成,表现为云絮状或斑块状密度增高的阴影。

这类病例在X线诊断时称为硬化型骨肉瘤。

少数病例呈溶骨型,病理上主要为软骨母细胞型和纤维母细胞型以骨质破坏为主,呈虫蚀状或大片状骨质破坏,边界模糊。

如前所述,X线检查如发现Codman三角或日光放射状阴影,则对骨肉瘤的诊断很有帮助。

骨肉瘤是高度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局部扩展一方面侵犯骨髓腔及骨皮质,并破坏骨膜及周围软组织;

另一方面向骨骺蔓延,甚至扩展到关节软骨。

极少数病例可越过关节软骨,侵入关节囊,造成关节活动障碍。

近年还发现,骨肉瘤在骨内可呈跳跃性转移(skipmetastasis),即在与原发瘤同一骨内的另一处形成孤立性转移结节,甚至还可以转移到相邻的骨内,形成孤立结节,约见于1/4的病例,且不易被X线检查发现,因而预后更差。

远处转移多经血道到肺,不少病例在发现原发瘤的同时,即已有肺转移。

极少数病例可转移到局部淋巴结。

皮质旁骨肉瘤是骨肉瘤的一种特殊亚型。

与一般骨肉瘤不同,本瘤发生于骨膜或骨旁的成骨性纤维组织,瘤体的主要部分位于骨的表面。

大多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远较一般骨肉瘤好,其发病年龄比一般骨肉瘤大5~10岁。

本瘤好发于股骨下端的后方,其次为股骨上部。

瘤体一般较大,边界较清晰,可呈分叶状。

早期对骨质侵犯较少,故易于剥离;

晚期可破坏骨皮质而侵犯骨髓腔,但远处转移少见。

在切面上,靠近骨皮质或骨膜部分质坚实,而瘤体边缘部分较软,为富于瘤细胞部分。

瘤体一般不见出血及坏死。

镜下,为分化好的骨肉瘤,成骨现象比较明显。

在肿瘤性骨小梁间为增生较活跃的纤维组织,间变不明显,形态上似分化好的纤维肉瘤。

少数皮质骨肉瘤分化较差,形成骨质较少,与骨内骨肉瘤相似。

【临床基础】

一、 

素质学说 

 

强调刺激因素在素质存在条件下,发生肿瘤,如胚胎组织异位、残存,经某种刺激而瘤化。

二、 

基因(遗传)学 

正常细胞基因发生突变而发生肿瘤,瘤细胞持续不断增殖,并将其生物特性遗传。

三、慢性刺激学说

(1)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慢性刺激可发生癌瘤早已为人们重视,如甲基胆蒽可诱发动物的骨肉瘤。

(2)物理因素 

一切电离辐射,如X线、镭、放射性同位素等,经体内或体外放射,均可导致肿瘤。

四、病毒学说 

经肿瘤移植、滤波接种,电子显微镜扫描及组织培养等研究已确定某些肿瘤是由病毒引起。

五、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恶变软骨瘤、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畸形性骨炎等均可恶变为肉瘤,可能与病期、手术、感染、病理骨折等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

1、正虚邪侵体质强弱与本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正虚体弱,腠理不密,脏腑脆弱,脏腑功能失常,气虚血亏,气血不和,气血壅塞,结聚成瘤。

2、气滞血瘀气血受阻,经络阻滞,脏腑功能紊乱,“骨与气并,日以增大,则为石疽。

3、肾虚精亏先天禀赋不足,髓不养骨,或禀承遗传,发生骨肿瘤;

女子天癸绝,男子年过6旬,肾虚精亏,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肾气精血俱衰,易生本病。

人体本身的内因是骨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某些胚性细胞错置,未能正常发育,长期保持静止状态,一旦受到某些因素刺激,便迅速生长,形成骨肿瘤。

有些骨肿瘤的发生与损伤有关;

有些与感染有关;

人体长期接受大量放射性物质亦可滋生本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骨肿瘤的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局部和全身症状,作体格检查,掌握有关体征,作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全面分析病情资料,作出诊断。

骨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早期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

良性骨肿瘤主要在局部症状表现,脉、舌多无明显变化。

恶性骨肿瘤后期出现全身衰弱,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甚至出现形如枯藁,脉沉细而虚,气血两虚者舌淡苔薄,阴虚内火旺者舌红无苔、气滞血瘀者舌紫苔黄。

发病部位,多数骨肿瘤有各自的好发部位,如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而且多见于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

Ewing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部、骨干部及骨盆;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而且发生于股骨的远端多于近端,发生于胫骨的近端多于远端;

骨转移性肿瘤发生在骨盆最多。

发病部位也是诊断肿瘤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病年龄对骨肿瘤诊断也有参考价值,如Ewing肉瘤发病年龄在20岁以内要达到90%以上;

骨肉瘤发病年龄在10岁~20岁之间占47.5%,20岁~30岁之间占28.7%,说明该病以青少年多见。

病程对诊断骨肿瘤属良性还是恶性瘤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良性骨肿瘤发病病程长,进展速度慢;

恶性骨肿瘤发病病程短,进展速度快。

疼痛于大多数良性肿瘤不明显,疼痛于恶性骨肿瘤是最先觉得的症状,开始较轻,尚有间歇,随着病情的发展,呈进行性加剧,且难以忍受,大多数恶性肿瘤夜间疼痛加剧,有时可沿周围神经走向出现放射性疼痛。

检查时应注意肿物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边界是否清楚,有无搏动感。

良性骨肿瘤肿块一般呈膨胀性、硬度如骨样、边界清楚、无活动度;

恶性肿瘤的骨外形一般不膨胀,周围软组织可见肿胀,肿块硬度不如良性骨肿瘤,边界不清楚,有些血管丰富的恶性骨肿瘤晚期当骨质有破坏时可扪及搏动,有时还能听到血管杂音,肿块推之不活动。

骨肿瘤早期一般无明显的功能障碍,良性骨肿瘤晚期,有些出现病理骨折或发生恶性变后,可有功能障碍,接近关节的骨肿瘤随着肿瘤发展可出现功能障碍,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

良性骨肿瘤患者的血、尿、骨髓检查一般都正常。

恶性骨肿瘤可出现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晚期大多数出现贫血。

骨髓瘤患者约40~60%可有Bence-Jones蛋白尿,骨髓穿刺都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其数量超过5-10%,当数量超过20%时,并见异型浆细胞,和浆细胞呈小团状。

骨肉瘤、成骨性转移瘤因形成大量新生骨,所以碱性磷酸酶数值增高。

X线检查:

X线检查对诊断骨肿瘤是一项重要手段,检查结果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良性骨肿瘤的阴影比较规则,密度均匀,外围边界整齐,轮廓比较清楚,骨膜无反应性阴影,软组织内也无阴影,溶骨型骨皮层的变薄和膨胀征象,是良性骨肿瘤的一个特征;

恶性骨肿瘤阴影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整齐,轮廓不清楚,骨皮层呈不规则破坏,无膨胀征象,多有骨膜反应,骨膜反应是恶性骨肿瘤的一个特征可表现为考特曼(Codman)三角阴影、或葱皮样阴影、和放射状阴影,软组织有肿胀阴影。

同位素骨扫描虽然不能确诊良、恶性肿瘤,但它可发现多发病灶,并且比X线片早发现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

病理组织检查:

病理组织检查在骨肿瘤诊断中居很重要的位置,但不能单凭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就确定骨肿瘤的诊断,这样有时候会出错,必须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等综合分析加以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骨病变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骨病变,也有肿块形成,但当骨骺线闭合以后,肿块不再发展。

2、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骨病变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表现为多发性骨囊样变,需与骨巨细胞瘤、骨囊肿等相区别,前者血清钙高、磷低,血清碱性磷酸酶高。

3、原因不明的骨病变如畸形性骨炎,是多发的骨骼变形疾病,骨小梁呈镶嵌结构,颅骨肥厚,头颅增大,受累骨干不规则肥厚,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4、感染性骨疾病化脓性骨髓炎见本书第八章第一节;

骨关节结核见本书第八章第三节。

5、外伤引起的病变如骨化性肌炎,主要表现为受伤骨骼周围的肌腱、韧带钙化,关节功能受限,骨骼除日久废用性骨质疏松外,无其他明显改变;

疲劳骨折,有过度的局部劳累史,局部疼痛但不剧烈,X线中显示骨折线,骨折端多般硬化,骨质其他方面无变化。

【中西医治疗】

1、中药治疗对于增强体质、改善脏腑功能、调补气血、补正祛邪、行气活血均起到好的作用。

正虚邪侵,治则以补正祛邪,可方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气滞血瘀者治则以行气活血化淤,方用桃红四物汤加枳壳、木香、香附等药;

肾虚精亏者,治则以补肾填精,可方用左归丸。

临床实践中应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三棱、莪术等对骨肿瘤有一定疗效。

还可根据证侯加以辨证施治。

2、手术治疗良性骨肿瘤可选用刮除术、切除术,根据情况加植骨术;

恶性肿瘤未波及周围软组织时,可选用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瘤段切除人工假体植入术,恶性肿瘤也可选用截肢术。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有效作用在于组织的吸收量,对有些肿瘤较敏感,如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对有些肿瘤中度敏感,如骨巨细胞瘤等;

对有些肿瘤不敏感的如骨肉瘤等。

因此应用放射治疗应选择对其作用敏感的肿瘤,而对中度敏感的应作为辅助治疗,至于不敏感的,只能用大剂量作为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的禁忌证:

晚期恶性肿瘤出现恶病质患者;

肿瘤所在脏器穿孔时或合并大量积液时;

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未控制时;

肺功能严重不全时,不作肺大面积照射;

血小板或白血球过低者。

4、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对局部肿瘤有效,对周身多发或转移病灶也起作用。

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直接与DNA结合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通过改变机体激素状况而起作用的药物等四大类。

结合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知识,某些药物对增殖全周期都起作用,有些药物只对瘤细胞增殖周期中的一个期敏感,这样选择应用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如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对DNA合成期细胞较敏感;

长春硷类药物对有丝分裂期细胞敏感,烷化剂、抗肿瘤抗菌素及金属药对整个增殖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许多中草药对恶性肿瘤有治疗作用,如莪术、天南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天花粉、山豆根等。

5、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用免疫学的方法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用来遏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在肿瘤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免疫疗法为非特异的,采用卡介苗及短小棒状杆菌在治疗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