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290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docx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育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作者:

————————————————————————————————日期: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的第四课时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在本册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教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估算;《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有的学生出现了先算后估、不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的现象,通过适时引导使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

一、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所以通过学生个性化的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大部分孩子们能找到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进行估算,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

1.满足学生需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我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几个学生是这样估算的,他先把369+442计算出来,得到811,然后运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810。

出现了先算再估的现象,对估算的意义不理解。

2.在巩固应用中,解决“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

”这个问题时,有的孩子估算后说够,有的孩子通过计算知道不够。

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于是我对学生们适时引导:

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像这类购物的估算问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估算,这样我们购物时才不会出现钱不够的情况。

三、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正确掌握估算方法,自如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今后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

一是问题比较复杂,运用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很快的得到问题的确切结果,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获得接近问题确切结果的一个近似答案;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确切结果,只要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比如旅游、超市购物等。

其次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的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学生有了估算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而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个主渠道。

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最后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

这样,学生通过先估算再计算的过程,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3.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估算的科学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单纯的用算式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第二、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第三、让估算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能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成为教学的有心人,努力去挖掘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习惯,有力地促进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

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

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后,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由于学生在做前面几课时的《课堂作业》时,出现的错误较多,所以我决定将加减法的验算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在没有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前,已经知道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习“加法验算”时,我增设了一个复习题:

根据上面算式的结果,写出下面几道算式的结果。

这道练习题的设置,既为后面的新知做好了铺垫,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后面新知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复习题的基础,所以很快就发现了验算加法的方法。

教学中,我还用学生的姓名来命名所发现的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节课只进行了“加法验算”的教学,从学生的课堂练习看,他们对本节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了,尤其是还有部分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来完整表述验算的方法。

    但本节课我认为学生练习的密度还不够,由于他们计算的速度还比较慢,所以导致课堂上的练习量还不够。

针对学生计算速度慢这一现象,教师课后还要加强训练。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曹美萍

《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后对照教学要求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导要“简”: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

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

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

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导入实践应用的练习环节。

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

如:

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

”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

”。

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

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

”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

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

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

如:

用学生尺测量学习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

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

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

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

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较“活”。

如:

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

填一填1米=(  )分米。

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

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

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得到更多指教。

 

学    案

教  案

自学导航

活动一: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1)拿出尺子来认识分米,看看以分米有多长?

用手来比一比。

(2)再看看一分米里有(   )厘米?

    

(3)想一想分米用(   )字母来表示?

 

(4)数一数1厘米中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一毫米。

(5)一厘米里有(   )毫米。

2、填空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m = (     )cm           1dm=(     )cm

1cm  =(      )mm          1m =  (    )dm

新课标第一网

活动二:

总结十进制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1、4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你是怎么想的?

 

2、5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你是怎样想的?

 

3、3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

你是如何思考的?

 

4、6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

你又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三:

 

填空:

 

3分米=(     )厘米        7厘米=(    )毫米

 

80毫米=(   )厘米        20厘米=(   )分米

 

1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5dm=(     ) cm           40mm = (     )  cm

 

9cm=(     ) mm           60 cm=(      ) dm

 

活动四:

 

动手来画一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