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2864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Word下载.docx

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单位林地面积的产值及纯收入。

(4)牧业生产。

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各类牧畜品种、数量,饲料来源,经营管理情况。

(5)其他。

1.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简介小流域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情况,与农民群众生活有关的燃料、肥料、饲料、人畜饮水等。

2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2.1水土流失现状

光荣小流域耕地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为6509亩,流域内共有大小侵蚀沟200多条,多为3~4级冲沟,呈树枝状分布,最深的侵蚀沟达7.2m,部分沟已切入基岩,沟宽最宽已达4Om,沟底岩石裸露,沟坡寸草不生,纵横交错的侵蚀沟将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侵蚀沟占地面积为400亩,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原来一百多厘米厚的黑土只剩下了三四十厘米,有的已经变成了破皮黄,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光荣小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光荣小流域第2区域一共测到13条侵蚀沟。

其中,侵蚀沟面积最大的为约1.06万m2,侵蚀沟最宽处最大的约为22.6m,侵蚀沟最长的约155m。

具体情况详见《光荣小流域第2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图》。

2.2水土流失危害

黑土区由于地形起伏,岗洼相间。

加之人们不合理开发经营造成植被逆向演替,导致每逢雨季,冲刷严重,耕地尤重。

具体为:

(1)地力锐减,有机质含量下降。

(2)土壤板结,理化性能逆向发展。

(3)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率降低。

(4)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

2.3水土流失成因

光荣小流域处于漫岗丘陵向海伦河漫滩地的过渡地区,地形起伏大,坡缓坡长,年降雨集中,且多暴雨。

黑土的表土疏松,底土粘重,水分渗透性差,水土流失严重。

冬季漫长寒冷,地面土壤也易形成冻融侵蚀。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即毁林、毁草和陡坡开荒耕种,使垦殖初期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该流域大部分被辟为农田,森林植被荡然无存,不合理的耕作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近年来有机肥投入的减少,致使土地板结,渗透性差,更加剧了水土流失。

在影响水土流失的,地形、土壤、降雨、植被和人类活动这五大因素当中,降雨与土壤在短期内是不可控因素,局部地整治地形,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土地是可以做到的。

为了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发展流域经济的目的,首先就要从土地利用结构来加以考虑,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

3流域治理现状

3.1治理过程

采取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3.2治理经验

根据小流域水土流失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果和知识储备,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景观,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的治理模式。

3.3存在问题与教训

侵蚀黑土农田多为坡耕地,坡度在1.5°

~10°

之间,坡缓坡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存在的问题较多,跑水、跑土、跑肥,地力锐减,低产田面积增加。

4流域系统分析

4.1资源分析与评价

降雨集中,雨量大,降雨强度大,超过土壤的渗蓄水能力,就容易产生地表径流。

根据降雨和径流小区产流的观测资料,当1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0mm,或24小时降雨量达到30mm时,就能产生径流和冲刷。

这样的雨强在黑土区每年都要出现十几次,势必造成对土壤的冲刷和破坏。

其次是地形因子,地面坡度越大,径流的冲刷能力越强。

当坡度相同时,坡面越长,汇集的流量越大,径流的速度也越大。

第三是土壤、地质因子。

土壤的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越强,水土流失越轻,反之,就重。

黑土表层疏松,抗蚀抗冲能力很低,底土粘重,透水能力较差,因此黑土容易遭受水利侵蚀。

第四是植被因子。

良好的植被,截流降雨,分散径流,固持土壤,减轻水土流。

而植被一旦被破坏,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黑土为垦殖率较高的土壤,就连坡度较大的地方也开垦为农田,在加上林地的过度砍伐,自然植被遭到了显著的破坏。

第五,冻融作用也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因子。

该地区土壤冻结时间5—6个月,冻融交替,使土体变得疏松,抗蚀抗冲能力很低,春季融雪沿坡地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另外,冬季形成很多地裂子,冻融后地裂缝处土体更为疏松,在降雨径流冲刷作用下,很容易发展成侵蚀沟。

侵蚀黑土由于坡长和汇水面积大,再加上有自然水线,开垦为耕地或毁林后,极易引起土壤侵蚀。

侵蚀的形式主要是片蚀和沟蚀两种,根据多处坡度较大的片蚀区调查,平均每年侵蚀表土的厚度约为0.8cm,以至在黑土区的耕地出现大片的破皮黄和云彩地,因此片蚀是黑土肥力减退的主要原因。

黑土区的沟蚀也很普遍,主要是由于集中降雨,雨水顺地形集中于谷间冲刷所至,冲刷沟切割地形,造成地形支离破碎,破坏农田和道路。

4.2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评价

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黑土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导因素。

黑土区在二百年前,为龙生之地,人烟稀少,一派自然生态景观,树高草密,栖息着很多的野生动物和鸟类。

自1896年清政府宣布开垦起,大量的移民来这里开荒种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流域中的原始林木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柞树为主的乔灌混生的次生林,一部分缓坡地开垦成了耕地。

群众为了建房和烧柴,又逐渐把次生林砍光,大的岗坡地变成了一片柞树丛。

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50年代为了扩大耕地,毁林毁草到岗顶,岗坡上的柞树林也被砍净,变成了农田,顺坡种植,于是水土流失加剧。

后来在以粮为纲的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从1972年起又大肆毁林开荒,使岗地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进入八九十年代,由于可采林减少和煤矿企业不景气,部分林业工人和矿工就地从事种植业,在宜林区开垦种植,使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总之,黑土区由于地形起伏,岗洼相间,加之人们不合理开发经营造成植被逆向演替,导致每逢雨季,冲刷严重,耕地尤重。

本区水土流失面积100多万公顷,每公顷流失土量平均每年达18~22立方米,冲沟纵横、割裂农田、导致深厚肥沃的黑土全变浅、层变薄、质变劣;

粘朽、冷浆、板结、贫瘠,严重损伤了黑土的生产能力。

5流域治理规划

5.1规划原则

小流域总体规划,主要是对该流域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整治的平面布局,确定生物种群与环境的优化组合,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5.1.1顶级群落原则

即仿照顶级群落的生物特性装配人工物种群,最大限度的抗御气候条件的恶变,求得稳定性等于自然生态系统,而效益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5.1.2地貌格局原则

同一地貌格局有其特定的生物群体与其相匹配。

即所谓的地理生物群落型。

因此,地貌格局是特定生物种群生产出来高生物量的发展地界。

一般来说不应突破地貌格局越区利用。

否则不仅难以获得高而稳定的生产力,还会遭到严重的生态性不良后果。

5.1.3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充分利用生态位的原则

即在同一水土资源上实行生物种群的层次组合,实现多层次利用和多层固定太阳光能,以储有更多的生物潜能。

5.2建设目标

5.2.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包括达到的治理程度,减少水土流失量,减沙效益等。

5.2.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包括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比例,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实现生态修复面积等。

5.2.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包括人均基本农田,农业总产值增加量,人均粮食、人均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幅度。

5.2.4其他

解决人畜饮水、解决生活用能、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5.3土地利用规划

对小流域现有生产用地进行土地分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根据土地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结果,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择优选择的原则,优先划定生产用地图斑,确定小流域土地结构调整结果。

5.4治理措施规划与设计

5.4.1小流域综合治理分区

根据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原则,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资源永续利用为基础,遵照地貌类型导致生物生态分异,生物种群必须与地貌格局相一致,将小流域分为三个生态系统,并按承包户为基本单位,划分若干个基本单元。

具体情况详见《光荣小流域第2区域植被图》。

5.4.1.1林地生态系统:

分布在缓岗地与宽谷滩地之间,系爪子岗地形,包括中度、重度、极强度及侵蚀沟等四种类型。

本系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沟壑纵横,土地破碎,主要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建立以林、草、畜为主要内容的复式结构系统,发展多种经营。

林种搞以水土保持为直接目的用材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养殖业以养牛羊为主,与种草、种树、种田有机结合。

5.4.1.2农田生态系统:

多数为中低产田,必须通过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加以改造,并通过不断培肥,逐渐提高土壤肥力,以此来达到高产、稳产。

5.4.1.3居民地生态系统

主要为拣草屯中间大道以北的居民地,在居民地的周边采取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为种植树木,树下自然生长植被。

5.4.2小流域的总体规划设计

根据小流域水土流失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果和知识储备,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景观,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的治理模式。

主要有三种综合治理模式,详见《光荣小流域第2区域水土保持分区图》。

5.4.2.1侵蚀沟综合治理(Ⅰ区)

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常常沟壑纵横,有些是稳定沟,有些是半稳定沟,有些是发展沟。

采取上挖沟,下插柳,树封沟的方法。

沟头沿等高线,环沟头挖断续式截流沟,同时修沟头埂,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与柳条相结合的谷坊,在沟尾比较平缓的滩地上插柳,形成柳条通。

建立沟头防护林(白皮柳),沟边防护林(沙棘和杨树等),沟坡防护林,削坡挖鱼鳞坑营造不同树种的固沟林,林间种植中草药。

从沟头到沟尾,从沟坡到沟底,形成了完整的乔灌树种封沟体系。

有效地控制侵蚀沟发展,充分利用沟壑的水土流失。

5.4.2.2耕地综合治理(Ⅱ区)

治理目标为水土流失得以基本控制,土壤得以逐步培肥,农田生产力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合理,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该系统主要为10度以下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中度以下,土壤侵蚀模数在5000吨/平方公里。

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建立高产稳产农田,工程措施是根据不同坡度,考虑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在一定距离内挖截流沟,修筑水平梯田和缓坡梯田,拦蓄水土冲刷。

生物措施是在一定的范围栽种苕条带,并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

耕作措施是以间隔深松为主,增强土壤蓄水和持水能力,千万不要进行旋松,并以横垄耕作为主,逐渐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5.4.2.3居民地周围综合治理(Ⅲ区)

光荣小流域第2区域的居民地外周围侵蚀强度几乎没有,整体生态情况良好。

主要是采取生物措施。

5.4.3侵蚀黑土综合治理措施

但是黑土区农耕史较短,最长不过一百多年,水土流失耕地多属中度轻度侵蚀,可恢复性较好,如加以及时整治,农田生态环境可以较好得以恢复。

主要推广以土壤耕作、施肥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组装起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同时按耕地坡度建立三个综合治理模式。

主要治理措施有:

(1)秋整地秋起垄

黑土区年降雨只有500mm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十年九春旱,严重影响春播及保苗。

坡耕地旱情更加严重,常规的春整地由于干旱少雨再加上大风,跑墒非常严重,推广秋整地起垄技术,春季垄上直播,可大大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可明显提高保苗率,为确保粮食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垄底间隔深松

由于常年的不合理土壤耕作,造成土壤板结,尤其是犁底层增厚,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作物根系下扎阻力增大。

推广垄底间隔深松技术,可打破犁底层,降低垄底土壤容重,减小根系下扎阻力,另外间隔深松,在地下生成条条间隔70cm土壤疏松带,有利于水分下移深畜,形成条条地下小“水库”,据观测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三个百分点。

尤其是在雨季集中降雨时,雨水能较快地渗入深层土壤,减少地表径流,同时也就减少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了水土流失。

据观测24小时100mm降雨不产生地表径流。

因此间隔垄底深松技术是一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非常实用技术。

(3)改顺坡起垄为横坡起垄

坡耕地起初由于为了耕作方便,多采用顺坡起垄,降雨沿着垄沟流淌,造成对表土的冲刷,尤其是在坡度较大降雨集中时,坡下游垄沟被冲下来的泥土填平,坡上黑土层流失殆尽,露出“破皮黄”。

推广横坡起垄技术,可利用垄台降雨水阻挡,延长雨水下渗土壤时间,有效地减少雨水流失。

(4)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行深层施肥

结合秋整地秋起垄技术,采用秋深双层施肥技术,肥料分别深施13cm、17cm,即可有效地避免肥料地表挥发和深层渗漏,可较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又可减少春季的动土量,保墒。

(5)农田水保林网建设

现在坡耕地多建有农田防护林,多种植单一高大的杨树,材质较差,胁地较大,水保林网很少。

在坡地周围种植水土涵养林,主带5~7行,以杨树与松树混交,株行距1~2米,附带3~5行,种植胡枝子、沙棘等灌木。

在坡度5°

以上坡耕地每隔30~50米沿横坡种植一条生物隔离带,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石刁柏、胡枝子等,即可起到阻止水土流失又可创造经济价值。

5.4.4侵蚀黑土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土壤和水土保持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盛衰和民族兴亡,也是关系到未来世界粮食的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不同黑土区侵蚀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吸收国内外成功治理经验,以生态学为原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攻,根据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景观,建立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

5.4.4.1坡耕地依据坡度建立三个水土保持型坡耕地综合治理模式:

(1)1.5~3°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该类坡耕地在整个侵蚀黑土区所占比例大,土壤侵蚀模数为500~2500吨/平方公里,开垦史较长,由于掠夺式种植及不合理耕作,地力下降较大。

应以保持水土,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走生态治理道路。

主要采取农田防护林体系和耕作措施加以整治。

按国家和省级防护林体系标准营造农田防护林,减轻风蚀、水蚀对的侵害。

耕作主要采取横坡起垄、秋起垄、秋双层深施肥、垄底深松,另增加根茬、有机质还田等措施的综合治理模式。

(2)3~5°

该类坡耕地在整个侵蚀黑土区所占比例较大,土壤侵蚀模数为2500~5000吨/平方公里。

属中度水土流失,黑土层变浅,地力下降较大。

应采取综合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加以治理。

工程措施:

修筑坡状梯田,坡顶种植水保林,林侧挖节流沟。

生物措施:

沿坡每隔50米修一条宽1~2米的生物隔离带,可选种多年生牧草、多年生经济植物(如石刁柏、胡枝子等)。

耕作措施:

沿坡状梯田横坡起垄、秋起垄、秋双层深施肥、垄底深松,另增加根茬、有机质还田等措施的综合治理模式。

(3)5~10°

该坡耕地在整个侵蚀黑土区所占比例不大,但土壤侵蚀模数为5000~8000吨/平方公里,属于重度水土流失,表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块已呈“破皮黄”,地力明显下降,已成低产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降低,是目前急需治理的耕地,否则,进一步恶化,将增加今后治理的难度。

应以工程措施治理为主,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为辅。

修筑水平梯田,梯田宽度以适于拖拉机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坡顶种植水土涵养林,主带5~7行,以杨树与松树带混交,株距1~2米,附带3~5行,种植胡枝子、丁香、沙棘等灌木。

梯田斜坡种植胡枝子、多年生牧草等。

沿水平梯田横坡向起垄、秋起垄他、秋施肥、垄底深松,增加根茬、有机质还田等措施的综合治理模式。

5.4.4.2侵蚀沟综合治理模式

侵蚀黑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常常沟壑纵横,造成土地支离破碎。

采取环沟头沿等高线挖断续式截流沟,同时修沟头埂,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与柳条相结合的谷坊,在沟尾比较平缓的滩地上插柳,形成柳条通。

(1)上挖沟:

在沟头进水凹地沿等高线挖断续式截流沟,沟深0.5~1.0m,边坡1∶1~1∶1.5,同时修沟头埂,埂高0.5~0.6m,埂顶宽0.5m,用挖沟的土填筑土埂,边坡1∶1~1∶1.5,拦截径流,减少对沟头的冲刷。

(2)中筑坝:

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编柳土谷坊,层层拦蓄,减轻对沟底的冲刷。

(3)下插柳:

在沟尾比较平缓的滩地上插柳,形成柳条通,拦蓄淤泥。

(4)树封沟:

根据立地条件不同,削坡挖鱼鳞坑营造不同树种的固沟林:

①沟头防护林:

沟头进水凹处与沟头埂间栽白皮柳,株距1.5×

1.5m。

外侧栽种沙棘防护。

沟边防护林:

选2年生以上的大苗栽杨树株行距1.5×

1.5m,栽4~6行。

②沟坡防冲林:

通过削坡修成水平阶地或梯田,或挖鱼鳞坑,栽种杨树、松树,造林密度1.0×

1.0m,贴近沟底栽种沙棘,抵御冲刷。

③沟底防冲林:

沟底全面造林,插柳栽杨。

这种模式,从沟头到沟尾,从沟坡到沟底,形成了完整的乔灌树种封沟体系,有效地控制了侵蚀沟的发展,充分利用了荒沟资源,使荒沟变成了林带,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要想使侵蚀沟得到根治,必须在整个流域得以治理,较少了水冲刷才能做到。

6实施计划

6.1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

6.1.1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条件。

概述工程施工现场、小流域干部和群众积极性等情况。

(2)主要材料及苗木供应。

包括树种、草种的来源和质量保

证,其它工程材料的来源和质量等。

(3)施工组织形式。

采取专业队施工、农户承包、村组集体组织等多种施工形式。

(4)施工季节安排和劳动力、机械调配情况。

6.1.2分年实施计划

项目总实施期年。

根据国家补助标准劳动力、资金调配情况,合理安排小流域建设期每年的实施计划。

6.2进度安排

进度的确定应考虑各种情况,实施进度的安排应当积极可靠。

各项管理措施进度安排的依据是:

一是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生产的需要,各项投入(劳力、物资﹑经费)的可能;

二是需要与可能二者兼顾,使治理进度安排既积极又可靠。

当投入的劳力﹑物资、经费不能满足各项管理措施同时开展时间,应分类排队,选其中对控制水土流失和发展生产作用大的优先安排,特别是某项措施完成后能推动其他措施更好开展的,更应优先安排。

6.3实施措施保障

为了保障实施措施,我们应该从组织领导和管理、技术保证、资金来源及管理和监督保障四方面进行管理。

6.3.1组织领导和管理

明确施工责任,组织人员加强日常检查和验收工作。

6.3.2技术保证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后盾,这样水土保持措施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防治水土流失。

包括技术服务、培训、科技示范推广、监测评价等。

6.3.3资金来源及管理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解决资金的问题,明确资金的来源及数目。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我们需要派人定期进行管理,确保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正常运行,发挥其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

6.3.4监督保障

水土保持措施施工期应派人对施工方进行监督,防治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工程质量。

提出工程实施的质量保证体系,有条件的可以考虑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监理单位,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控制。

7投资和效益

7.1投入分析与资金筹措

参照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与《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核定投资。

7.2效益估算

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进行估算。

(1)生态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主要包括保水效益与保土效益。

(2)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增加的产品产量和年增加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二是优化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三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8培训技术人员

在规划之前,应进行培训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