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2811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99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辐射对称(课件第6页):

A、定义:

经过身体纵轴,可有许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叫辐射对称。

B、举例:

人、鱼、鸟是辐射对称吗?

除了腔肠动物,还有哪些是辐射对称的?

海星

C、作用:

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身体结构(课件第7页)

(1)水螅的体壁是由两层细胞组成的——外胚层和内胚层。

内外胚层之间还有一层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填充着它们分泌的胶状物质。

(2)由内胚层细胞围绕成一个空腔,叫做消化腔。

消化腔是与口相通的,无肛门。

(3)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在触手处尤其多。

4.生殖

出芽生殖(温度适宜、营养条件良好)或有性生殖

5.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联系海蜇蜇人进行理解)

触手捕食,刺细胞受到刺激,刺丝囊内的刺丝发射出来,囊内有毒液。

6.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饥饿状态的水螅,触手伸长捕食水蚤送入口中。

消化腔中有细胞分泌的利于消化的酶,可将水蚤消化为小的食物颗粒,然后再被细胞吞入进一步消化,没有消化的残渣经口排出体外。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7、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表有刺细胞;

有口无肛门。

8、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件第10页)

1、海蜇加工后可食用。

2、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成珊瑚。

礁,可形成岛屿,加固海岸。

3、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4、珊瑚礁可烧制成石灰,制作工艺品。

5、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可形成石油。

(二)扁形动物

大家猜一下,扁形动物有什么特点(看课件11页)?

1、涡虫生活在哪里?

洁净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

2、形态结构

(1)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体长1-1.5厘米,背面灰褐色;

体前端呈三角形,前端背面有一对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体后端稍尖。

(2)用解剖针将虫体翻至腹面向上,可见其腹面较扁平,颜色较浅。

(3)腹面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咽可从口内伸出,咽下接肠。

(4)有口无肛门。

(5)两侧对称(左右对称)涡虫是首先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的动物。

A、定义:

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B、特点:

大多数动物,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运动更加准确、迅速、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3、捕食和排泄

咽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肠分泌消化液,使之溶为液状物,再吸入肠内,进行消化。

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

无肛门。

大多数扁形动物不是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而是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如华支睾吸虫病,绦虫,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课件17页),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口位于吸盘中央,食道短,消化道简单。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

什么是寄生?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是否安全?

为什么?

不安全。

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支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支睾吸虫病(课件18页)。

猪肉绦虫(课件19页)

身体呈带状,由许多节片构成,身体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有吸盘、小钩等结构,用以附着在寄主肠壁上。

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生殖系统高度发达,在每一个成熟结片内都有雌雄生殖系统,繁殖力极强。

有两个寄主。

猪吃了含绦虫虫卵的食物后,虫卵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孵出,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液和淋巴带到身体各部,多在肌肉中发育为囊尾蚴,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

人吃了米猪肉后,会被感染,发育成成虫。

成虫寿命可达25年。

血吸虫(课件20页)

人感染血吸虫主意由于接触疫水,消灭钉螺是防控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虫卵——幼虫(毛蚴)——钉螺——幼虫(尾蚴)——水中,钻入人体皮肤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

背腹扁平;

有口无肛门

(三)课堂小结

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略。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七年级生物学中学习了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对七年级所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对完整的生物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按照动物的进化层次进行排版,内容由易到难,结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学生通过比较与上一节中两种动物特点的异同,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4、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1、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2、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课件、活蚯蚓、硬纸板、平面玻璃、镊子、烧杯、水。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导语: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播放课件第2页),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

“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

教师:

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课件第3页) 

学生总结:

蛔虫的形态

师:

提出问题:

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

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出示图片(课件第4页),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

蛔虫的生活方式。

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

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设疑:

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2、线形动物的特征

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

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

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

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课件第6页)。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

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有角角质层。

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

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说说你的理由?

三、了解蚯蚓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课件第7页),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

蚯蚓

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探究新知-----实验 

取出活蚯蚓让学生观察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提问(课件第8页):

1、蚯蚓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2、怎样区别它的前后、左右和背腹?

提出问题 

3、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有什么感觉?

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 

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考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

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注意事项:

1、 

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自然环境中。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总结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课件第12页)。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1) 

作为饵料 

(2) 

医学药物 

(3)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

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河蚌、蝗虫、蜗牛、乌贼、虾蟹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打开课件第2页,让学生观察各种软体动物图片,初步了解。

二、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打开课件第3页,让学生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

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

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课件第5页),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

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贝壳是什么形状的?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贝壳有什么特点?

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课件第6页)。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件第7页),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1)水产养殖:

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

鲍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

钉螺

学习目标二:

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课件11页),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4)教师进一步提问:

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

3、蝗虫的呼吸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课件13页):

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

提问:

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

学习目标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课件14页),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

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三、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

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鱼》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鱼的呼吸与运动。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无脊椎动物?

什么是脊椎动物?

我们平常吃的鱼属于哪一种?

(课件第2页)

二、合作探究

观看课件第3页,教师介绍:

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打开课件第4页)?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

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

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

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三)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课件第6页的鲫鱼图片,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

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鱼的体形象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

背深腹浅。

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

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

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

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

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

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问:

鱼靠什么运动?

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

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

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

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四)鱼的呼吸

教师问:

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

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课件第8页):

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

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

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

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

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

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

让学生各抒己见。

(五)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播放课件第11页,请学生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七)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三、板书设计

(一)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

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

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体表:

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二)鱼的呼吸

水口鳃(气体交换)鳃孔水

(三)鱼的运动

尾鳍:

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

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四)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3.四大家鱼:

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两栖动物是一个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后在陆地生活。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青蛙的生殖发育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青蛙的变态发育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将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状况,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1、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变态发育;

4、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