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2668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12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史料实证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2021年北京东城一模)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主张

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

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企业,建成新式海军

说明中国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C

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

表明清政府实施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D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答案】A

【详解】

题中引用的“有……同……”等处可以看出农民平均主义的理念,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

洋务派虽然建立了一批近代的军事、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堂、海军等,但是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未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故B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虽然光绪帝颁布了多方面的举措,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很多措施并不彻底,未能全面实施,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扶清灭洋”体现了义和团的主要斗争对象是西方列强,不是清政府,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2021青岛一模)沙逊集团与列强殖民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书作者查阅了沙逊洋行档案,参阅了罗思所著《沙逊王朝》等国外著作,是对沙逊集团历史的调查研究专著。

1832年,沙逊家族迁往印度孟买定居,后加入英国籍,并在英属孟买设立沙迅洋行。

1834年,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英国对华贸易快速增长。

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沙逊集团1872年创办新沙逊洋行,其发展概况共分四个阶段:

1872-1880年,特点是重点以英国为后盾,以孟买为据点向远东发展,主要业务是从英属印度输出鸦片(当时最大的鸦片贩子)棉纺织品和棉纱等。

1880-1920年,重点除扩展亚洲地区原有业务外,在孟买开展了工业投资,在上海借助英在租界的特权进行房地产投资和抵押贷款业务;

1920年以后,在上海大力发展房地产并广泛投资于工业、金融,成为上海首富;

1935年中国出现银元币制危机,沙逊集团抛出“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和日本的对华军事侵略,沙逊集团通过汇出利润和两次撤退,将其从中国聚敛的财富大部分输出国外,在华总共赚取利润大约3亿两左右。

——摘编自张仲礼、陈增年《沙逊集团在旧中国》

(1)评析《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采用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对于研究列强殖民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

(1)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高。

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会影响其价值。

(2)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以英国为后盾,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等输出,反映了列强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

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

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

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失败、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

总之,《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是调查研究专著,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

说明: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1)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因此客观性和真实性高。

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存在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的影响,其价值低于一手史料。

(2)根据“1834年,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英国对华贸易快速增长。

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得出此时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英国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

史料价值,可从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

根据“1880-1920年,重点除扩展亚洲地区原有业务外,在孟买开展了工业投资”“1920年以后,在上海大力发展房地产并广泛投资于工业、金融”,得出此时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的主要侵略手段是资本输出。

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根据“1935年”“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沙逊集团通过汇出利润和两次撤退”,可知此时为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

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

最后总结说明,《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021江苏适应考)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

如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出处

观点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而不能听信版面之词,故D项正确;

当事人的回忆并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

革命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排除B项;

史学家的著作并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C项。

故选D。

(2020泰安一模)罗马法学家吉拉尔从下表所示的三个角度来论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

其研究过程表明( 

角度

具体论述

历史学

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铜表法》的记载,且常引用其律文

法学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适用于公元前5世纪农村公社解体后的自然经济社会,而不适用于公元前2世纪末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罗马共和国时代

语言学

《十二铜表法》条文所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古拉丁文,与公元前2世纪所习用

的拉丁文体裁大不相同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

B.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最真实

C.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互证更加可信

D.文学作品中的记录更为准确

【答案】C

罗马法学家吉拉尔从历史学、法学、语言学三个角度来论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说明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互证更加可信,故选C;

A错在“确认历史事实”,排除;

B表述太绝对,错误;

文学作品存在艺术加工,不是最可靠的史料,排除D。

(2021湖北适应考)(电报与近代中国)

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

摘抄出如下资料:

◆19世纪中叶,欧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起来。

跨洋电缆使得商品的供需、价格及前景等重要信息瞬息可知。

同期的中国依旧以驿站、民信局进行通信。

◆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

总理衙门认为列强先于中方获知信息,中方将信受制约,且线路一旦损坏,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坚决反对。

◆1870年,清政府认识到既然难以拒绝列强,“不如我自为之”,架设电线(即电报线)、办理电报,可以“分洋商之利”。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消息不灵,决策滞后,认识到兴办电报之紧迫。

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

◆1880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与天津之间架设电线。

◆1881年前后,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

◆1882年,《中报》率先使用国内电讯。

◆1883年,总理街门开通官用专线。

◆1887年,川滇电线和福建至台湾水底电线建成。

◆1890年,广西龙州与越南北折电报接通。

◆1894年,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

◆1902年,本世凯见电报局可获厚利,建议清延收归国有。

◆1908年,全国电报线路长达90897里,大中城市设电报局总数达到394处。

◆1911年,各省通电响应四川保路运动,邮传部通令不得收发此项“违制”电报。

请为小楚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可从电报与近代中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示例】主题:

电报业折射出家国情怀

论述: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列强蹂躏,国家蒙难,人民生灵涂炭。

为了挽救千疮百孔的祖国,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学习先进,积极探寻各种救国之策。

日新月异的电报业务也随之传入中国,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断然拒绝;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有感于信息滞后,洋务大员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

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等地陆续开设新式学堂;

1911年,因清政府出卖利权,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省通电响应。

凡此种种,尽管一路艰难,但近代电报事业的起步发展无不折射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素,家国情怀。

根据材料,可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提炼主题:

电报业折射出家国情怀。

结合材料中的有关信息进行论述,如:

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断然拒绝;

本题为开放试题,也可以从经济角度提炼主题,如“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

还可以从国防角度提炼主题,如“国防需要促进了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

再结合相关信息论述即可。

史料选取的原则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选取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一定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3.尽量选取已经证实过或者专家已有定论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史料研读的方法与步骤

1.史料研读需要遵守四种方法:

①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即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②孤证不立:

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③二重证据法: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④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2.史料研读还要做实四个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历史解释。

史料分类及其价值

1、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但不能因为一手史料完全否定二手史料2、文献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记录者的个人主观的限制

3、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

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一定真实记载历史;

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

4、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

5、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孤证不立

1、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历史事实成立

2、同一历史事实可能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3、某些历史真相虽然因不同记载难以说清,但可以通过辨伪存真,来接近历史真相

4、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

(2020年江苏卷)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

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

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

据此可以得出()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答案】B

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选择B项;

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项;

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

文献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记录者的个人主观的限制,排除D项。

2.(2020年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

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题要求就一名80年代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展开论述,研究其史料价值。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名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记载了1981年12月到1984年4月的部分工作内容,这部分工作记载属于当事人对当时现实情况的记载,可以用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属于最具有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

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了农业责任制、抓致富、“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等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根据“公社党委”、“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可知能够反映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况。

根据“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等内容可知能够反映当时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所以这个工作笔记本身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改革的文献资料。

(2021北京卷)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

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

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

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

《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

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

“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

”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

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答案】示例

(1)①史书:

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

正史,如《旧唐书》;

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

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

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

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1)史料及举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及口述史料,如《太宗实录》;

(2)情况:

结合上述材料可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

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

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

(2018年全国卷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

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

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

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2017年全国卷1)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根据题干“唐武德元年”可知李世民不是皇帝,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

《新唐书·

高祖本纪》记载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故可知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的说法错误,排除B。

上述四则史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只有《新唐书·

太宗本纪》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没有提到,孤证不立,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

《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5.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6.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后来,日本出版的海战史对此的研究结果是: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思考这一事例可以认识到

A.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