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2412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6、《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7、“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8、.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纲常伦理与现实的差距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D.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

9、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10、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1、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

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

12、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13、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

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

1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5、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D.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16、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论,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没有突破儒家理论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具有近代思想色彩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

17、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

这一主张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18、“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19、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

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20、下图是西周中晚期的重要礼器青铜颂簋。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

A.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B.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

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D.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21、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傩戏

22、书坊是中国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

这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23、“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横线处的文字是

A.雕版B.造纸C.指南针D.火药

24、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5、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B.中国古代先进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D.指南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7、被誉为“洋务派第一人才”的郭嵩焘认为: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这表明他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方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28、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9、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

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该主张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强权政治盛行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0、梁启超说:

“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之主体。

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其道无由。

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

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藉……”“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A.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B.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D.认为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31、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

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

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

这说明  

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D.维新运动以救亡为唯一目的

32、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

“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33、“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B.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34、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35、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1949年他又说: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的,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的真谛,前后不矛盾

36、孙中山曾说: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社会D.完全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37、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珍域文》中说:

“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振兴实业,促进教育……”

该材料反映了

A.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B.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关注民生为第一要务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38、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的基本原因,并指出“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

这主要反映出

A.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B.民族主义中反帝主张并不明确

C.辛亥革命以反帝为主要任务D.“反满”和“反帝”需同时进行

39、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其中“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主要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社会主义

40、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重要

4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次会议主席台口的檐额上设置了十二个红色大字: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

42、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

43、1986年,芜湖傻子瓜子厂厂长年广久根据市场需要在全国率先搞起有奖销售,3个月实现利润100万元。

此事引起了社会的不满。

1991年5月,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年广久有期徒刑3年,缓期3年执行。

1992年,年广久因经济问题不成立而获释。

据所学知识可知,年广久获释的原因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D.依法治国的方针被写入宪法

44、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45、美学家朱光潜说:

“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

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

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

”这说明“百家争鸣”的提出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C.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4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47、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

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

D.先发展后治理

48、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9、“在‘文革’期间,对科技成果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文革’前,由于这些成果都被纳入领袖思想和‘文革’的胜利果实,所以,重视程度甚至还超过了‘文革’以前。

“文革”期间取得的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50、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关于“茅盾文学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②贯彻了“双百”方针③推动了文艺的欣欣向荣

④推动了“伤痕文学”与样板戏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二、材料阅读题(共25分,41题12分,42题13分)

41、(12分)

16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光启看到外国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他惊呆了:

脚下的土地竟然是圆的!

其后,走上了研究西学的道路。

更为甚者,徐光启因此还加入了基督教,现在墓前就立有一个白色的十字架。

由利玛窦口译成中文,徐光启用笔记录下来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译出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今天我们数学课本里常用的“几何”“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相似”等名词术语,都是由徐光启确定下来的。

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第一次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还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

1644年颁行后,成为清朝一代通行的历法,成为200多年间中国官方的天文学体系。

徐光启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又研究涉猎了包括兵机、测绘、水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徐光启并不觉得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认为只有中西学术文化贯通才能超过西方,一直主张平等的文化交流,有着显而易见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根据《后学楷模徐光启》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主要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具有“文化自信”的原因。

徐光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42、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对材料一的思想有何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5分)

(3)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什么形势下发表的?

概括他在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河北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答案

1-------5BBBDD6---10DCABD11----15DDACA16----20CDADA21----25ABAAC26---30BDCDD31----35CCBCD36----40CABAB41---45CDADB46---50AACCD

51、(12分)

(1)翻译数学专著并确定数学术语的中文名称;

编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历书;

形成科学思维、广泛涉猎;

主张平等文化交流。

(2)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

当时中国家是世界经济中心;

个人学养。

遗产:

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意识;

自信平等的交流意识;

中外交流互补的开放意识(6分)

52、(13分)

(1)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发展:

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

改革已从农村起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也从设立经济特区迈开步伐。

(3)背景: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标准:

三个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