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2076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提纲世界史Word格式.docx

(八下P92、101-103、106-107)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十字架标志)、伊斯兰教(新月标志)

名称

创立时间

地点

创始人

经典

教义

作用/传播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释迦牟尼)

反对印度种姓制度;

众生平等;

因果轮回,

忍耐顺从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分布:

东亚、东南亚地区。

基督教

公元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圣经》

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强调逆来顺受,死后升入“天堂”

成为广泛信奉的宗教,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

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

欧洲、北非地区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穆罕

默德

《古兰经》

信仰真主

“安拉”;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主张顺从。

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唯一促进统一的宗教)

亚洲、北非。

三大宗教相同点:

(1)背景:

都是因所在地区的人们生活于苦难之中,又无法解脱。

(2)教义:

教人们忍受苦难,以图好报(因此得到统治者的扶持);

(3)影响:

都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4)传播:

都得到广泛传播。

(最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利用扶持)

(5)产生地:

都产生于亚洲。

世界近代史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社会巨变指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14-18世纪,欧洲发生社会巨变,欧洲从中世纪(即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表现:

思想:

文艺复兴;

经济:

新航路开辟;

政治: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考点4:

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九年级上册第1课)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人”被发现

1、原因:

(1)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或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封建教会(欧洲天主教)的精神控制。

(3)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

2、时间与范围:

14世纪-17世纪;

开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

3、文艺复兴的含义:

(表面)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

的方式,(实际)反对封建神学、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文化运动。

4、核心思想(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理解:

反对蒙昧主义、封建神学、神权、宗教束缚、等级制度提倡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

5、主要代表及成就:

(文学方面)

(1)但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莎士比亚:

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他写的戏剧有历史剧、悲剧、喜剧和传奇剧;

四大悲剧是《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麦克白》。

材料:

一切成败得失都在我们自己,然而我们往往说是无意的。

—莎士比亚

6、实质(性质):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7、作用(评价、影响、意义):

(1)冲破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

(2)解放了人的思想。

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放了人的思想:

如对神的看法、对人自身的认识、对自然界的认识)

(3)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这是文艺复兴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关系);

(4)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注意:

中国新文化运动:

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

考点5: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

的世界意义。

(九年级上册第2课)

(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世界”被发现

新航路开辟是文艺复兴运动人性贪婪方面的一个影响)

(1)根本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2)社会原因(商业危机):

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贸易的要道。

(3)思想根源: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4)宗教原因:

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根本目的:

追求黄金、财富。

3、客观条件:

(1)罗盘针的应用;

(2)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3)地圆学说的流行;

(4)王室的支持。

4、概况:

(1)时间:

15-17世纪。

(2)最早开始的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

(3)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

①哥伦布:

意大利人,1492年,在西班牙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古巴、海地),发现“新大陆”。

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②麦哲伦:

1519年-1522年,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

积极影响:

①(对世界)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最大影响);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对欧洲)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全球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新航路的开辟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关系);

③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锻炼了欧洲人敢干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④思想方面:

地圆学说冲击了宗教神学理论,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消极作用:

(对亚洲、非洲、美洲地区)殖民掠夺、扩张从此开始,

造成殖民灾难。

冲击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注意: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考点6、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九年级上册第10课,P54-55)

补充美洲劳动力(印第安人遭到屠杀);

黑奴贸易有利可图。

2、时间:

15世纪中叶—19世纪。

(17-18世纪是高潮阶段)

3、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最大的黑奴贩子是英国。

 

4、路线:

欧洲—非洲(黑人、横渡大西洋)—美洲(金、银、经济作物)—欧洲。

欧洲

美洲非洲

5、影响:

(1)实质(本质):

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体现其野蛮性和残酷性)。

(2)对欧洲:

加速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非洲:

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社会经济的衰落和倒退。

(4)对美洲:

为美洲地区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7:

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立宪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九年级上册第3课)

政治方面: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剥夺王权保留王位)

1、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目的(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2、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领导人:

克伦威尔(新贵族代表)。

3、斗争双方:

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与以国会为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3、经过(1640年-1688年)近半个世纪,说明革命斗争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1)开始:

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长期议会”。

(2)高潮: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3)军事独裁:

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4)复辟: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5)结束:

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称不流血的政变,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4、成果(重要文件):

英国国会颁布《权利法案》

1689年。

(2)目的:

限制王权。

(3)内容:

限制国王权(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等);

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力,国王只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统治。

规定公民的权利。

(使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某些原则得到体现)

(4)意义: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2)国内影响: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3)国际影响:

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不彻底性指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

日本,荷兰、瑞典、西班牙等。

考点8:

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九年级上册第4课)

(政治方面)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为民族独立而战)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目的:

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

代表人物:

华盛顿

3、主要经过:

(1775-1783年)

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来克星顿镇建一座民兵铜像纪念)

(2)建军:

1775年5月,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由杰斐逊起草的

《独立宣言》。

(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

①《独立宣言》的内容: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人人生而平等,殖民地人民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

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因为《独立宣言》颁布时间早于法国《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以法律文献的形式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早于法国《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

自由、平等、民主;

天赋人权;

人民革命的权利;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4)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4、美国1787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联邦制:

三权分立:

立法权(国会)、行政权(总统)、司法权(最高法院)。

总统制: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5、影响(评价):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作用:

国内: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国家独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

推动欧洲(如法国大革命)和拉美地区的革命。

6、评价华盛顿:

美国第一任总统,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民主政治的理解:

制定宪法,确定美国总统任期两届;

开创美国总统任期两届的先例。

考点9:

通过法国大革命,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九年级上册第5课)

(政治方面)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为民主、共和而战)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目的:

资产阶级;

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代表)。

3、主要经过(1789-1794年)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标志法国大革命开始。

(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

(2)重要文件:

1789年由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内容: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说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意义:

体现了要求摧毁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

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3)发展:

1793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人民群众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程,说明人民群众起推动作用。

(4)结束:

1794年热月政变,结束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意义:

(1)进步性:

法国大革命是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

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

奠定欧洲民主制度基础。

(2)局限性:

这场革命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

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英国)、民主共和制(美国、法国)。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重要文件

1689年《权利法案》

1775年《独立宣言》

1789年《人权宣言》

文件内容

限制国王的权利;

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力;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文件的

意义

确立君主立宪制。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体现要求摧毁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地区的革命。

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奠定欧洲民主制度基础。

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爆发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重要文献:

都颁布重要文献,都确立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制等资产阶级原则。

领导阶级:

都有资产阶级领导。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

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影响: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方式:

都通过武装斗争(革命)的方式。

二、三次科技革命——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考点10、通过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

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九年级上册第8课)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1、工业革命的概况:

(1)工业革命的本质含义:

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技术革命。

(2)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3)最早开始的国家:

英国。

(原因:

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迫切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

(4)最早开始的部门:

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

(5)新能源:

煤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后,煤炭大量开采)

(6)主要工业:

机器制造业。

2、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属于棉纺织业部门——轻工业)

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创办最早的机器纺纱厂,

被称为“近代工厂之父”)

(2)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1783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影响):

①(最大影响)引发动力变革:

人力—→水力、风力—→蒸汽(烧煤炭),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②使机械化生产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3)交通工具的革新:

火车、汽船。

(烧煤炭)

①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旅行者号”。

1825年英国最早修建铁路。

使人类迈入“火车时代”,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

推动工业的发展。

②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第一艘汽船。

3、特点:

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完成:

即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5、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

(2)建立了现代工厂制度,人类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

(3)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消极方面:

(1)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

产生现代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2)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问题;

(3)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6、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近代工业开始出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考点11:

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九上第17、18课,P89-97)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美国、德国。

(3)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核心:

以电为核心,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4)新能源:

电力、石油(大量开采)。

(5)主要工业:

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属于重工业)

2、电力的广泛使用:

(1)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

1879年,发明电灯。

其它发明有蜡纸、油印机、留声机、摄影机、放映机、有声电影等。

(2)电力的广泛应用:

如:

电灯、电报、家用电器、电车等。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无线电报、固定电话。

4、内燃机与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汽车、飞机(石油大量开采)

(1)汽车:

1885年德国人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

(“汽车之父”),(奔驰)。

1913年美国人亨利·

福特(“汽车大王”)首先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美国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2)飞机: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莱特兄弟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③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同时进行:

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方面:

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

(2)带来的社会问题:

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问题;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掠夺。

7、对中国的影响: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进中国人通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

考点12:

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

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九下第18课;

P110-113);

(九下第19课、P118-121)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梦想成真的时代;

信息时代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开始地点:

美国。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4)核心:

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核能。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

(1)计算机网络技术:

20世纪末,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但同时使人们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2)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

21世纪将是“生物时代”。

1996年,英国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母羊“多利”。

(3)空间技术: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

(4)原子能技术:

核武器的发展(原子弹、氢弹);

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增强。

4、影响:

(1)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如:

可以发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

(3)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不利影响:

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

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温室效应问题等。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19世纪下半叶

-20世纪初

20世纪40年代开始-现在

开始

英国

美、德

美国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动力

人力—水力—蒸汽

电力

电力、核能、风能

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内燃机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重要

成果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富尔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