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半夏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半夏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半夏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除生存条件急剧变化外,半夏以无性繁殖为主。
半夏的块茎主要由珠芽发育而来,珠芽萌动时,先长出不定根,随即抽叶,在叶上形成新一代珠芽的同时,原珠芽不断膨大,形成块茎。
当块茎长到2g以上时即在其下部出现皱缩腐烂现象,并随块茎的增大,腐烂率增高。
偶见在腐烂的同时,上部形成一至数个小块茎。
在胚胎发育方面,据张晓艳等研究表明:
半夏的大小拖子发育均属正常。
但是种子成熟时,还没有分化的胚,形成一个原球基。
生长点分化过程类似于珠芽的形成。
种子发育时原球基突出种皮,在生长点下面的细胞,经过分裂形成一个膨大的结构。
根、叶原基的分化是在发芽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目前,有关半夏的生药学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鉴别水平上。
半夏药用部位为块茎,为植物贮藏器官,秦明珠和石俊英等曾对其内外形态结构特征作过描述,显微结构为木柱组织、薄壁组织及散在的维管束(外韧型或周木型),粘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为便于区别同科属其它近缘物种,藤井正美等先后报道了半夏、三裂半夏(P.triPatita)、掌叶半夏、水半夏和山珠半夏等的外形和组织粉末种间鉴别特征。
胡世林等则在对全国半夏药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包括半夏在内的同科易混淆植物块茎的10种药材从生药性状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从而为鉴别半夏药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同时纠正了在半夏与水半夏的组织学比较中有的观察者认为“发现这两者的块茎在解剖学上无明显区别”的错误观点。
马伟光等采用薄层层析法(TLC)对云南产半夏类药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甲醇和氯仿的提取物在TLC上有明显差异,并认为此法用于鉴定半夏类药材简单、易行、快速,结果可靠。
由于法半夏和生半夏在外观上不易鉴别,边报考等研究发现采用751-GW分光光度计进行紫外鉴别,其水提物在230nm和700nm处有明显的鉴别特征,在230nm处生半夏和法半夏的吸收峰分别为
2.699和1.699,在700nm处分别为l.921和3.O00。
黄秀兰等通过形态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半夏及其混淆种类进行了综合比较鉴定,指出利用浓度梯度SDS聚烯酸胺凝胶板电泳法展现的鲜块茎蛋白质谱不仅可作为鉴别块茎的特征,而且还可作为寻找高含量活性物质资源的参考方法。
此外从染色体数目上去鉴别同属植物掌叶半夏(P.PedatisectaSchott)也是一个非常直截了当的方法。
Kitagawa和Tanimori等则将当今先进的抗血清蛋白和酶免疫测定技术应用到半夏等药材的生药学研究上,依据分离筛选出的各种药材专一的抗血清蛋白和酶免疫识别技术就能非常容易和准确地鉴别出某种药材。
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鉴别诸如半夏等来源复杂且又较易混淆的药材。
二半夏人工栽培技术
半夏块茎入药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商品生产,只是近30年来的事情。
而各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种工作,则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
日本和韩国则因感到难以从我国进口满足其国内市场需求,故从80年代初也开始了半夏引种工作。
2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摸索中获得的日益成熟的栽培技术,未能使半夏的产量提高到满足需求的地步。
如半夏主产区之一的江苏省,60年代初半夏年收购量曾高达26万kg左右,为历史最高记录。
但到了70年代初半夏年收购量已下降到16万kg左右,而从82年至今一直徘徊在1万kg左右的年收购量,这只能满足该省年需求量(15万~
18万kg)的5%~7%。
山东、安徽、江西、四川、河南等省也有类似的情况。
从全国来看存在着约70%~80%的大缺口。
故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同时,提高栽培半夏的产量,已成当务之急。
1生态条件
半夏为广布植物,在海拔2500m以下的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生长。
这说明半夏对环境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但据江先忠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生物学产量(块茎)为目的的栽培条件则以上层深厚、肥沃,PH5.6~7的偏酸性壤土或砂壤上为佳,且20%~50%的土壤含水量较适合半夏生长。
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则是在地温15℃左右始苗,20~25℃左右生长最快,26℃以上则出现倒苗现象,入秋13℃以下则枯菌越冬。
此外进入生长旺盛期后,适度遮荫(荫蔽度0.3~0.5)则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花茎的形成。
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长江流域的半夏生长曲线呈现两个明显的波峰,峰值期分别为5~6月和10月,尤以5~6月生长旺盛;
而在日本的京都地区的半夏生长曲线峰值期则分别在6月和8月。
半夏转家种后,由于生态条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半夏内在的化学成分是否发生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芮正祥等通过对人工栽培半夏和野生半夏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二者各对应组分基本相同。
赵岚等通过对人工栽培半夏、半夏组织培养物和野生半夏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认为三者含有的化学组分基本相同。
在含量上,除生物碱在组织培养物中明显较高外,其它主要对应组分三者相差不大。
而竺原义正等报道:
生长期间增施N肥和K肥有利于增强半夏在药理上的止呕作用,而P肥则有减弱作用。
2栽培技术的改进
半夏是一种喜肥植物,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产量,但随着密度的增加,块茎重量和珠芽数量将会相应减少。
长尾弓郎等认为,要促使一个块茎的膨大至少要有40~50cm2的营养面积;
每公顷施750kg左右的N、P、K肥可明显地增加半夏块茎的重量及子块茎和珠芽的数量。
另据卢立兴等报道:
半夏高产栽培的肥料3要素适宜配比以亩施N:
15-17.5kg、P2O5:
10kg、KCl:
16kg为好。
若在生长期间分次施用1000ppm的GA溶液则有利于块茎肥大。
在半夏生长前期,笔者曾用50O~1000ppm的a-NAA溶液喷施地上部分,具明显的增产效果,且群体内个体数的大量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
另据盛应彪报道,2%的KH2PO4和500PPM的三十烷醇对半夏种子及珠芽发芽率均有明显的提高,且有增产作用。
用2%的KNO3溶液于播种前处理块茎24h,也有利于发芽率、叶面积及产量的提高。
播种深度也是影响半夏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长尾弓郎的研究结果表明:
2~5CM的播种深度有利于块茎重量和珠芽数量的增加,而10~20cm时则不利于块茎的萌发和膨大及花茎的形成。
蒋立昶等则认为半夏播种深度以稍大于种茎直径的2.6倍为好,以利于母茎和珠芽的快速膨大。
在结合遮荫进行合理间套作的作物选择方面,朱健清和杨德忠等认为以豆科作物或玉米等中高杆作物为好。
张耀骧则认为棉田套作半夏也是发展半夏生产的一条很好途径;
而范惠芳等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和小麦地里进行粮药套作种植半夏虽粮食作物产量略有减少(5%~10%),但由于可收近100kg的干半夏致使亩总产值大幅度增加。
寿伟国报道:
半夏春播后于3月初至4月中旬用薄膜搭棚覆盖,可增加土表层温度,促使半夏早出苗10天左右,同时可增产15.82%;
蒋立昶等报道在春播前将半夏种茎置温床中或火炕上(20℃左右)进行催芽并结合地膜覆盖,不但可增加20天左右的生育期,而且由于保持了土壤的疏松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了抗旱和防倒伏能力,可比对照增产85%左右。
潘炳文等报道夏季用麦秸(糠)覆盖半夏地畦面可有效地防止半夏的倒苗,进而可增产123.8%。
由此可见春季地膜覆盖并结合夏季麦秸覆盖对半夏的增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除草剂的使用可有效地防除半夏田间杂草,并降低农本。
在使用时间和药剂种类上,赵训焕等认为春播半夏田中可使用稳杀特,秋播者可用稳杀特或丁草胶防草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
蒋立昶等报道在半夏春播时用乙草胺喷洒,随后用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防治杂草的危害,特别是对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可达100%。
Kim等研究表明,半夏对百草枯(Parapuat)有很强的抗性。
半夏的产地加工即趁鲜时脱去块茎表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工作,传统主要采取手工操作,如用竹篓撞击或置麻袋中摔打等,费工时,效率低,加工人员还会经常发生手脚麻痒、瘫症等中毒反应。
为此徐鸿来等自行设计出了半夏擦皮加工机械,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能提高工效49倍。
3繁殖方式的探索
半夏既能以种子营有性繁殖,又能以珠芽和实生(来自于种子)或无性(来自于珠芽)块茎营无性繁殖,但自然条件下二者繁殖系数均不高,且受环境影响极大,在日本和朝鲜生长的半夏也有类似的情况。
故借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快速繁殖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至今以半夏叶片、叶柄、珠芽、花茎块茎、根尖及未成熟种子,甚至以叶肉原先质体为外植体采用液体一固体双层培养法和悬浮培养法均已培育出了完整的再生植株。
在借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方面,何奕昆等作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将半夏茎尖接种到含0.5mg/LKT、0.2mg/LNAA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并获得小植株,再用其叶柄作外植体在MS添加的2,4-D和KT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继而通过形成小块茎的途径产生完整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100%。
由此所得的试管苗块茎产量(鲜重)比用小块茎繁殖的净块茎产量高103%;
试管苗块茎的总生物碱含量高达O.344%,而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半夏块茎的总生物碱含量仅分别为0.264%和0.203%。
在进行有性繁殖方面,就如何提高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等问题,余海棋、徐秀瑛等人作了探索性研究,并发现半夏开花授粉习性具有虫媒和风媒花的特征,通过半夏不同类型间的自然杂交或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其结实率,并可得到正常发育的种子。
半夏种子的发芽最适宜温度是室外变温25~35℃。
顾德兴等也认为半夏有性繁殖是属于同株异花传粉类型。
Kin等曾报道:
半夏花茎的形成与块茎直径大小和播种期有关,即以5月播种者抽茎率为最高,除一年生块茎不产生花茎外,花茎的发生率、结籽率及成熟种子的萌发率均随着块茎的增大(0.3~1.0cm)而增加,Tominaga则认为半夏块茎鲜重应大于0.799时才能抽薹开花。
而余海琪等则认为0.5g以上的块茎就有可能产生花序,且每个块茎的花序数和每个花序的雌花数随块茎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块茎重量超过4.7g时花序数反而呈下降趋势。
据长尾弓郎等报道:
在日本的京都地区,半夏花茎的形成期为5月至9月中旬,以6月为最高峰,但结籽率以8月为最高。
每个花序的结籽率为3~42枚,平均为19枚。
种子的千粒重为2~12g,平均为6.85g。
可见个体间差异是非常大的,且种子的萌发率与种子的成熟期有关,而与种子大小无关。
笔者等曾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种茎大小对半夏的产量影响极大,以小种茎作种与大种茎作种虽在半夏收获量上天显著差异,但在净增量上,前者极显著地高于后者,个体重量亦以前者增加明显,后者则相对减少。
产量的净增率随种茎大小的增大而急剧下降,故建议生产上用直径0.8~1.Ocm的种茎作种为佳。
潘世明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4病虫害防治
(1)在半夏生产上常见的病害为根腐病,且多发生在半夏种茎储藏期间。
为此,袁康培等对此病的病原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其病原为基腐病原菌(SlerotiumrolfsiiSacc.),同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初步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用木霉(TrichodermaSp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半夏块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以5%的草木灰溶液浸种2h,不仅有减轻种茎腐烂的效果,而且还能提高种茎增重率;
播种前将半夏种茎用1份50%多菌灵加1份40%的乙磷铝300倍液浸种30min可增产42%左右。
(2)芋双线天蛾(Theretraoldenlandlae)和红天峨(Pergesaelpenor)是半夏生长期间危害极大的食叶性害虫,栽培半夏田危害率可达80%以上。
沈立荣等通过对该虫生长习性观察和野外调查,掌握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即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幼虫发生时,用50%的辛硫磷2O00~30O0倍液喷雾,可杀死80%~100%的幼虫。
(3)半夏病毒性缩叶病是栽培半夏上普遍发生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害,且发病率随栽培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种茎带毒及蚜虫等昆虫传毒可能为其主要传播途径。
经沈立荣等鉴定该病毒原为马铃薯
Y病毒组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mosaicvirus,即DMV)。
在防治方法上除加强栽培技术管理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茎尖脱毒培养。
(4)白绢病
主要为害茎或叶柄基部及球茎。
叶柄基部或茎基染病,初呈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后软化,致叶柄/呈湿腐状。
湿度大时,病面或茎基附近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和菜籽粒状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黄褐色或棕色。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Atheriarolfsii(Curzi)Tu.and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苗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
重病地避免连作;
b.选择干燥、不积水地块种植;
c.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及其邻近植株淋灌5%井冈霉素水剂1000~16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穴)淋灌0.4~0.5kg。
或用40%五氯硝基苯加细沙配成1:
200倍药土混入病土,每穴100~150g,隔10~15天1次;
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1000倍液,在植株基部喷洒。
d.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0.4~0.45kg,加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能有效地控制该病扩展。
e.溴甲烷(methylbromide)
溴代烷类熏蒸杀虫剂,兼具杀菌、杀线虫、杀鼠作用。
纯品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溶点-93℃,具有氯仿气味。
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性,不易烷化。
杀虫谱广,扩散性好,防治仓储害虫效果好,还有杀菌杀线虫和杀鼠作用。
主要以密闭熏蒸方式防治仓贮害虫及鼠。
土壤熏蒸可防治青枯病、立枯病、白绢病等植物病害及根瘤线虫。
熏蒸24小时可防治仓贮稻、麦、豆类等原粮及面粉、饲料、坚果、干果等的米象、谷象、谷蠹、赤拟谷盗、麦蛾、印度谷螟、豆象、谷斑皮蠹、玉米象、粉螨等害虫害螨;
可防治新鲜蔬菜、水果的玉米螟、豆荚螟等鳞翅目幼虫、金龟子、果蝇、介壳虫、叶螨、潜叶蝇等。
又可防治介壳虫、蓟马、蚜虫、叶螨、白蝇、潜叶蝇枯墨蚊等害虫及一些钻蛀性害虫。
因毒性较高,无特殊解毒药,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三半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ti别名麻芋子,三步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供药用,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肿散结等功效,其商品来源多系野生资源供应,由于滥采乱挖,自然资源日渐枯竭,商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只有走人工栽培的道路才能改善足这一状况,但栽培中产量相对较低,为了提高半夏产量,我们于1998年至2000年开展了半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拟通过盖膜技术措施来提高早春田间有效积温,促使半夏早生快发,提早出苗,延长有效生育期,达到增产目的,结果表明。
盖膜的增产效果,高于对照,为人工大面积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种子来源于重庆南川市家种半夏,块茎直径0.8~1.2cm,薄膜为市售聚氯乙烯白色农膜。
试验地点重庆南川市沿塘乡,土壤为冷砂壤上,海拔450m左右。
试验处理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盖膜(拱膜高20~30cm)与不盖膜两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8×
1.33m2,每亩用种100kg。
试验方法于当年2月下旬播种,在厢上开横沟条播,深5~8cm,先将人畜粪水施于沟中,再将经多菌灵预处理的半夏块茎均匀撒于沟中,用土杂肥盖种,最后覆土与厢面平整,随即盖拱膜,将膜四周用土压实。
在半夏出苗初盛期,日平均气温达20℃左右时,白天揭去厢两头簿膜,通风练苗,晚上恢复盖膜,连续练苗2~3次后即可揭去盖膜,让其自然生长,各处理基肥、追肥、田管一次,10月中旬收获。
2试验结果
半夏早春盖地膜对温度的影响半夏栽种后至出苗盛期连续进行温度(℃)观察,其结果见表1。
表1早春覆盖地膜对5cm土层温度(℃)的影响
-----------------------------------------------------------
日期24/2~5/56/3~15/316/3~25/326/3~4/45/4~20/4
盖膜13.7515.3516.9119.9
对照10.6410.3811.2717.919.15
-------------------------------------------------------------
注:
表中数据为10d的平均值。
从表1可看出,覆盖地膜可以提高5cm土层地温2~5.6℃,且温度相对稳定,从而使地温较早达到半夏发芽和出苗的温度条件,使之提前出苗。
早春覆盖地膜对半夏出苗时间影响,见表2。
表2覆盖地膜对半夏出苗时间的影响
---------------------------------------------------------
日期
处理---------------------------备注
初期盛期末期倒苗期
盖地膜24/33/410/415/6盖地膜技对照组
对照8/415/420/416/6提前15天出苗
从表2可看出盖地膜由于地温升高,可使半夏提前出苗15d左右,延长了有效生育期,而且还观察到半夏植株性状也有不同反应,盖膜区植株叶色浓绿,叶片明显增大,增厚,长势健旺,出苗整齐度高,而不盖膜(对照)区植株相对较弱,叶色淡绿色,叶片较小较薄,出南参差木齐。
早春盖地膜对半夏产量的影响早春覆盖地膜能显著的提高半夏产量,结果见表3。
表3早春覆盖地膜对半夏产量的影响单位:
kg
----------------------------------------------------------------
处理ⅠⅡⅢ合计平均增产倍数折亩产(kg)
盖膜5.76.66.118.46.132.83384.10
对照5.04.85.315.15.032.14315.18
从表3可看出,半夏覆盖地膜较对照增产69.0kg/亩,平均增产21.9%,经济效益显著,在生产应用中是行之有效的。
3结论
地膜覆盖能增温保墒,使半夏提早出苗,还使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抗旱作用,使植株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吸收功能,对半夏块茎膨大增重有利,较对照显著地提高产量。
地膜覆盖简单易行,成本也不高,农民易于接受,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半夏的药理作用
半夏为传统中药,主要用于镇咳、祛痰、止呕、解毒等。
但由于炮制方法和用药方式不同,其药理作用相差很大,加之中药讲究配伍,致使作用更为广泛。
如姜半夏具抗矽肺作用、半夏浸膏有泻下作用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半夏这一传统中药必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1抗肿瘤作用
在藤昭彦曾发现,在所筛选的8OO种中草药中,半夏属于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的类型。
Konoshima曾报道半夏对鼠皮肤和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陈婉竺和王庆才等发现在临床上生半夏可治疗甲状腺肿瘤,食管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及脑肿瘤等。
2抗早孕作用
半夏是传统妊娠禁忌药物,这已被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并被认为是单味抗生育中草药。
如陶宗晋等报道用结晶法从半夏块茎鲜汁中分离出的半夏蛋白(pinellin)能终止已着床的小鼠胚胎发育。
陈蕙玲等也发现半夏蛋白有很强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子宫内注射5O0μg,抗着床率达100%。
杨守业等通过对大白鼠妊娠及胚毒试验表明,生半夏粉9g/kg灌胃,对妊娠母鼠和胚胎均有非常显著的毒性。
3降血脂作用
洪行球等报道正常SD大鼠服用半夏(水煎液,灌胃)后LDL,TC/TG比值和LDL-C/HDL-C比值均显著降低,当停用半夏后喂食高脂饲料3周呈明显的阻止和延缓高脂血症的形成。
4治疗冠心病
唐荣华用生半夏、生南星治疗50例冠心病病例,结果治疗心绞痛显效率为38.7%,总有效率71%,心电图改善率30.8%。
5护肝作用
AInagaya和Belford等实验结果表明:
半夏复方门、(小柴胡场)口服可治疗鼠慢性肝损伤和慢性肝炎,
Kaneko和Kiso等则认为此半夏复方具抗肝毒活性。
6半夏毒性
有关半夏的毒性自古至今始终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原因在于半夏的所谓毒性成分难以确定,而传统的加工炮制方法大多又是针对解毒而言的。
据胡世林和薛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