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683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东汕头市2011届监测)1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解析】根据所学ABCD四项说法都符合孔子思想特点。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1.“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这一思想主张出自()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来源:

Zxxk.Com]

B。

此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

教学科目。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19.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此题考查的是对孔子核心思想主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是僭越行为,违背了西周初期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即克己复礼。

[来源: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因暴政而亡,如家讲究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2.先秦某思想家主张: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荀子

D。

此题考查的是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礼仪化之与起法治之”和所学史实正好与荀子主张儒法兼施不谋而合。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学+科+网]

(辽宁省丹东市2011届第二次联考)3、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

B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和“礼”的理解能力,“仁者爱人”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两者都崇尚秩序,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河南省郑州市2011届预测)2.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来源:

学科网ZXXK]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

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

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解析】三位思想家都是早期儒家学派著名代表,对材料分析,材料中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仁、德治、教育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民贵君轻、仁政;

荀子主张君民的舟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

三位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应该是C项“民本思想”,A项只有孔子进行阐述,BD两项三位思想家都没有论及。

(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第三次联考)14.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

【解析】根据所学,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材料中解决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

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17.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

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其中:

“未知生,焉知死?

”的意思就是:

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4分)

此题考查的是对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和荀子观点区别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孟子和荀子主要在人性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和政治观点上: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

荀子统治者应

该礼法并重存在差异。

答案:

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

(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分)[来源:

学_科_网]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此题考查的是对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的理解。

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直接归纳为:

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

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同: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6分)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认识:

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

见解:

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

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

……(2分)

……(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深圳市高中2011届第三次测试)20.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

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

B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同点。

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老子强调回到小国寡民,孔子强调维护周礼,为政以德,这都是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在这两人的思想中体现不出A;

C是老子的思想;

D是孔子的思想。

答案为B。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检测)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史实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

(安徽合肥市2011届质检)1.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

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

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1.B.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为老子的思想。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1届联考)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

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解析】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

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1届月考)6.某思想家曾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解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大意是:

抛弃圣明和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

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

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使得百姓回到结绳记事这种原始的怡然的生活状态,人民满足于自己食物的香甜,满足于自己服装的美丽,满足于自己居所的安适,满足于自己民风民俗的快乐。

反映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本题选C项。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1届联考)3.《汉书·

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

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

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检测)4.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兵家⑤阴阳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此题考查的是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儒家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而成。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1届联考)6、“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A是思想

文化专制,B是君权神授,C不是董仲舒主张,故选D。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测试)2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董仲舒新儒家思想的发展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和B项有利于思想控制和政治统一故应该排除;

D项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该排除;

“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关系,让人民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利于人民反抗斗争的涌现符合要求。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18.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提取材料信息:

是说古代选官,凡是没有学习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孔子儒家思想的人,要断绝其升迁的道路,不要使他和别人一起中选。

实际就是建议以儒家思想作为选官的前提,目的自然是推崇儒家思想。

体现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

(深圳市高中2011届第三次测试)21.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A.是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B.是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

C.是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D.是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

A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注意是“主要原因”。

西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董仲舒顺应了这一形势,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巩固中央集权,从而使儒学得到国家的扶植。

答案为A。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1届联考)

9.右图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人正在辩经论道。

假如此图出现在两宋时期,反映了思想界新现象是

A.辩论儒、释、道谁先发现世界的本源

B.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新儒学—理学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主流

【解析】本题A项说法材料中不能得到反映,并未说明“三人“正在辩论世界本源问题;

D项说法错误,自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联系材料“两宋时期”可以联系到,教材相关知识点,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画面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新儒学—理学,本题选B项。

(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质检)22.“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

【解析】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第四次月考)5.“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B本题考查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理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应该没有①,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这正是理学的消极影响,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所以答案为B。

(福建省六校2011届联考)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学说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理学正确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朱熹认为天理在哲学上是世界的本源符合A应该排除;

既有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有对现实人生的关怀符合B应该排除;

而在现实人生朱熹主张将儒学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的需要符合C项;

D项是董仲舒的观点故应该排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

是C。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测试)28.“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故应该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强调通过时间获得感悟的格物

致知。

(浙江省五校2011届联考)6.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解析】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

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福建省厦门三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0.《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

“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观积极向上,弘扬浩然正气、民族气节和精神信仰。

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到宋代发展为理学,故C正确。

(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元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程朱理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南宋王朝的官方哲学。

(辽宁省丹东市2011届第二次联考)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

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

材料中的乙徒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

(山东省高密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