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162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综述文档格式.docx

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15.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6.城市地理位置:

是城市极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17.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这个指标因为统计困难,使用不广泛。

随着今后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这个测度指标将会显示出一些新的前景

18.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

随着城市各项统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复合指标法的运用在我国比较流行。

19.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0.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21.空间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2.空间扩散: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每一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

23.廖什景观:

廖什更多的是从企业区位的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24.生长极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匀地发生在地里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25.中心地均匀分布系统只是城市空间统计分布的一个极端。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离散阶段2极化阶段3扩散阶段4成熟阶段。

26.城镇体系:

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27.城镇体系规划的性质;

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在空间规划系列中处在衔接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

28.城市土地:

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在城市经济中,城市土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是否能够集约高效利用。

29.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

是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属性的反映。

30.地基允许承载力:

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31.地租:

是土地商品化和土地产权分化的产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范畴。

32.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即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

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

33.开发区:

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

34,居民点:

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人类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也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35,居民点体系:

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

36,城市:

是指一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在我国,城市是指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达到一定要求,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或有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等特殊要求,并且经国务院批准设置的具有一级行政级别的行政单元,如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

37,镇:

是介于城市与农村居民点之间的一种过度型居民点。

在我国,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称为镇。

建镇的条件在不同国家各有不同规定,在同一国家,对不同地区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也都有相应规定。

38,集镇:

一般是指农村地区由集市发展演变而成的,介于城市与农村间的一种过渡型居民点。

在我国,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地方农产品集散和服务中心的统称。

集镇的形态和经济职能兼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点,其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场所有关。

因其具有一定的腹地和有利的交通位置,通过定期的集市和商品交换,逐步发展并建立了一些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

39,小城镇:

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市政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

40,基本/非基本比率(B/N):

概念:

B/N比率又叫基本/非基本比率,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B)和非基本部分(N)的比例关系。

41,乘数效应: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

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导致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

因此,城市发展的过程基本和非基本量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42,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43,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S2=P1/P2

44,城市首位比:

P1/P,区域内最大城市占区域城镇人口的比重(R),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45,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存在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46,位序—规模法则。

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叫位序—规模法则。

二,改错题

1、×

4000改为50002、√3、√4、√5、×

农村改为城市6、√7、×

大都市化趋势明显改为大城市、城市群的发展加速8、×

通缩转为通胀改为通胀转为通缩

1、自从地球上出现城市以来,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1949-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其主要任务是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

3、自从地球上出现城市以来,按其发展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时期、当代城市化。

4、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否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应把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业化水平相比较,因为两者都属于人口的结构指标。

5、土地批租使得土地的极差地租得到体现,进而优化了农村的土地利用。

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都市连绵区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们作为中国经济核心地区的特征将日益明显。

7、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国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8、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从长期的短缺经济转为一定条件下的供大于求,通缩转为通胀的趋势。

填空

3、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1.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2.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3.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的作用时,它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

4.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5.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设。

6.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其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要

7.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仅限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而且也适用于所有城市,只是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最为典型。

8.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强大的交通通信网络的支撑下,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分布,装配工序相对分散;

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业高度集中,低层次服务业广泛分散。

10.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

11.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12.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

13.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14.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15.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也最大

16.在我国,城市用地比较紧张,新建住宅一般采用居住区集中布局的方式,使住宅向外扩散的距离比较有限。

17.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

18.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即城市化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发展,其结果是形式两种不同的区域,一种是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另一种是外围区域

20.若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21.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空间序列上表现最激烈的就是紧邻市区外围的郊区。

这里的城市化是市区内部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

22.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的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镇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通常是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

23.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24.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一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的往来联系和信息的流动。

25.相互作用的运行,需要借助于各种媒介,其中交通通讯设备是主要的手段。

26.交织在城市中的网络越多,说明城市的易达性越好,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越重要。

27.美国学者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

互补性,中介机会和运输性。

28.不同规模的节点和结节区域结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系统。

29.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30.在传染扩散中,加入扩散导致更多的承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

繁殖,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

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31.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

32.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

33.制定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

34.城镇体系规划也要不断地修正、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3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36.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

继经济特区之后,在中国相继出现了两类新型的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7,

1、在城市内部,(蒸汽机的发明)的发明导致城市中铁路和火车的出现。

P86

2、为防御侵占和保护领地的需要,统治阶级把(筑城)看做是立国的一项根本方略。

P100

3、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

P

4、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

P122

5、就郊区化的动力而言,(地方政府)扮演了主导作用。

P126

6、中国的经济改革以(放权)为主要特征。

7、郊区化研究首先要有(城市中心)和郊区的地域界定。

8、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历来比较显著。

P118

大题:

第一章

1、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可以分为第四阶段p9

(1)、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2)、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3)、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4)、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p15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

1、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p25

(1)多核心

(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2、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2、门户位置:

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3、枢纽功能:

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3、都市连绵区组成形成的五个条件p26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第三章

1、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

P40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

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

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

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

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p41

13、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P46图

(1)伯德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专门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2)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型:

A、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B、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C、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3)可见,任何城市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承担某种或某几种职能,如承担的职能数量少,服务范围小,其人口规模就小,在区域城市系统中的等级低;

而大城市往往承担多种职能,服务范围广,所以其人口规模大,城市等级高。

(4)单一的职能只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唯有身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条件形成较高级的聚落。

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3、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1)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2)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

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第四章

一、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1、城市化指标及制度主要有哪些?

P72

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的方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

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它存在着局限性:

A、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B、城镇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C、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

D、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2)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3)复合指标法:

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的某项特征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

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p25

四、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五、都市连绵区组成形成的五个条件p26

六、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