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744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部录01Word文件下载.docx

人从早到晚,起了无数的心念,这么多的心念,如茫茫大海一般,究竟哪一个心才是自己的心?

所以就必须‘拨草去追寻’。

  ‘草’,就是妄想、烦恼、无明。

因为修行还不知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因此,要努力参究、追寻,这就是‘拨草’。

‘拨草去追寻’,就是要在妄想、烦恼、无明当中,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去追逐寻找这念心,不断追根究底的问:

究竟是谁在念佛?

究竟是谁在喝茶?

  所以,‘茫茫拨草去追寻’,就是要起疑情──是谁?

究竟这念心在哪里?

不管行住坐卧,始终绵绵密密地在话头处参究、起疑情。

十牛图颂(四)——寻牛3

水阔山遥路更深

  经过不断地参究,回光返照,终于找到了话头。

可是仔细一看,发现‘水阔山遥路更深’。

  ‘山遥’,指灵山路遥,心水无有边际;

‘路更深’,是发现这条心路愈来愈深远。

为什么?

因为这念心超越时间、空间,无边无际,找不到它的深度、广度,这一条路愈走是愈深远,没有一个着落点。

《解深密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无始劫来,八识田中蕴藏的种子无量无边,所以愈参话头,愈觉得这念心的深广。

因此,未悟者,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地方追寻。

  

十牛图颂(五)——寻牛4

力尽神疲无处觅

  在参话头时,聚精会神,单提一念,用尽全身气力,弄到精疲力竭,还是不知道‘念佛是谁’。

所以古人参禅时,往往不知左右邻单姓啥名谁,行住坐卧只有这一念心,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

  经过一番参究,虽然还未找到这念真心,但是参到整个身心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疑团,此时完全没有妄想、没有昏沉,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处在一个定境中,只有能闻、能参这念心还存在。

  古德云: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究竟哪一个在念佛?

始终找不到。

因为‘起心即错,动念乖真。

’只要还有能、有所,就无法找到这念心,如同骑牛找牛,是找不到牛的。

虽然如此,还是必须去找。

否则,修行这念心就无法落实下来。

十牛图颂(六)——寻牛5

但闻枫树晚蝉吟

  其实,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是本具的,由于尚在迷惑中,所以不知原来这一切都是现成的,因此必须经历一番的参究,才能了悟。

  努力的参究后,‘但闻枫树晚蝉吟’,看到眼前的枫树、听到蝉的鸣叫声,忽然对本具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性有点体悟。

‘但闻’,就是对于心性的体悟,有一点点消息,好像有点契入到这念觉性,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信心,不敢确信。

所以,初开始修行学佛的人,可能都有这种境界──虽然没开悟,可是却有点体会;

若说悟了,却又不知这个道究竟在哪里,始终似是而非。

这就是第一阶段寻牛‘但闻枫树晚蝉吟’的境界。

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

十牛图颂(七)——见迹1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第二个境界是见迹,‘迹’就是有一点点相应的境界,表示参禅有一点功夫了,产生一些瑞相,乃至于有一些契悟。

但是,还没有见到牛,只是见到牛的脚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指在水边林下参禅、悟道,这念心有点清净,六根对六尘有一些相应的境界了。

这时候觉得好像根、尘、识都是‘道’,但是还不敢确定,所以说‘迹偏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

’‘离披’是分散零落的样子。

循着前面的脚迹,仔细再寻,只见草丛尽是牛踩过后零落的痕迹,却不知牛往哪里去了。

行者此时用参禅的法门,提起话头,这一提念,就把心中的烦恼、无明转了过来,这念心产生相应的境界,杂草即成了芳草。

虽然能参的这念心,与道有一点相似了,但不可执着,必须再努力去找牛。

十牛图颂(八)——见迹2

  ‘纵是深山更深处’,参禅时,经过不断地提念、照念、参,这念心愈参究,愈觉得它的微细与幽深。

参到八识田中,看到里面山重重、水重重,一层又一层……,始终没完没了。

因为这念心自无始以来,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执持根身、器界,整个山河大地都在这念心当中。

‘辽天鼻孔’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用来比喻我们这念心的广大。

  ‘怎藏他?

’是说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举手投足处处都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是藏不住的。

这念心也如同人的鼻子一样,是天然、现成的,每个人都有,所以任你怎么藏也藏不住。

  见迹,就是对这念心有点契悟了,此时无论参禅、看经、听法,只要直下承担,处处都是这念心的作用。

十牛图颂(九)——见牛1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第三个境界是‘见牛’,指真正契悟了这念心,也就是开悟了。

  ‘黄鹂枝上一声声’,听到黄鹂鸟在枝上一声声的啼叫,能见黄鹂鸟、能听到声声啼叫的这念心,即是本性当中的觉性,悟到了能见、能闻的这念心,就是‘见牛’了。

  ‘日暖风和岸柳青’,契悟了这念心,明白山河大地皆是这念心的展现,苏东坡说: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也是指契悟了,则了知溪声、山色无不是心的妙用。

此时,这念心如沐春风,充满了无限的愉快与喜悦,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杨柳,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十牛图颂(十)——见牛2

  ‘只此更无回避处’,悟了才知道本具的这念心,是无法回避的,直下承担便是。

因为能见、能闻的这念心,本来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不要也不行。

傅大士说: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念心始终是跟着自己,避不掉、挥不去,所以只能直下承担。

  ‘森森头角画难成’,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闻香、在手捉执、在足奔运,时时刻刻都在展现其无限的妙用,故说是‘森森头角’。

虽然,这念心处处可见,要用就有,一切都是现成的。

可是却‘画难成’,这念心的形相,非笔墨所能画出。

人有男相、女相,乃至从幼年、少年、壮年……皆可画出其不同的容貌。

但是这一念心的形相,却了不可得。

虽然了不可得,可是它却明明白白的表现在六根上,能说、能见、能闻……,所以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若能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见牛

附录:

十牛图颂(宋.廓庵禅师)

 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三、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惟觉长老专栏】

【禅心湛然清凉月】

禅宗图诗艺术《十牛图颂的意义》

(二)

惟觉长老 

十牛图颂(十一)

得牛1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竭尽神通获得渠

第四境界是‘得牛’,此时不但是悟了这念心,而且已深信不疑,但还不太能完全掌握住这念心。

‘渠’是指能见、能闻的这念真心。

‘神通’,指这念心的作用。

所以不必将神通想得很高远、很玄妙,它不一定专指阿罗汉的六种神通,或是佛所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神通。

因为日常中的扬眉、瞬目这些心的作用,也属于神通。

所以古德云:

悟了这念心,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

‘竭尽神通获得渠’,指专注、竭尽精神心力,不断的提念、照念、参,最后终于悟到了这念真心。

悟了这念心,就能产生感通。

此时,随便起个心、动个念,就是神通妙用。

十牛图颂(十二)

得牛2

心强力壮卒难除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悟了这念心,才明白难调难除的妄想心原来就是真心;

把牛找到了,讲话的这个就是、听法的这个就是,一切都是现成的。

 了解一切都是现成的,这念心就如同牛一般壮硕,从朝至暮,不论穿衣吃饭、挑柴运米,始终是如如不动,任你怎么用力,也挥之不去,所以说‘心强力壮’。

‘卒’,是终究之义。

‘卒难除’则是指这念心非天地、非父母所给予,本自具足,所以用尽任何办法,终究是除不去的。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未悟时,费尽心机想除去烦恼,反而烦恼愈增,愈除愈除不了,犹如蛮牛愈打愈狂;

一心一意想离开烦恼去找个真心、真如,反而离真如愈远。

契悟了之后,才明白原来烦恼即菩提,这念心始终存在,寂照如如,不送不迎,除也除不去,求也求不来。

十牛图颂(十三)

得牛3

  虽然已得到了这头牛,但是牛未经放牧、驯伏的过程,所以还是会乱跑,有时跑到高原上,有时又纵入烟云深处,始终是不稳定。

  ‘有时才到高原上’,形容悟了的这念心,犹如打坐坐了一支好香,这念心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一片寂静,亦如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眼望去,晴空万里。

‘又入烟云深处居’,指虽然悟了,但这念心还不能站得久、站得长,有时好境界才现前,一刹那间又不免为烦恼所覆,心又沉下去了,迷迷糊糊的,如同烟云密布,顿时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念心,时而清楚明白,时而迷糊不清,还不是很稳定,这就是‘得牛’的境界。

所以还要进一步‘牧牛’,使这念心慢慢安住、平稳下来。

十牛图颂(十四)

牧牛1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第五境界‘牧牛’,就是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有能观、所观,等于《心经》所说的观照般若;

要保持这念觉照、觉察、觉悟的心,看住这头牛,不要让它跑了。

  前面的‘得牛’属于见道位,此处‘牧牛’则属于‘修道’的阶段。

‘修道’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无论白天、晚上,动静之间,都要护念这念心,使其臻至纯熟。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

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是属于‘牧牛’的前方便法门,因为‘四正勤’还是落入善、恶两边,尚未契入中道实相,还没找到这念心。

而‘牧牛’则是已找到这念心,并用觉照的方法,直截了当从这念心上来用功,不假任何方便。

虽然‘四正勤’是方便法门,但也不妨碍使用它,只要不执着,最后功夫纯熟了,还是可以真正达到‘牧牛’的目的与境界。

十牛图颂(十五)

鞭索时时不离身

(1)

  ‘鞭’,指能观之智,也就是这念能觉察、觉照的智慧心。

‘索’,指返照,如懈怠时,知道发一个惭愧心、精进心,这就是返照。

‘身’,指本具的这念心性。

所谓‘法身’,即以心性为身。

这念心牧纯熟了,达到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法身就现前了。

  菩萨即是以‘法身’为身,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随缘自在,处处作主,所以称为‘法身菩萨’。

凡夫则以四大和合之色身为‘身’,因此产生我执,而有‘我’、‘我所’等妄想分别。

‘我’,即认五蕴假合之身就是自己;

‘我所’,指我之所有、我之所属,认为自身以外之物皆为自己所有,例如,这是我的亲人、房子、车子……。

有了我、我所,真心就被遮蔽,不能现前。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须了解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身’,也就是要以‘法身’为身。

  ‘不离身’,就是不离开这念心。

牧牛,就是时时刻刻把牛看住,不要让它跑了;

若牛跑了,就要用鞭子、绳索将它拉回来。

‘拉回来’就是发觉这念心跑掉了,立刻发惭愧心、精进心,用觉察、觉照的工夫,把心安住下来,这样子就称为‘鞭索时时不离身’。

十牛图颂(十六)

牧牛3

鞭索时时不离身

(2)

  这念心存在,法身慧命就存在;

若是这念心跑掉了,则徒有色身,只会起惑造业。

‘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并非要舍弃色身,而是讲色身之健康与否,主要的症结在于这念心。

《晋书.乐广传》记载:

一日,乐广宴请朋友,其中一人饮酒时,误将墙上反射在杯中的弓影认为是蛇,喝完酒后,即一病不起。

后来明白蛇原来只是弓影罢了,病即痊愈。

所以,‘心’才是根本,色身只是一个附属品,如同灯泡要发光,必须有电源,假若没有电源,只有灯泡,也产生不了作用。

  悟了这个道理,而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就能掌握住这念心,时时安住在正念、正定;

时间一久,自然能消除业障,心安身也安、心净身也净。

  所以,牧牛就是要‘鞭索时时不离身’,即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这个功夫就如同禅宗祖师说参话头,要如猫捕鼠、如鸡孵卵,始终不离开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七)

牧牛4

恐伊纵步入埃尘

  ‘伊’指的就是当下这念心,禅宗又称之为‘渠’、‘这个’。

‘埃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及产生的执着、妄想、邪见等。

‘恐’就是戒慎恐惧。

因为这念心非常的微细,以致一般人平时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心中打了许多妄想,起了烦恼、执着,乃至产生种种邪见,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修行人要时时心怀戒慎。

‘纵步’指脚步向前跃出,形容这念心向外攀缘。

‘恐伊纵步入埃尘’,就是唯恐一不注意,这念心立刻攀缘尘境,清净心立即如镜子染上了尘埃,失去了光明。

  《中庸》云: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即指这念心时时都要念念分明,清明在躬。

假使观照功夫不得力,这念心没有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能安住在话头上、正念上、实相上,这念心就‘纵步入埃尘’去了。

所以要‘鞭索时时不离身’,也就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发觉牛跑掉了,立刻就要用鞭索将它拉回来,觉察、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

十牛图颂(十八)

牧牛5

相将牧得纯和也

  ‘相将’为相与或相共之意。

‘纯’即精纯、不杂,‘和’是平和、安详。

‘相将牧得纯和也’,表示牧牛者执鞭索,牢牢的看住牛,不许它犯人苗稼。

此时已将这头牛调伏,它不会再偷吃草,也不再有牛脾气了。

也就是已调伏了贪嗔痴的习气,眼不再东张西望、耳不再东听西听地向外攀缘,六根慢慢地不染六尘。

即使看到外面的境界,听到外面的声音,这念心始终是风平浪静,这念心有定有慧,已经能够作主了。

  到底这念心是不是能作主?

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回光返照,随时检讨反省;

如果不能作主,就要赶快修种种观行法门,在这念心上用功。

例如念佛,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念到这念心像铜墙铁壁一样,风吹不入、雨打不进;

学密,也是用身、口、意三密相应的方法,来降伏种种贪嗔痴的烦恼;

修般若,则这念心也要念念分明,能观的这念觉性要时时现前。

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执着‘念佛’是求生西方、‘持咒’在得感应、拜佛是消业障、诵经是要求福报,反而成了法执,甚至执己为胜、毁谤他法。

若明白这个道理,则知法法平等,都是牧牛的法门,都是要调伏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九)

牧牛6

羁锁无抑自逐人

  ‘羁’为系绑、拘束。

‘锁’当名词为链条、锁链。

‘抑’是抑制、压制。

‘逐’即跟随。

得牛后,虽然已契悟这念心,但是还不能完全作主,所以还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觉性,不断觉察、觉照,勤于牧牛,使这念心不要向外攀缘。

由于不断地起观照,日久功深,这念心牧纯熟,已经能作主了;

此时即不用再费尽心力的时时看住它,这念心已经可以处处作主、任心自在了。

好比牛的牛脾气尚未调伏之前,总是要想尽办法时刻看住它,乃至用绳索将它绑好,不听话时甚至用鞭子打一下,不让它乱犯别人的苗稼。

当牧牛的工夫纯熟,牛已完全被驯伏了,此时不必再用绳索绑着牛,也不必刻意拘束它,牛都能温顺的跟随主人,不会自己乱跑,所以说是‘羁锁无抑自逐人’。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

’未悟时,或工夫不够,这念心随着外面的万境而转,是‘人逐法’;

开悟后,工夫纯熟,这念心能够作主了,不再为外境所转,就成了‘法逐人’。

  假使下过一番牧牛的功夫,一看这个偈颂,就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否则听起就如依文说教一般,牛是牛、法是法,与自己莫不相干。

所以,必须经过一番修证、体悟,才能体悟心法的微妙处,才知道这真正是法宝。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

十牛图颂(二十)

骑牛归家1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若是这念心已经保养纯熟了,心中这头牛已调伏了,就可安心的骑上牛背归家。

  ‘迤逦’,为曲折连绵的样子,比喻从‘寻牛’到‘牧牛’这条漫长的心路。

‘家’,指的就是菩提、涅盘;

不生不灭、寂照一如的清净法身,才是究竟的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从一开始的‘寻牛’到‘牧牛’,费尽心力,通过种种身、心的考验,终于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轻松自在地‘骑牛归家’了;

这念心已调伏,能任心自在了,进一步就要回归到当下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羌笛’即是胡人吹的笛子,笛声曼妙悦耳。

‘羌笛声声送晚霞’,表示契悟了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风光就像羌笛的乐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这时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齐趣一处;

心与境和谐无碍,同归自性不二之家。

修行至此,这念心充满着法喜,充满无量的光明、无限的愉悦,实在是值得在这个地方庆贺一番

十牛图颂(二十一)

骑牛归家2

一拍一歌无限意

  明白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无限意,等于古德所说的‘百草头上祖师意’。

契悟了以后,当下这个能知能觉的‘意’就是菩提心,所以一拍一歌都是禅机,乃至举手投足都是神通妙用。

假使不明白这念心,‘意’就成了心猿意马;

分别执着的意识心到处攀缘,如猿猴爬树、野马狂奔,没有一刻歇息。

  悟了这念心,就明白‘意识心’与‘菩提心’原是一个,没有二个。

譬如以前是贼人,现在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好好做人。

从前做贼人,作用的是这念心;

现在做好人,作用的还是这念心;

这念知觉的心性并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当下这念分别舍取的心意──要做贼人或是做好人。

如同手掌,张开来是手掌,反过来是手背,无论手掌、手背,同样都是这只手。

  ‘一拍一歌无限意’,悟了这念菩提心,当下一拍一歌就是无限的禅机妙用;

如果未悟,则一拍一歌都是意识心的攀缘作用,就成了无限的生灭与怅惘。

十牛图颂(二十二)

骑牛归家3

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即了解这念心意,表示契悟了这念菩提心。

‘鼓唇牙’表示有所言说。

‘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说,即所谓的‘无声胜有声’。

前面的‘一拍一歌’虽然蕴藏了无限的禅机妙用,终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即有灭。

‘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

’由有声归到无声,由有生有灭归到不生不灭,方能横亘古今,通彻十方,与三世贤圣同知自性菩提之音。

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不假言说。

所以契悟了大众听法、师父说法的这念心,就是真正的知音。

  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无声是道,有声也是道,但最后还是要归于无言无说。

因为无言无说是‘体’,一拍一歌是‘用’;

‘用’虽然也是道,可是,最后‘用’必须归于‘体’才是究竟。

悟了这个道理,就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

说是道,不说也是道;

有声是闻,无声也是闻。

如此体会道,就很自在、活泼,否则执着一边,修行就会产生许多烦恼。

十牛图颂(二十三)

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前面虽然已经‘骑牛归家’,但是还有能骑之人、所骑之牛,也就是有能证之心、所证之境。

有能有所,仍属于有出有入、有修有证的相对境界,还是落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无明妄境中,所以进一步要‘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指已经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到自性灵山、菩提涅盘的家。

此时,已明白原来牛也是自己,心外无别牛,牛即是当下这念心。

这念心是本具的,根本无牛可牧、无牛可得,不必再藉相对的境界来用功,连牧牛的这念心也要放下,只要做个闲道人就好了,所以说是‘牛也空兮人也闲’。

  既然已经骑牛归回自性之家,更契悟到连牛也是不可得的,当然就不再需要牧牛的鞭绳,可以把它们通通都扔掉。

这时,就可以悠闲地一觉睡到日升三竿,所以说‘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此时,无论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是道。

但是,这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有了工夫才做得到;

否则,一觉到天明,就全是颠倒梦想。

  正如《永嘉证道歌》所说的: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既不用除去妄想,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