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577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盛唐以后,中秋话题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

这类诗歌表达最多的感情,自然是思人思乡。

这种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人生波折分别,就像月相盈亏的不可控制。

中秋月圆,衬托得人间离散更为伤感。

所以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感慨。

而韩愈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则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的叹息。

另一方面,思念之情也因为天下之人此刻得以共赏一轮明月,便能遥寄相思。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所以也就有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哀伤。

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中秋雨霁,月色入户,陆游只能感慨:

“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

”玉笥峰头的一轮明月,也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故国家园。

中秋的明月,寄托着太多的家国理想,士大夫们在月下祈祷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团体,都会自发组织活动庆祝。

大家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展示才艺,一同遥寄对祖国的思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诞生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

月亮和太阳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B.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神常常是女性的形象。

这从《山海经》和汉代画像砖中有关西王母的居住之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C.虽然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形象原型为《山海经》帝喾之妃常羲,故事也很早就见于《淮南子》,但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D.对月亮的祭祀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由《国语》中“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祭月的目的是教化民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先秦到隋唐,祭月的传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祭月的时间由秋分日变成了中秋日,以统治阶级为主题的祭月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

B.隋唐史选择在中秋祭月,与天气干燥、空气洁净以及月亮本身的明亮密不可分。

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的记载,表明中秋赏月在唐已成风俗。

C.“团圆”作为中秋节的主题,与中秋日正是月圆之时以及“圆”所代表的圆满、完整等特征关系密切,“团圆”也因此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D.中秋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在盛唐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

这些诗歌也多是借月抒怀,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中秋月表达思人思乡诗歌的出现,除了和月相盈亏与人生波折极为相似易引起伤感之情有关之外,还与离散之人共望明月,借以寄托相思有关。

B.由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取其“团圆”之意,这在后来成为一种流行的节日文化现象。

C.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陆游的“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的诗句,同为写月,但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

D.由个人的家庭团圆到国家的统一稳定,文人士大夫们面对中秋月冲破小家的束缚,而形成的家国情怀,是中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

六岁善辞章。

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

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七。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

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

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僚吏疾之。

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六岁善辞章 善:

擅长。

②勃往省觐省:

探望、问候。

B.①勃至入谒谒:

拜见。

②僚吏疾之疾:

厌恶。

C.①王通之诸孙也;

②慨然思诸葛之功;

③刘祥道表其材;

④勃尽得其术①②中“之”意义和用法

相同;

③④“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①以夸盛事②又以虢州多药草③心织而衣④顷刻而就①②中“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③④“其”意义和用法相同。

6.与“事觉当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客有吹洞箫者B.童子何知

C.怀帝阍而不见D.俨骖于上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

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南楼:

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8、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有何作用?

(5分)

9、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

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

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

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

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

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

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

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

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

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

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

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阿炳酒量并不见好

,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

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

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

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

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

他听了只是笑笑。

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

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

“你就图个心安?

”他却说:

“不是心安不安。

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

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

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

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

在场所有的人。

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

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

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

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

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

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

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

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

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

种种情况表明:

我们受骗了。

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

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

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

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

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

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

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

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

我机警地问:

“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

“还记得吗?

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

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

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

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

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

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8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陈宜张的铮铮风骨

2013年12月20日,正值隆冬,上海天寒地冻。

笔者在第二军医大学教学馆见到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陈宜张院士,他早早就来到教室检查幻灯、翻看讲义……这是陈宜张数十年坚持为学生授课的一个场景。

为上好每一节课,87岁高龄的老院士仍精心准备,课前查阅海量最新专业文献充实讲义,课堂上用中英文双语原汁原味讲解,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枯燥的基础医学课程被他讲得有声有色。

六十一甲子,陈宜张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到了一头银发的老者,年复一年。

“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是门新课,没有现成教材。

陈宜张一边白天上课,一边利用午休和夜晚撰写讲义。

繁重的工作量使陈宜张头晕目眩、眼睛疼痛。

于是,他就每5分钟按摩眼眶1次,为节约时间左右眼轮替休息,一晚上常常要按摩上百次才写出几千字。

书稿出版后,成为该领域国内首部研究生教材,并作为经典,长期沿用。

陈宜张严谨细致,严格育人。

1986年,一位进修讲师在跟随他做实验时,用大剪刀剪动物的皮肤和神经,陈宜张立即严厉制止,要求她必须按照操作规范,用大剪刀剪粗的皮肉组织,小剪刀剪皮肤。

如此的不近人情,把40岁的讲师当场说哭。

可实验一完,陈宜张又耐心地教她缝合伤口,一针一线,技术娴熟,精准到位。

陈宜张的一举一动让那位讲师深受感动、终生难忘。

60多年来,陈宜张为我军万余名军事医学人才讲授过多门基础医学课程,培养出李兰丁、李素芝等英模,以及一大批以曹雪涛院士等为代表的医学才俊。

1996年,他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科学技术名师”称号。

 

在陈宜张的眼里,“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

做任何事一定不能弄虚作假,要对事实负责。

”几十年来,他要求学生将实验项目、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即时分类整理打印出来,不能掺一点“水分”。

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袁文俊教授告诉笔者:

“陈宜张教授要求我们实验标本至少要保存10年,所有的实验数据和记录都要真实,要经得起检验。

多年来,他负责指导的论文,没逐字逐句看过绝不会签字;

他帮别人修改的SCI论文,发表时一律不准署他名字。

一次,某政府部门和一家医药厂商邀请他对某健脑产品进行鉴定。

作为专家组组长,陈宜张第一时间对其实验数据进行鉴定,觉得实验结果很漂亮。

可在鉴定会的当天,见到产品实物的陈宜张却要求暂缓签字,因为他不能确定该产品是直接从实验室的实验物提炼的,还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杂合物。

次日,当地媒体报道了以陈宜张院士为首的鉴定组顺利通过该产品鉴定一事,并过分吹嘘产品功效。

陈宜张看到报纸后很是生气,立刻打电话给有关单位说,“如果下次再看到你们这样违背事实报道,我要通过法律手段诉讼你们!

” 

在工作上一向精益求精、严格要求的陈宜张,在生活上却节俭质朴得近乎苛刻。

至今,他身上仍穿着领子洗得发白的03式旧军装衬衣,以及鞋底磨平又钉上后跟的旧制式皮鞋,随身携带部队发的土黄色旧挎包作为公文包。

他用纸张一律写满双面才肯丢掉,还常常积攒火车票和各种商标纸,用其背面作为便笺来记录。

一些纸张多余的空白边角,他会裁下来订在一起,挂在桌下,用来随手做记录。

尽管个人生活标准低到“精抠细算”,但对国家和亟须帮助的人,陈宜张却毫不吝啬、倾囊相助。

2000年,陈宜张捐出浙江大学医学院发给他的全部工资,又和老伴徐仁宝教授凑出了大部分积蓄,前后积累到100万元,在该院设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奖励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

与陈宜张共事4年的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现浙大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对笔者说:

“陈宜张院士在浙大医学院工作期间,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给我们作出很好的表率。

他在个人品格、学术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06月27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20世纪70年代,陈宜张面对没有现成教材的“神经系统电生理学”,他坚持撰写讲义,最终讲义书稿出版后成为该领域国内首部本科教学教材。

B.陈宜张曾经把一位跟随他做实验的讲师当场说哭,这件事看出他性格中的不近人情。

C.作为一位科学家,陈宜张深知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对他的学生,还是对他自己都严格坚持着这一原则。

D.一次某政府部门和一家医药厂商邀请陈宜张对某健脑产品进行鉴定后,因为有关单位没有提前告知他要进行报道,所以他得知后很生气。

E.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建红教授所说的话,能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并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

(6分) 

(3)“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

”这种精神在陈宜张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宜张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铮铮风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刚刚参加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的张继科在开赛当日赶到赛场,结果1比3爆冷输给了小将梁靖崑。

(2)近日一段廊坊固安老人孤身骑三轮车寻找走失儿子,历经千辛万苦的视频,让很多网友为母爱的伟大而感动。

(3)民警找到对山况熟悉的守林人卓金龙,警民联手在深山中近7公里,耗时近6小时,终于找到了6名驴友。

A.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B.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C.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披荆斩棘D.风尘仆仆跋山涉水风餐露宿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B.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C.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遭遇尴尬,投保企业数量远低于周边省份,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投保意识不强,普遍抱有侥幸心理造成的。

D.美国安全智库在其年度预测报告中称,2016年美国将加强在南海的活动,并巩固与东南亚伙伴国家的军事合作。

1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问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

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

“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

__________。

”众人不解……刘姥姥道:

“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

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

”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16.江西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经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指出对联中的“孤鹜”的意思。

上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

帝子阁中,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比当年风景如何

下联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近期2016年杭州G20峰会标识正式发布。

读图,请简要分析标识构成及其意蕴。

五.作文

18.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

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

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生活不只是眼前

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

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

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20

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C“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无中生有。

2.C“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错,原文是“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3.D“冲破小家的束缚”“十分重要”表述错误,另外,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也表述不当。

4.D 。

5.D 解析:

C项中①②为结构助

词,的;

③代词,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