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49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0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与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

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

在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

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

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写出二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回忆录——追忆往事的载体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事情真实可靠,“亲切感”是回忆录的重要特征。

回忆录不是以某个特定人物为叙述的中心,而是以作者“我”的眼光为叙述的线索,但是“我”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主要的表现对象是围绕着“我”所发生的事件、“我”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人物,集中反映“我”与周围人事的关系,体现“我”的评价和认识。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调羹(gēng)       

(2)舀水(yǎo)

(3)解剖(pōu)(4)遭殃(yāng)

(5)阖眼(hé

)(6)烟缕(lǚ)

(7)祈祷(dǎo)(8)虔诚(qiá

n)

(9)水门汀(tīng)(10)砚台(yà

(11)荸荠(bí

)(12)唧唧喳喳(jīzhā)

(13)门闩(shuān)(14)唠叨(lá

o)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闷

   

(2)混

(3)济

(4)鲜

2.一言辨异

(5)办事草率(shuà

i)就不会出效率(lǜ)。

(6)在辽阔的塞(sà

i)外永远也不会出现像城里那样塞(sāi)车的现象。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1.检查 检察

填一填

  最高检党组明确要求各级检察机关把“两个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调查研究、工作总结、巡视检查、检务督察、民主生活会等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辨一辨

  “检查”,指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检察”,指审查检举核对犯罪事实;

特指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法律监督活动。

2.常常 往往

  常战强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这种现象往往是由神经衰弱引起的。

  “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做客 作客

  他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讲杜甫作客夔州的经历和遭遇。

  “做客”,指到某处当客人,有主人招待。

“作客”,指寄居外地作旅客。

4.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①科源化工董事长曲江升对企业污染形成“癌症村”的说法不以为然。

他对记者表示:

“我搞化工30多年了,要得癌症早就得上了、死掉了,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

②王宝泉对女儿落选不以为意,他认为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四、积累成语

1.词义理解

(1)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2)变幻无常: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淅淅沥沥: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雨声、落叶声等。

2.辨析正误

她在双亲离世及婚姻生活不如意的打击下,情绪变得变幻无常,常发无名之火。

辨析:

“变幻无常”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一般用于物。

这里应改为“反复无常”。

“反复无常”,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一般用于人的情绪或天气的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0

本文描写的就是鲁迅先生回国任教、病逝上海这段时期的事情。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阅读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一、阅读P27~29从“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到“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回答问题。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1)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

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

(2)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面,有生活情趣。

2.对“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鲁迅为什么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阅读兴趣广泛,什么书都看,没有任何功利性,所以不宜作答。

3.“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全智者的催逼”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方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插叙;

(2)这段插叙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P34从“鲁迅先生的休息”到“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回答问题。

4.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热情、和蔼、有耐心。

5.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意?

以白描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6.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高大形象。

三、阅读P39~47从“1936年3月里鲁迅先生病了”至文章结束,回答问题。

7.描写阳光跳跃、麻雀飞去、小孩子唧喳,其作用是什么?

①是鲁迅病中求好的良好愿望的象征;

②反衬鲁迅病后的寂寞;

③用夏天的来到反映时光的流逝。

8.“病压服着鲁迅先生又躺下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意义和感情色彩?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病魔的无情及鲁迅生命的顽强,表达了惋惜之情。

9.文章最后为什么突出了具体的时间?

①写出了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的状态;

②表达了对鲁迅去世的悲痛心情。

1.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描写与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因为许先生与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鲁迅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段,令人信服。

2.作者在本文里展示了她眼中的和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不同形象。

请加以分析。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听母亲话的儿子

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一家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一、写法简析

1.善于捕捉生活细节

作者并没有完整地展示鲁迅先生的一生,而是捕捉了鲁迅先生生活的许多细节,随意写来,就像一些印象片段的回放,而这些印象组合起来,凸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

如作者写鲁迅对女人穿衣的看法,分析得头头是道,一个细心、随和、平易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关于鲁迅踢鬼的故事,作者写鲁迅笑着说: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这一笑一说刻画出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形象。

2.注重运用侧面描写

作者除了正面写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还注重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人。

如写完鲁迅先生对鱼丸一事的看法后,写了许先生的话: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用许先生的评价写鲁迅,恰当中肯。

二、技法导练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写好细节的技巧:

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

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

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

想象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在细节描写中,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练习:

请以“父爱”为话题,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答案:

(示例)父爱是不易被察觉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

一天下棋,父亲借口悔棋,我不快,便与父亲闹翻了。

从那以后,我尽量避免和父亲说话。

直到那天晚上,母亲出差,去辅导班的路途遥远,“护送”我的重担便落在了父亲的肩上。

上了公共汽车,我故意与父亲背对着,沉默不语。

我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偶一侧头:

竟发现父亲在不远处静静地注视着我,眼里充满了关切,似乎并不在意我俩目前正处在“僵持阶段”。

到站后,我一声不响地下了车,快步走着。

身后似乎并没有父亲跟随的脚步声,但在拐弯处:

我回头一望,正好与刚过马路的父亲的目光相碰。

我不禁眼睛一热,心也跟着热了起来。

虽然看不清父亲回望我的眼神,但我分明感觉到那目光是暖的。

我顿了顿,假装蹲身提鞋,又朝父亲回望我的方向看去,发觉父亲仍在看着我。

我站起身来,心中的暖意又加深了,心潮澎湃地走上了通向教室的路。

从此,我发觉父亲的爱就像回望一样无处不在,只不过需要用感受爱的眼睛去观察,用体谅父亲的心去感受。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2

[素材1] 

无畏地前进

鲁迅先生十六岁丧父,家道中落,东洋学医,弃医从文,鲁迅在人生一次次的转折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他总是在无畏地前进着,从不回头。

应用角度:

“执著”“转折”“知难而进”等。

[素材2] 

关爱青年

鲁迅先生在读青年的来信时,虽然对青年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的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期望”“关爱”“付出”等。

[素材3] 

碰壁与执着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地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想要一吐为快。

怨恨的对象是谁呢?

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愤的对象。

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刻犀利,作为一个文学家,一腹牢骚,一腔怨气,却不乏一套积极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变的决心,为革除中国人“劣根之源”的永恒追求!

鲁迅逝世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他在文章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切莫作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为信念而追求是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追求”“信念”“碰壁与执著”“斗争的方式”等。

[素材4] 

爱憎分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鲜明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俯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

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所指。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中国人民的解放,追求中国革命的不断壮大,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

这就是作为人的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做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

[素材5] 

深挖劣根

鲁迅在《阿Q正传》前半部分主要给我们描绘了国民的劣根性,后半部分主要探讨民主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鲁迅把阿Q作为载体,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手法,高度概括了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对这一点写得如此的深刻,让我们叹为观止。

而未庄也简直可以看做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

《阿Q正传》这部不朽的作品会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甚至世界各个民族的人能够真正正视自己的柔弱,而不总是一味地逃避自己的缺点。

“劣根性”“正视自己”等。

[素材6] 

呼唤看病

在鲁迅的作品《药》中,“一眨眼,已经拥过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

“三三两两”本不孤零,“合作一堆”更见量大。

“一眨眼”可见时间之短暂,“拥过”“潮一般”更见阵势之汹涌。

青年的青春热情,如此而已,看看杀人寻热闹。

这些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曾经强烈地震撼过鲁迅先生的敏感的心灵,先生也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提到,如“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

他们集体愚昧,以至于偶尔有些清醒些的革命先驱者(如夏瑜)的呼唤,仍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所接受。

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的病得不轻!

“病”“好奇心”等。

[应用范例]

致鲁迅

(江西高考满分作文)

我怕奥数,也怕英文,但并不怕你,并且还非常热爱你——周树人。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你嫉恶如仇,不畏强权。

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

无论是对吃人礼教,还是对无耻之徒,你绝不妥协,永不宽恕,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

你以笔为戈,针砭时弊,嬉笑怒骂,入木三分。

权贵闻风而寒,人民听之而欢。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你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了饱经沧桑的祖国,为了水火之中的国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

你将炽热的目光投向底层的人民,把自己的悲悯倾注到如椽巨笔之下,让思想的熔浆汇成滚烫的激流。

《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灼到了国人隐秘的伤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纸面上流淌的文字如同泣血杜鹃,不信东风唤不回。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你怒发冲冠,反映着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你双目炯然,窥视着社会的黑暗色彩;

你唇舌紧闭,控诉着对这人间的满腔愤气。

你的眉总是那么的浓黑,凝聚着你内心的热血。

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你期望用你的热血洒出希望,拯救民族危亡。

双颊之间的消瘦是你瘦骨嶙峋的体现,我能看出你对社会的忧虑与控诉。

你不满,冷眼地看着这个世界,你的目光有时像一把利剑,尖锐地刺痛黑暗的心脏,让世人既敬仰又畏惧。

而你视文学青年如自己的孩子,宽厚仁爱,为他们校对、批改、自费印刷、写序……

让我跨越时代的鸿沟,紧紧握住你的手。

这是执着“金不换”之笔的手,温暖如春,我能感受到“民族魂”中奔涌的血流,“血沃中原肥劲草”。

就是这双手,在晦暗如磐的长夜里,投出一把把如闪电般的匕首,刺破浓黑的天幕,让我们看到日出东方。

我不怕你,周树人!

我热爱你,鲁迅!

[点评] 文章以书信的形式,写出了不怕“周树人”的原因。

重点非常突出,无枝无蔓,直入主题。

其中有对鲁迅文章的深中肯綮的评价与体会,也有对鲁迅人格魅力的景仰。

主体段落的首句皆引用鲁迅诗歌切入,这样显得有文化的底蕴,也显得作者表达的情感真挚。

试想,如果一个人对鲁迅只是泛泛而谈,肯定没有什么感染力。

只有对鲁迅的文章熟稔,才可以如此信手拈来,引用自如。

就观感而言,让人确信作者真的爱“鲁迅”,而不是“逢场作戏”。

“你”这种第二人称代词,让读者有了一种面对面倾诉的感觉,没有了距离感,感到非常亲切。

作者选择这种形式,可谓独具匠心,别开生面。

一、鲁迅名言集萃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二、鲁迅轶事

1.少年鲁迅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

“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

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

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

“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给鲁迅留下深刻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

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

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2.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青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刻苦读书,他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三、名人评鲁迅

1.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2.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3.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4.鲁迅先生的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郑振铎)

5.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老舍)

6.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怀鲁迅》,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中国需要鲁迅

王富仁

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

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关于鲁迅,我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