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的理解能力。
“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崇尚理性。
5.(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①强调人性
②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
③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④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7.(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马克思在评价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
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
9.(2013届广东省汕尾市高三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哲学家罗素认为,“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时代,但在科学上则是一个不毛的时代!
”他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A.文艺复兴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B.文艺复兴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C.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
D.文艺复兴没有崇尚思想的科学化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权,它的成就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但在科学上也有哥白尼、布鲁诺、培根等代表,他们提倡科学研究方法。
10.(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义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
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
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12.(2013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力量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14.(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
也可以撤换他们;
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
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解析】材料中卢梭强调了人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人民可以委任、撤换官吏,官吏只有服从人民。
故D项对恰当。
15.(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是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以上省略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科学
17.(2013届河北省灵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某位启蒙思想家说: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
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
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立法的重要性,而立法的机构是议会,因此,材料强调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18.(2013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俄国
革命家赫尔岑曾说:
“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卢梭所痛斥的“这种人的文明”是指()
A.封建的等级制度
B.天主教会教权统治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西方的殖民侵略
19.(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
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论
D.人民主权
【解析】材料这第三大定律强调的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即政府要保护人民的利益,否则人民有权推翻它,这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20.(2013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希腊人留下这样的名言:
“你可以拿走我们的面包,拿走我们的空气,但你不能拿走我们的奥林匹亚精神。
天之下,地之上,便是我们厮守终生的信念,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使它更快、更高、更强……”这表明他们()
A.崇尚精神追求
B.坚守法治原则
C.重视民主信念
D.倡导人类平等
22.(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一切便都完了”。
他所强调的是()
A.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
B.权力之间的相互分立
C.反对平民与贵族共同掌权
D.给予平民充分的政治权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孟德斯鸠反对由同一个机关行使三种权力,他主张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23.(2013届山东高三历史
检测训练)“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
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
”这场“社会革命”最初的表现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考生的读图能力,旨在考查考生从所给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要清楚三幅图分别代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主观题
1.(2013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
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陈独秀说: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
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
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阻力也”。
——《独秀文存》
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954年9月,毛泽东说:
“郭沫若曾经用很多材料证明,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
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
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
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对孔夫子,自董仲舒以来就
说不得了,‘
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
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
好,就肯定;
不好,就批评。
”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看法。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或对材料中几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13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
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
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1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1分)
第(4)问,第一小问,材料一是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练习阐述的,材料二是从英国在殖民地地区进行掠夺的角度进行回答,因此属于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的回答。
第二小问,根
3.(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国)帝国的政治制度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
只有它是完全建筑在人权之上的,只有在此制度下,一个省的长官如果不受人民的欢迎,就会被撤职,受到惩罚……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中国的君主集宗教与世俗大权于一身,对臣民实行独裁统治。
中国的刑罚残酷,炮烙、凌迟等酷刑令人发指,而且往往株连九族。
他认为,中国人口奇多,耕地不足,人民生活贫困,弃婴到处可见。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十八世纪以前,政治学基础甚薄,一任之君相之手,听其自腐败自发达。
及孟德斯鸠出,始分别三种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之说,后此各国,靡然以之……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1)材料一、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受到启蒙思想家的关注,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何会有这种差异?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是否全面?
为什么?
(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今思想发展与政治实践的关系的比较。
(1)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观点差异:
在于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原因在于伏尔泰借用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服务;
孟德斯鸠主张法治和三权分立反对君主专制;
两位思想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2)首先亮明观点:
不全面;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分析:
进步性:
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农耕文明下科技文化的高度发展;
局限性:
明清以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终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3)19世纪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
方向由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
影响可以从有利于近代化: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文化近代化。
4.(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25分)自由、民主一直是思想家们关心讨论的主要论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民主义者先假定了正义在于“平等”;
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
最
后则说“自由和平等”就是“人人各行其意愿”。
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谓“人人都各如其妄想”(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混乱的城邦)。
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
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卷五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
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
(1)材料一中亚里斯多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4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实际上容易导致城邦的混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卢梭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2分)?
又有什么重大发展(4分)?
(3)材料三中严复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4分)?
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借鉴西方,为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强国方案(3分)?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严复的理解:
自由和民主相辅相成,自由是民主制度的灵魂(2分),民主制度是自由的保障(2分)。
方案:
通过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
在当时他们宣传民主、自由等观念,要求维新变法,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
5.(2013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考试)(26分)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
人类学家马歇尔·
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二“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
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章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
(4分)
(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列举此过程中欧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8分)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4)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试评价这种现象?
【解析】本题以食糖为切入点,综合考查食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的关系。
(1)四、五百年前的欧洲,当时欧洲处于中世纪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从食糖以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思想宗教状况等分析原因。
(2)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是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英国工人、蒸汽机,表明当时的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由此分析经济上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政治上市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思想文化上西方人文精神和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3)评析某种观点,应明确表明是同意、或不同意此观点,二者任选其一,但一定要多角度、全面论证自己的观点,否则失分严重,另外,还要言之有理,符合逻辑。
(4)关键是分析功能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糖在各种食品中的过量使用,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因此,注意从当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评价时,可结合其原因和对经济发展、对糖文化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角度来评价。
【答案】
(4)原因:
食糖过量产生的疾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社会的需要;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国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
等。
(其他言之成理可给分,答对1点给
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评价:
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糖必然会带来糖文化的全面升华;
它能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获得健康。
(其他言之成理可给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6.(2013届山东高三历史检测训练)(24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不同文明形态的碰撞、交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一阶段(公元前771—公元前403)结束时,希腊城邦由盛转衰,……不过,他们这种多权制约、轮流坐庄、主权在民的体制,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一种健康的人道的体制,尽管在古希腊人手里,它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甚至是幼稚荒唐的十分可笑的毛病,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历史证明,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
材料二在反对西方入侵的时候,……中国人则把保卫自己的文明和保卫清朝等同起来,这是满族人所提倡的唯一的思想道路。
当这个王朝在20世纪初垮台的时候,中国人失去了对他们成功地坚持了2000多年的文明模式的信念。
……朝廷灭亡了,中国人没有什么可以继续依托的了。
——皮特·
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
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如福勒认为:
“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
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依据材料指出古希腊“粗糙体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产生的原因。
(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把保卫自己文明和保卫清朝等同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人失去……信念”后,找到了哪些新的“依托”?
(10分)
(3)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评述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
(7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