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197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任务三【合作探究】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②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③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④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任务四【巩固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弱B.天下云合而响应云:

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序:

控制,统治D.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对……斗争

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第二课时

连横;

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与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合纵;

张仪;

苏秦

①从通纵②振通震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④因利乘便(凭借)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②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

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

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败北的军队)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信①明智而忠信(守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通“伸”伸张)

【合作探究】

答案: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

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

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

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

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

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巩固提升】

1.【解析】选B。

A.“从”通“纵”,“举”通“与”;

C.“衡”通“横”;

D.“弊”通“敝”。

2.【解析】选D。

A.因:

凭借;

B.余烈:

遗留下来的功业;

C.揭:

高举。

3.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翻译下列句子。

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房子是囚人的

贾平凹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

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

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

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

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人为什么都要自个儿寻囚呢?

没有个房子,哪里都是你的,哪里又岂能是你的?

雁过长空无痕,春梦醒来没影,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属于你,就是这房子里的空间归你。

砰地推开,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

沏一壶荼品品清寂,没有书记和警察,叱斥老婆和孩子。

和尚没有家,也还有个庙。

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

现在的官们款们房子有几幢数套,一套里有多厨多厕,却向往没墙没顶的大自然,十天半月就去山地野外游览,穿宽鞋,过草地,吃大锅,放响屁,放浪一下形骸。

没房于的,走到公共厕所都在暗暗设计:

这房子若归我了,床放哪儿好,灶安在哪儿好。

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否则,在某个早晨,人都会突然飞掉。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两室三室的——人什么都不怕,人是怕人,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

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

人生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

人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

因此不论是乡下还是闹市,没有人走错过家门,最要看重的是他家的钥匙。

有家就有了私产和私心,以前有些农民出门在外,要拉屎都要憋着跑回去,拉在他家的茅坑里,憋不住的,拉下来也用石头溅飞,不能让别人捡拾去。

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

房间里,随心所欲地布置了,在外做什么职业,在内就表现什么风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内就要补上。

官人们的坐椅大,躺椅长,桌上有两副眼镜,看报纸一副,看人一副,墙上要有大的地图,书架里有领袖的装帧豪华的文集。

款人们的房间里英文字母最多,以钱币叠成的菠萝挂在墙上,有一个壁橱是供了财神的,通有电光,遥感能发“财源茂盛”之声。

想做艺术家的布置出了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氛围,有完整的盘羊头骨,有偌大的插画轴瓷缸,书不上架堆在桌上,纸烟拆开用烟斗来吸。

那些自己做苦工偏要培养儿女做音乐家的,钢琴摆在窗下。

病恹恹的,常年卧床的,挂龙泉剑在床头。

而实在的人,过平常日子,家具是逐步添办的,色调不一,米袋子同浴盆、凉鞋、舍不得丢的吃过饼干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华字典》共放于缝纫机面板上,墙上是全家照片镜框和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他们今天把桌子移靠窗,明天床又东西向变为南北向,常变要出新,再折腾还是拥挤。

书上写着的是:

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

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也不算有家。

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

有趣的是,越是贪恋,越是经营,心灵的空间越小,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

家真是船能避风吗?

有窝就有安与乐吗?

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

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

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

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摘自贾平凹《说舍得:

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房子”为主线,开篇就提出了房子用来“装什么”的问题,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描写不同身份的人房子里的陈设,旨在说明房子的风格因职业、需求和获得感而异,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文章最后写到,“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这是作者在对鲜活的生活体验后才形成的理性感悟。

D.文章运用鲜活而生动的对比,将生活中的一种怪圈展现出来,语言诙谐有趣,以“囚”喻房,形象又有一定的警诫作用。

2、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简析。

3、“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这句话和钱锺书《围城》中“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反映了人生活中一种怎样的心态?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

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

<

论语·

子路》中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

子日:

‘庶矣哉!

,冉有日:

‘既庶矣,又何加焉?

’日: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日:

‘教之。

”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

“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

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

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

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

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

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

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

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

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玖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

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

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

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

在其他诸予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

墨子深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祜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摘编自江咏《先秦诸予“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C.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

D.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

B.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

C.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

D.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B.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

C.老子认为民心是不断变化的,统治者不需要去理会,只需一视同仁,顺其自然。

D.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

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

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

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

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

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

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

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

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

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

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

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

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

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作用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

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

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

中国帝制国家体系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

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超经济强制性法规可以控制商业。

B.帝制体系与商业能够长期共生的原因就是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C.税收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和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是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重要的手段。

D.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作用,再讲到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影响及其局限性。

B.文章列举了明前期政府想要控制社会财富遭抵抗的事例,说明集权专制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C.文章后两段主要论述了明代国家控制货币的手段以及最后的财政危机,揭示了其崩溃的症结所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政府失去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无法操控社会财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A.明代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控制货币达到较大程度控制社会财富的目的。

B.明朝政府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说明明代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不强。

C.明代的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是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

D.掌握不了货币的流通控制情况,但又受货币、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明代当时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①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