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084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离骚2Word下载.docx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显著)

词类活用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屈,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伏,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使动用法,使……长)

哀民生之多艰(为动用法,为……悲伤)

謇朝谇而夕替(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亦余心之所善兮(形容词作动词,爱好,崇尚)

古今异义

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

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

把……作为。

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

荒唐,没有准则。

形容水势广阔而浩大。

偭规矩而改错

改变措施。

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

随水流而消逝。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

修长的样子。

形容色彩繁杂。

一词多义

文言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

长余佩之陆离。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难点探究】

一、《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用香蕙作佩带,有秀美的蛾眉,裁剪荷叶作上衣,缝缀荷花瓣作夏

装,加高那本已很高的帽子,加长那本已经很长的佩带,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芬香更加

显著。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神圣,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

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

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替:

替换

B.宁溘死以流亡兮溘:

突然

C.忍尤而攘诟尤:

责骂

D.岂余心之可惩惩:

受创而改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②偭规矩而改错

B.①哀民生之多艰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C.①竞周容以为度②集芙蓉以为裳

D.①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4.下列对加点词活用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屈心而抑志兮 ③步余马于兰皋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A.①⑦/②③⑥/④/⑤B.①/②③⑥/④⑤/⑦

C.①⑦/②③⑥/④⑤D.①/②③⑥/④/⑤/⑦

5.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填空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亻面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

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离骚》节选,回答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9.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绳墨”指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将沾了墨水的细绳的两头固定并拉直,再用手轻轻一弹就有一条很直的墨迹了),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

B.“香草美人”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屈原就经常用来表达自己的崇高追求和美好理想。

C.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D.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解析】 A项,替:

废弃、贬斥。

【答案】 A

2.【解析】 A项,“民生”句中指“百姓的生活”;

B项,“流亡”句中指“随水流而消逝”;

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

【答案】 D

5.【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被动句;

C项,定语后置句;

D项,被动句。

【答案】 B

6.

(1)哀民生之多艰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

(4)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5)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

(6)余独好修以为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1.“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此句中的“之”指的是(3分)(  )

A.《国风》与《小雅》的艺术特点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D.盖自怨生也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这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3分)(  )

A.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B.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C.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D.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志趣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泥浊秽的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趣。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1分)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仿照画线部分续写恰当的语句,使之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行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

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菊是中国的特产。

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__①__。

对此,__②__,他在《离骚》中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见,__③__。

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7.仿照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

心正则笔直。

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解析】注意对上文的指代。

2.B 

【解析】“濯淖污泥”并列同义。

参考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

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

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中的诗经常谈到情感,但表达不过度,《小雅》中的诗表达了怨愤的情绪,但不混乱,至于《离骚》,可以说二者兼而有之。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来讽刺当时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5.【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答题时,一要注意句式特点,二要注意内容上的连贯。

此外,前面例句中用了名句,续写时也要注意。

【答案】 陶渊明饮酒田园,在安详自乐中选择了一份孤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太白游玩山水,在如画的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所举之例应该紧紧围绕“心正则笔直”这个中心,不能抛离中心,而且应该注意句式和修辞上的一致。

典型例题·

【好题展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

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

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

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

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

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论述类文本阅读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论述类文本阅读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

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

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

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

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

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

“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

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

知命者肯如是乎!

”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

他在《楚辞章句》中激烈反驳班固说: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

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

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

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

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

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

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

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

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C.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3.C

【解析】“李白的自由狂放”并不确定是“屈原的抗争精神”引发,而且李白之后是“很少有人再提及了”,不是不提及。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涉 

屈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