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又有几个是凭脉辨证?
结果可以用“中医武将”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概况:
"
现在只有傻子看病才靠号脉的知道不”。
最后举一病例结束题外话:
徐姓男,27岁,患慢性咽炎多年,
久服清热利咽中药,效果不明显,刻下:
咽喉痛,咽干,异物感明显。
查咽喉暗红,扁桃体微肿,舌苔薄,舌色暗红,寸口脉略沉缓。
后查“太溪脉”独细弱,辨为足少阴经虚寒,询之患者果述“平日性功能不佳,多有阳痿早泄”。
因患者久服中药,见药则欲呕,不愿再服中药,则嘱:
用艾条温和灸太溪穴,每日2此,每次45分钟。
后3H,症状缓解明显,瞩继续灸半个月以巩固疗效。
(二)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
诊断应用:
1•诊断方法和内容:
标本脉诊法所诊察之内容主要包含三项:
①根据某一条经脉上下标本诊脉部位“脉搏的异常跳动(坚实与陷空,意思就是强与弱,有力与无力)”来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
②根据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皮肤温度之寒热”来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
③根据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络脉的形状和颜色”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
健康之人首先在各条经络上下标本诊脉部位不会出现脉搏的异常跳动,而且标脉和本脉的脉动也是上下统一,不会出现标实本虚(上盛下虚)或本实标虚(下盛上虚)。
其次健康之人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的皮肤温度不会出现异常的寒热改变。
最后健康之人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络脉不会出现异常的颜色形状改变。
如果病人出现下部
“本”脉虚(其脉
象或陷下,或细小,或不动)则会出现四肢寒、厥逆;
下部"
本”脉实
(其脉象或坚实,或滑,或大动)则会出现足部烦热。
如果病人出现上部
“标”脉虚则会出现头眩,上部“标”脉盛则会出现头热痛、癫狂痫等病症。
如果病人一条经络下部“本”脉实与上部“标”脉虚同时出现,则表明此条经络的气血上逆,称为“厥逆”。
异常脉象出现于哪条经脉,就可以明确的诊断出疾病所出的根源所在,并可以根据异常脉象的坚实与陷空,准确的断定出疾病病机的寒热虚实。
另外在上述标本诊脉部位中,有些部位健康之人触摸不到脉搏,有病之人才能
诊查出脉动。
例如彝族医学切脉部位中就有诊“间使”脉(手厥阴心包经的
本”脉),彝医认为,若人的五脏发生了病变,或已肿大,内关穴部位的脉就会跳甚,且有摆动态(《中国传统医药概览》)。
⑴健康之人的标本脉象表现:
所谓平人
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灵枢•终始第九》)按:
“六经之脉不结
动”是指手足六经“标本”部位的脉动不出现“结代”等异常脉象,而且正常情况下诊察不到脉动的部位也不会出现“不动而动”的异常情况。
'
‘本末寒温之相守司”是指手足六经“标本”部位的皮肤温度相一致,不会出现“本寒标热”或者“本热标寒”等异常情况。
⑵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原因:
①是故百病之始生也[12],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滕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廩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淅然起毫毛,开滕理;
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
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②帝曰:
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滕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③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
不寒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灵枢•经脉第十》)按:
综合以上三条可知,
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一部分原因为“风寒”等外邪的入侵,导致"
标本”部位皮肤温度的异常寒热改变,与“坚实与陷空”等
异常脉象的改变。
⑶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表现:
①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按:
“下虚”、“下盛”是指下部"
本”脉虚与盛,"
上虚”、“上盛”是指上部
“标”脉虚与盛。
“绝而止之”是指对于下盛之脉用针灸泻法。
、引而起之”是指对于上虚之脉用针灸补法。
②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灵枢•本输第二》)
按:
此条文中的、间使”靠近、内
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本”脉部位。
此处不能触及脉动,即使在剧烈运动之后同样如此。
、有过则至,无过则止”,意为:
健康之人触摸不到脉搏,有病之人才能诊查出脉动。
⑷标本脉诊的诊断意义:
①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
病之所生。
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②黄帝
曰:
持针纵舍奈何?
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
(《灵枢•邪客第七"
一》)按:
通过以上两条可知,、标本”脉法是直接关系到诊
断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疾病是否痊愈的重要指标,也是在治疗上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的客观依据。
2.标本脉法的具体诊断应用:
⑴诊断六腑疾病:
①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附之上脉竖(《太素•腑病
合输》卷十一、《甲乙经》卷四第二作“坚若”。
)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面部、足背附阳脉处正是足阳明之“标”“、本”脉位,根据标本脉处寒热及脉象之坚实与虚陷以诊足阳明疾病。
“鱼络血”为手阳明"
本”脉处的络脉,通过此处络脉颜色来诊察手阳明疾病。
②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
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此条文中的
“耳前或热,或寒”或“肩上热”或'
‘小指次指间热”,都是指手太阳小肠经“标本”部位皮肤的异常寒热。
值得注意的是,手太阳经病的诊察部位有三
处:
其中“耳前”与'
‘手小指次指间”实为手少阳之标本,据黄龙祥先生的考证,这种错位现象并非仅此一例,在《内经》中可见到多处手少阳之脉与手太阳之脉相混之例,甚至“手少阳之筋”与“手太阳之筋”也有相互错位的现象。
而“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与手太阳之“标”部位同。
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
若原文作“眉上”,
则为足太阳经“标”脉部位。
“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恰好为膀胱经“本”脉部位。
④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隘中吩吩然,数唾,(《太素•腑病合输》卷
十"
一有“候”字)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按:
此条明确指出“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也就是在足少阳标本部位进行脉诊。
“其寒热者”也指标本部位皮肤之寒热。
⑵诊断妊娠水气:
①颈脉动喘疾欽,曰水。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按:
颈脉动为
人迎穴处的脉动(为足阳明标脉),如果此处脉大动,主水。
此种情况见于现代医学的右心衰水肿病人。
②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按:
此处手少阴脉动就是手腕神门穴处脉动(为手少阴本脉),正常健
康之人诊察不到脉动,当妇女妊娠怀孕时脉动比较明显。
(3)诊断八贼邪风: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
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按:
手太阳本脉养老穴部位,健康人诊察不到脉动,当出现脉溢(脉大动),或脉结(脉结代)的情况,可以诊断为外伤八贼邪
其阳之(《脉经》卷五第四后有“脉”字)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灵枢•论疾诊尺
第七十四》)按:
此条文的含义为,诊察手足阳明标本
部位皮肤的异常寒热,来诊断精齿疼痛因于何条经脉。
⑸诊断上下虚实: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
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素问•五藏生
成篇第十》)按:
本条文中的“下实上虚”指本脉部位脉
诊属实,而标脉部位脉诊属虚。
“下虚上实”则正好相反,因虚实所在经络之不同,出现“头痛巅疾”、“眩晕耳聋”、"
咳嗽上气”、“心烦头痛”等诸多不同的病症。
⑹诊断六经之厥:
巨阳之厥,贝y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目旬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太阴之
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漫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
盛则
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素问•厥论篇第四
十五》)按:
“厥”的含义为一条经络下部“本”脉实与上部
“标”脉虚同时出现,称为经络“厥逆”。
各条经络“厥逆”的病理表现也
“少阴不至”意指足少阴“本”脉太溪穴处脉动消失,主肾虚少阴厥,岀
现瘠俳之证。
瘠俳为舌瘠不能语,足废不能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延髓麻痹。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还不甚清楚。
⑻诊断阳厥和狂:
帝曰: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生于阳也,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何以知之?
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治之奈何?
夺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按:
“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
的,
如果出现“大动”的情况,
为巨阳少阳二条经气厥逆,从而导致狂证。
⑼诊断太阴厥瘟:
有瘟者,
一日数十漫,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
名为何病?
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
七》)按: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的“标”脉,人迎躁盛主阳明胃气盛,所以身热如炭。
手太阴微细如发主太阴肺气虚,所以癮闭喘逆。
(10)诊
断痹风疝积:
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病皮痹隐轸;
不足病肺痹;
滑则病肺风疝;
滴则病积漫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
不足病脾痹;
滑则病脾风
疝;
漓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
不足病心痹;
滑则病心风疝;
漓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
有余,病骨痹身重;
不足病肾痹;
滑则病肾风疝;
漓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不足病肝痹;
滑则
病肝风疝;
漓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此条文含义为根据十二经脉标本部位脉
动的“有余、不足、滑、漓”来诊断六种不同的“痹证”、“风疝”、
“积”(H)诊断五态之人:
黄帝曰:
治人之五态奈何?
……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按:
此条文含义为,通过诊察阳明、太阳、少阳脉动的大小,来诊断与治疗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与阴阳和平五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