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759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9

2孙立人部9

对问题4的思考:

10

第三部分让我们一起穿越10

附录:

参考文献12

编者序

“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

戴安澜

我相信,绝大部分炎黄子孙会记得,今天,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六十八年零四个月;

今天,距离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六十四年零二个月。

甚至大家会记得,今天,距离“九·

一八”事变的爆发,已经过去了八十二年;

今天,距离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距离我党著名的“百团大战“的开展,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三年·

·

那么,我们是否曾记得,在遥远的缅甸,曾有一只雄狮,在茫茫丛林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殊死搏斗,保护着祖国的边境,捍卫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尊严和地位?

也许,你们都忘记了他们。

不过不要紧,XX一下“中国远征军“,相信你们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一篇论文,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印缅作战中失利,撤退野人山时,远征军兵分多路的原因及其分析,期望能挖掘出隐藏在史实背后的秘密。

其中,我们叙述的重点,是孙立人部与杜聿明部的撤退过程。

我们了解到,孙立人部(国民党第五军新38师)与杜聿明部(国民党第五军军部及下属师)在蒋介石发布“撤退回国“的指示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撤退方向,并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对此,多为历史学者都有过相关的史实调查和分析。

我们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对此进行剖析和思考。

由于编者们水平有限,对很多地方的叙述可能并不够准确,对史实材料的判断可能过于主观,请老师和读者们谅解。

如有任何批评及建议,欢迎提出,本小组不胜感激。

本人邮箱:

祝好!

徐华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撤退背景

(葛兆栋赵陈)

一战场背景

由1942年4月16日开始的仁安羌战斗结束开始,英军已经处于无心恋战的状态中。

1943年的平满纳会战中,远征军与英国盟军防守东西两线,当年4月西线崩溃,11日英军仓皇撤军,20日中午曼德勒的友军在没有通知我军的情况下再次撤退,并在曼德勒大桥上安装了炸药,西线瓦解只有孙立人部新38师且战且退。

最终,曼德勒会战失败。

中国远征军只能依照蒋的战略部署,向腊戌方向撤退,以期能够守住腊戌,御敌于国门之外。

但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坦克部队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的情况下长途奔袭一千多公里,4月28日,日军坦克突然出现在腊戌中国守军的面前。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很快就占领了腊戌,远征军绝大部分后勤补给也落入日本人之手。

随后密支那也于5月8日被日军占领,远征军的回国路线被切断。

当时我军面临的选择有三个:

一是强行打通密支那。

从现在上看,其实这是当时比较明智的一种选择。

当时杜部还没有分散,可以集中火力消灭掉正面的敌人(当时正面阻挡远征军的日军为2个联队共7000余人,而杜部共有各类兵种4万余人),快速突进,从滇缅线回国。

但由于杜聿明对敌人情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不敢冒进,且两翼,日军第五十五,五十六师团的精英部队及其他的日军师团如十八师团逐渐向密支那方向行进,合围之势愈加明显,这更加重了杜心中的疑虑。

应该说,当时的杜认为,强行打通密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是与英军一起,撤往印度进行休整。

但当时由于进入印度的种种“限制”(入境必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军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等等),导致杜聿明将军盛怒,决意不走此路;

三即是蒋在发给杜聿明的电报中所提:

“从野人山撤退回国”。

这就是野人山撤退的由来。

蒋介石判断)

平心而论,第一次印缅作战蒋介石的出兵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全中国利益。

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情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担当防守全缅的义务。

因此,在中国远征军败走野人山之前,蒋就有“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想法。

败走野人山之前总体上,蒋对远征军的战略定位就是防守反击战,以消耗日军保存自己为目的。

2月,蒋介石就认为:

“缅甸战事与进兵运用方略应有再加检讨之必要,以可胜而不可败也”。

所以他主张不必急进,而应该等待日军真情与英军决心切实明了以后,再决定处置的办法。

3月,蒋又明确说:

“入缅部队不宜分散。

”但史迪威则主张进攻性的作战设想,在同古会战之后,选择在平满纳地区与日军继续展开会战。

史迪威辞职事件后,蒋介石内心对平满纳会战虽心存疑虑,却担心提出疑虑会招致史的不满,导致了他没有直接表明其保留态度。

而中国人“爱面子”的想法也使蒋难以做出撤军的决策。

4月11日英军弃守,蒋介石考虑再三后决定“最后只有尽力补救与敌在缅周旋到底之一法,否则虽保全一部兵力,然于国际地位与国军声威,甚不利也。

乃力命美空志愿队作以少击众之计,若此计奏效,则缅战可转危为安矣。

”结果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困境愈陷愈深。

蒋事后后悔不跌。

4月30日,腊戍被日军攻克,当日,蒋在日记中写道:

“缅甸战事失败之主因在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立,此明知其为不可,而为情势所趋,不能不对美国有所迁就,然牺牲之价值亦颇大也。

倘当时照既定方针,主力集中在瓦城东北山地,与敌决战,以保护缅北,则决不至有今日之败也。

”蒋痛定思痛,不禁感慨道“为缅甸战事自本月以来心绪忧惶,朝夕不安者几一月矣,未料失败如此之速也,以后对于军事力求自令,绝不能以友邦关系转变方针也。

”在同古激战中日军也遭受重大打击,所以其侵犯北缅的企图或许会制止,而且很快雨季即将到来,其热带作战的准备不足,1942年秋天以前,日军在南方的进取计划不得不中止,他预料5月中旬对苏联进攻则势在必行。

因为日本春季如不进攻苏联,则一过秋天美国就要开始进攻,日本就不能再攻苏联。

蒋始终认为“日本的作战范围仍限于太平洋与东亚而不敢以主力舰队赴印度洋甘冒大险,故非有极良机会,倭此时不敢侵印也。

”即使到了4月25日,日军已经突袭腊戍,蒋在日记里还认为“倭之攻俄,当不出一个月之内,其或在此十日之内,亦未可知也。

”并认为日军“对缅甸战事再不敢轻进,而且叶南阳为我军占领,彼知我军接受缅甸交通与通信权,以及必料余决不愿放弃缅甸,故彼更有所顾虑耳。

”后来他在日记中反省道“终以为敌军必无深入北缅之决心,此完全由于心理与观念之错误所致,经此一番教训,对于心理与观念,应知彻底修正也。

蒋这种刚愎自用的心理还使他对重要情报的处理上都意气用事。

英军在缅甸作战中一触即溃,造成了远征军顾此失彼被动应付的困局,也使蒋介石对英军的怯弱与悲观态度形成了偏见。

在他看来,“缅英政府人员对缅甸一切事皆束手无策,其军队又怯懦万状,毫无战意。

故使余顿起质疑之意。

”他甚至对英军提供的情报都不以为然。

4月中旬,英军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情报,日军大型军舰四十余艘运两个师的兵力在仰光登陆。

蒋则“以为其所报敌军皆以为荒妄,因之轻敌多怨,而又主观太深,总以为敌军必不能在缅使用大兵,而以缅南为止也。

”而恰恰就是这登陆的日军直插腊戍,截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5月5日,八万吨战略物资悉为日军所获,入缅作战彻底以失败告终。

蒋介石日记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其感受:

“可痛莫甚”。

在蒋看来,中国抗日五年来牺牲奋斗所得唯一的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能力的良机,因为援缅挫败而功亏一篑,而且败局几乎不可挽回。

蒋在日记中不断总结失利的原因,也深刻反思自己,“此余不能审慎机势,把握现实而为虚空之情感义务以及好大喜功客气所误也。

”“因此主观一念之差,铸成大错,有此教训,对于我主观太强,顽固之病态,当可彻底消除乎?

于是,老蒋决定,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远征军应先行撤回国内,以便休整和扩军,为日后的战役做准备。

所以,五月七日,蒋介石发电文致杜聿明,要求他“率部从野人山撤回国内”。

同盟军史迪威)

让我们首先看看英军在第一次印缅作战时对我军的态度。

1941年12月底,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对中国出兵缅甸的表示,以应避免中、英军队混合作战为由,只应允中国出动少量兵力到中缅交界地区,并明确“不需再请中国增援”。

对此,他在英国内部的有关文件中谈到:

“英帝国的一个国家应该由帝国的军队而不是外国的军队来保卫才符合理想。

”英方的这一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己准备出动的中国军人停止待命,“勿庸人缅”。

1942年1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韦维尔仍坚持不愿中国军人大规模入缅。

直到日军在南缅攻势甚猛,英军难以抵挡;

加之丘吉尔在美方压力下,专门致电韦维尔对其拒绝中国军人缅表示“困惑不解”后,韦维尔才最终同意中国军队大举人缅。

英方不愿中国军队大举人缅,很大程度上是担心中国介人将影响其对缅甸的控制,英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表现出的三心二意,预示远征军在缅作战将不会一帆风顺。

在同古战役中,英军抛弃盟友,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仓皇撤离,欲将中国远征军作为抵挡日军的盾牌,老牌殖民者的狡猾可见一斑。

曼德勒会战中,守卫西线的英军。

在西线溃败之后,无心恋战,四月二十日中午,曼德勒的英军仍然是在没有通知我军的前提下仓皇撤退,并炸毁曼德勒大桥,当时英军的这一举动,动摇了中国军队的信心。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史迪威的责任。

新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想法一开始就和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蒋介石有很大不同。

蒋介石主张稳妥,以守为主,而史迪威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

史迪威一开始就没有把其在中国的位置限于蒋介石的参谋长地位上,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

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按照他“具有以最快的速度轻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结论的才能”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符合他的选择。

在新38师结尾仁安羌之后,史迪威的野心再次扩张,他自以为大权在握,蒋介石授权他在曼德勒组织一场会战,一场旨在打败日本和挽救缅甸的决定性战役,然而他的作战方案却与蒋介石防御战的初中相反。

当时西线战线已跨,史迪威决心向西阻击日军。

这个决定置东线于不顾,东线一旦被突破,远征军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后勤基地,回国之路也会被切断。

西线崩溃,腊戍失守,主张西进的史迪威不得不跟随英军撤过曼德勒大桥,此时的史迪威也彻底的失去了自己的指挥权,成了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

随后,史迪威随同盟军撤回印度,暂不打理远征军事务。

这么一来,远征军群龙无首,撤退时方向的选择显得更加混乱。

如此种种,造成了远征军撤退时的“兵分多路”。

当时的撤退路线,主要分为以下五路。

1野人山路线——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残部

2英帕尔路线——英军、史迪威司令部和新编第38师

3葡萄(野人山)福贡路线——新编第96师残部

4滇缅公路沿线——第5军军部部分、第200师和第66军的新编28、29师残部

5景栋路线——第6军第93师、暂编第55师和暂编第49师残部

第二部分孙,杜两部撤退过程的

纪实,思考与分析

(石轩周凌霄马凯悦盛景)

此部分,我们采取“自问自答”方式。

“提出问题

寻找史料

解答问题”

的形式,对孙,杜两部在撤退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

据我所知,当时蒋对远征军第5军下达的命令是“回国”。

那么:

1为什么蒋会下达这个命令?

当时的蒋到底在想什么?

2为什么孙立人部会坚持违背蒋的命令,从“为第5军殿后”,到“擅自撤回印度”?

孙立人部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孙立人将军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怎样的?

3为什么杜聿明同志会坚决执行蒋的密令?

为什么在进入丛林,行军不顺后,仍一昧向前?

是他的估计错误,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4为什么蒋会在第五军进入野人山一个多月后改变主意,让军队“撤回印度”?

一、蒋介石的决定(问题1,4)

1942年4月24日,远征军第二〇〇师收复棠吉之后,史迪威、罗卓英下令第五军除二〇〇师外的余部即向曼德勒聚集以准备进行最后的会战。

就在命令执行后的第三天,二〇〇师因兵力不足主动放弃棠吉。

日军趁势逼近腊戍,被紧急调往腊戍的新二十九师刚开动即被击溃。

不久,腊戍失守。

失去门户、遭遇四面楚歌之境的远征军最终决定弃守曼德勒,全部撤退。

这次的撤退可谓是线路一片混乱,各部的撤退各自为政,没有清晰的条理。

其中对于杜聿明统帅的第五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第五军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令。

史罗二人电示杜聿明令其向印度转移,蒋介石则指示其“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这两条路径,一条是直驱印度,另一条则是转移回国。

杜聿明遵蒋指示,向缅北进发。

途中孙立人所率第38师转而入印度,并于6月上旬全部抵达印度。

杜聿明则继续率领残余部队走向了那个“魔鬼居住的地方”——野人山,并在此处遭遇了惨重损失。

那么蒋为何在此时会发出这样的指示呢?

以今日的视角来看,当时的第五军有3条出路可选:

其一,向东突破日军封锁线。

凭借当时第五军所率的第22师、第96师以及第38师,再结合当时日军多处封锁兵力分散薄弱的特点,第五军有较大的希望能够突出重围进而回国;

其二,向西撤往印度,这也是当时史罗二人的想法;

其三,向北到密支那,经由公路回国。

最终,蒋介石选择了发布最后一条命令。

对于第一种选择,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如今能够十分清晰地估计当时的战局。

但是对于当时的蒋介石来说,战局情况不明,消息滞后,敌军兵力投放不明。

因而对于当时的蒋来说,不冒险杀出一条血路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至于第二种选择,即史迪威的想法。

当时的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对史迪威很尊敬,甚至纵容过他的军事错误,但对于蒋那样做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资等方面的支持,所以蒋介石内心对史迪威是不满的,史迪威下令第五军撤向印度,蒋介石这一次不愿意听纵史迪威,因为他毕竟代表的是英美的利益。

另一方面,杜聿明带领的第五军是国军的王牌军,当时浩浩荡荡如入缅的时候也是打着主力军的旗号。

这是国军的精锐,蒋介石的王牌军,他此时当然心疼自己的这支军队想让他们迅速回国保存下来。

此外,第五军撤退回国还可为为我军在滇西的防守添砖加瓦。

并且当时蒋发布命令之时密支那并未被占领,经由密支那由公路回国之计划完全可行。

可以预见的是,日军在全面占领腊戍、曼德勒乃至密支那之后,会进而侵入我国云南边境。

而事实也证明,日军在占领腊戍不久,相继轻易攻占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等我国云南要镇。

因而蒋当时让第五军回国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令蒋始料未及的是,日军先我一步进占密支那,又攻占畹町、腾冲等地,切断我军回国之路。

杜聿明最终决定经由野人山回国,在那里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沉痛损失。

在军队进入野人山一月之后,蒋下令第五军“撤回印度”。

这一前一后自相矛盾的命令,充分体现了蒋在当时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心理。

可以说,蒋当初让第五军回国就是一个错误的命令。

而蒋不能很好地分析当时的时局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一味按照自己主观想法发布命令,也是造成后来一系列悲剧的一个原因。

蒋自己在日记中也写道:

“此余不能审慎机势,把握现实而为虚空之情感义务以及好大喜功客气所误也。

”在这一个月中,第五军人员已经损失过半,剩下的士兵也大多身体虚弱,再加上这个时候全军最后一架电台跟随通讯员一同坠入了深谷,整个军队此时已经与外界失去了通信联络,完全迷路了,现在在哪里,还有多久才能走出去,没有人知道,此时一半的人已经葬身这里了,再往前走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那更是从来没有人迹的地方,没有人敢保证走出这里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人活着。

有的士兵已经开始互相射杀来减轻彼此的折磨。

所幸这时他们被一架美国的侦察机发现,为他们投下了一些粮食用品甚至军医。

如果再往前走更加荒凉,丛林更高,飞机也看不到他们,他们可能真的就要全军被拖死在野人山了,再加上飞机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距离印度已经很近了,所以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下令第五军撤回印度。

这也是蒋在认识到一些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可行性之后所做出的一个相对正确的决定。

对于蒋这种反复无常的命令,作为将领的杜聿明想必也是十分痛苦的。

而他一味的坚持蒋的命令,即使是在行军途中遭遇困境也义无反顾,这就有点引人深思了。

依个人之见,杜聿明在最初即不应遵蒋的意见北上回国,而是西进撤回印度。

应充分考虑到缅北地区多山地、热带雨林以及日军切断回国公路的可能性。

而非一味的意气用事以及对蒋的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最终杜聿明遵蒋令撤向了印度,也算是挽回了一些损失。

二、杜聿明部与孙立人部(问题2,3)

1杜聿明部

到5月8日,缅甸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中缅边境上最后一个与中国有路相通的地方密支那,落入日军手里。

5月10日,第5军的前卫第96师发现密支那西边40公里的孟拱也出现了日军,这就意味着日军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中缅边境完全被封锁,顺利回到中国已经很困难。

如“背景”部分所言,我军当时有三种撤退选择。

但当时蒋明确强调,“没有我的命令,严禁撤往印度。

”杜和廖耀湘是蒋的嫡系部队,黄埔出身,服从命令是必须的。

另外英属印度方面表示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可以,但必须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

这显然不可能让杜顺从的。

之后,果然密支那被日军抢先占领,杜也根本不清楚当时密支那日守军多少,蒋这时又指示从密支那以北绕过去。

此时杜正在思考攻打还是绕道时,又得到史迪威的截然相反的电报“撤往印度”。

虽然在远征前蒋表示杜“归史迪威将军指挥”,当杜问到史与蒋意见不同时如何办,蒋思索了一下:

“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

”显然,蒋不愿史罗二人在此问题上有着决定性的权利。

5月10日,96师攻打孟拱失利,杜已不想在这无止境的战斗中铩羽,急于撤回国,于是他选择了向北绕道,穿过茫茫丛林,伺机回国。

从地图上看去,孟拱以北是连绵数百公里的热带山岳丛林,只有顺孟拱河谷才可行进,那里是人迹渺茫的蛮荒之地,日军不可能迅速深入。

杜聿明将军于是下令丢弃车辆,毁掉辎重,数万人马钻进了热带密林,顺孟拱河谷往国内撤退。

这就是“野人山撤退”。

据史料记载,杜的做法遭到了孙的强烈反对。

但由于对蒋所谓的“忠心”和急于回国的心情,杜仍坚持己见。

事实证明杜的做法对于军队存亡上是错的,上山前,一千多名伤员自焚壮烈,各种辎重焚毁,上山后“渡恶水舟毁人亡,绕险道生灵涂炭”,直至8月中下旬,远征军才全部撤出,杜的第5军42000人,战斗死伤7300人,溃退死伤14700人,死伤近半。

1问:

为什么杜聿明同志会坚决执行蒋的密令?

答:

由于杜聿明个人回国心切,不愿协助同盟军一同撤退,加上对战局的错误判断,使得他选择了第三种撤退方法“撤退野人山”。

2问:

杜在选择野人山这条路时,已损毁了重型武器,就连他自己的坐骑也被焚灭。

后来在野人山途中,是没有遇到敌人袭击,枪支也只是没事朝没人的地方放几枪,以至后来许多人连枪也扔了,显然这已使得杜不可能回头选择其他的途径,只有向前。

再者,进入茫茫大山,信号中断,没有联系国内的机会,蒋也不能了解到杜的情况,于是就不可能下达指令。

2孙立人部

在上文中提到杜聿明“撤退野人山”的决定遭到了其部下孙立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孙的选择也和杜的选择截然相反:

撤退印度!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看一下孙部的撤退过程。

在杜选择“从野人山撤退”后,孙立即下令:

全师调转方向,撤往印度。

由于当时孙部为第五军殿后部队,行进速度相对较慢,直至孙立人做出“撤往印度”决定的时候,距离在前的第五军军部,已有一段距离,孙决定“先斩后奏”;

加上新38师无愧“铁军”名号,坚决服从指挥官命令,于是,新38师开始向印度撤退。

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的打垮日军的阻击,在5月底便到达印度,九千多人部队伤亡不到两千(一说,伤亡四千)。

尽管有些损失,但极大地减少了撤退时间,保留了武装,仍是一个有战斗能力的军队。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问题4。

为什么孙立人部会坚持违背蒋的命令,从“为第5军殿后”,到“擅自撤回印度”?

孙立人认为野人山不可行,加上当时即将到雨季,在丛林中行军环境恶劣,前途无法预料。

2问:

答:

孙不是黄埔系,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过,可以说受到西方不同思维的较大影响,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自己的部队安全带出去才是重要的。

同时,孙在仁安羌战斗全胜,自己难免有些自大,坚持己见。

他到达印度也不会以难民身份进入,毕竟他是英军七千多官兵的恩人。

到达印度,保存了实力,虽有被免职可能,但可以再图建功,而在杜后部不断需要掩护,更要面对险恶的环境,跟随第五军做无谓的消亡这对战士的不忠。

第三部分让我们一起穿越

(全体小组成员)

假如·

我们自己,就是远征军将领中的一员。

当撤退的时候,面对着种种撤退方式,我们会如何选择?

赵陈(负责收集撤退背景资料):

就我所看到的部分而言,如果我是远征军的将领,我是绝对不会让军队撤退到野人山中的,绝对会拼死一搏,打通密支那后回国。

如果已经进入了野人山,则也会最终选择撤向印度。

葛兆栋(负责收集背景资料):

鉴于孙立人的成功经历,我觉得从后人的眼光看,远征军应该绕道印度,但就缅甸战场上英军的表现来看,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国军队回到印度很难受到良好的待遇,甚至可能丧失控制权沦为英军的附庸,或者直接被英军挡在印度边境,不予放行。

石轩周凌霄(负责收集和分析蒋介石在此事件中的参与):

马凯悦盛景(负责收集和分析杜聿明,孙立人在此事件中的参与):

如果我在当时指挥战斗的话,面对复杂多样的形式,日军已经切断滇缅公路,形成全面包围圈情况下,撤退已经是必然。

但全部远征军集中兵力攻打密支那,杀回国内的做法我显然不会去做。

这无异于与日军硬碰硬,老蒋也知道国军只有优于敌军数倍军力情况下才能这样。

但也绝不可能退兵野人山,这样更加是自投绝境,自己给自己造成无所谓的大量伤亡。

我应该是和盟军协商,进行战术上的安排,有序退向印度,并不急于回国。

就一些问题上,如中国军人以难民身份入印等,比起战争来一定更容易去解决。

有序的准备的撤退,对于日军的追击,肯定可以支撑住,这样可以避免大量人员的伤亡与大多数武器的摧毁。

徐华志(负责整理资料):

如若我是将领中的一员,我会在兵力仍充足,辎重仍完好的情况下,首先联合其他友军,选择突围。

先试探密支那敌人虚实,做好“突不出就退”的准备。

如若不能强行突围,便先行与盟军撤退回印度,毕竟野人山对于没有经历过丛林生存训练的国军战士来说,可怕程度更甚于日寇,所以我们应联合友军,一同撤回印度。

至于难民资格问题,我想,当时的英俊已为强弩之末,加上二战进程的加快,反法西斯阵营在欧洲战场的巨大成果,定会促使他们迫切地解决亚太问题;

但由于自身兵力不足,加上对亚太地区形式的陌生,相信英军仍会和中国合作,一同对日。

这时候,我们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孙将军的情况只是偶然,我想,作为一名将领,我应放低身段,诚恳地与驻印英军商谈,权衡利弊,以期在短时间内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