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464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1 

→ 

→aa3 

→1/2O2 

丙酮酸、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苹果酸、β-羟丁酸、β-羟脂酰CoA和谷氨酸脱氢后经此呼吸链递氢。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FAD 

琥珀酸、3-磷酸甘油(线粒体)和脂酰CoA脱氢后经此呼吸链递氢。

四、生物体内能量生成的方式:

1.氧化磷酸化:

在线粒体中,底物分子脱下的氢原子经递氢体系传递给氧,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称为氧化磷酸化。

2.底物水平磷酸化:

直接将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变为ATP分子中的末端高能磷酸键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五、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称为P/O比值。

当底物脱氢以NAD+为受氢体时,P/O比值约为3;

而当底物脱氢以FAD为受氢体时,P/O比值约为2。

故NADH氧化呼吸链有三个生成ATP的偶联部位,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只有两个生成ATP的偶联部位。

六、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目前公认的机制是1961年由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氧化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当氧化反应进行时,H+通过氢泵作用(氧化还原袢)被排斥到线粒体内膜外侧(膜间腔),从而形成跨膜pH梯度和跨膜电位差。

这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被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利用,生成高能磷酸基团,并与ADP结合而合成ATP。

在电镜下,ATP合酶分为三个部分,即头部,柄部和基底部。

但如用生化技术进行分离,则只能得到F0(基底部+部分柄部)和F1(头部+部分柄部)两部分。

ATP合酶的中心存在质子通道,当质子通过这一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其能量被头部的ATP合酶催化活性中心利用以合成ATP。

七、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1.ATP/ADP比值:

ATP/ADP比值是调节氧化磷酸化速度的重要因素。

ATP/ADP比值下降,可致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反之,当ATP/ADP比值升高时,则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2.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可以激活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ATP水解增加,因而使ATP/ADP比值下降,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3.药物和毒物:

⑴呼吸链的抑制剂:

能够抑制呼吸链递氢或递电子过程的药物或毒物称为呼吸链的抑制剂。

能够抑制第一位点的有异戊巴比妥、粉蝶霉素A、鱼藤酮等;

能够抑制第二位点的有抗霉素A和二巯基丙醇;

能够抑制第三位点的有CO、H2S和CN-、N3-。

其中,CN-和N3-主要抑制氧化型Cytaa3-Fe3+,而CO和H2S主要抑制还原型Cytaa3-Fe2+。

⑵解偶联剂:

不抑制呼吸链的递氢或递电子过程,但能使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的磷酸化的试剂称为解偶联剂。

其机理是增大了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使H+的跨膜梯度消除,从而使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ATP的合成反应。

主要的解偶联剂有2,4-二硝基酚。

⑶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对电子传递和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和毒物称为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如寡霉素。

八、高能磷酸键的类型:

生物化学中常将水解时释放的能量>

20kJ/mol的磷酸键称为高能磷酸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磷酸酐键:

包括各种多磷酸核苷类化合物,如ADP,ATP等。

2.混合酐键:

由磷酸与羧酸脱水后形成的酐键,主要有1,3-二磷酸甘油酸等化合物。

3.烯醇磷酸键:

见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中。

4.磷酸胍键:

见于磷酸肌酸中,是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贮存形式。

磷酸肌酸中的高能磷酸键不能被直接利用,而必须先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TP,才能供生理活动之需。

这一反应过程由肌酸磷酸激酶(CPK)催化完成。

九、线粒体外NADH的穿梭:

胞液中的3-磷酸甘油醛或乳酸脱氢,均可产生NADH。

这些NADH可经穿梭系统而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H2O和ATP。

1.磷酸甘油穿梭系统:

这一系统以3-磷酸甘油和磷酸二羟丙酮为载体,在两种不同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将胞液中NADH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中,交给FAD,再沿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因此,如NADH通过此穿梭系统带一对氢原子进入线粒体,则只得到2分子ATP。

2.苹果酸穿梭系统:

此系统以苹果酸和天冬氨酸为载体,在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催化下。

将胞液中NADH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交给NAD+,再沿NADH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因此,经此穿梭系统带入一对氢原子可生成3分子ATP。

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主要有:

①是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

②参与组织细胞的更新和修补;

③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

④氧化供能;

⑤其他功能:

如转运、凝血、免疫、记忆、识别等。

2.氮平衡:

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故每日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也维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就称为氮平衡。

氮平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氮总平衡:

每日摄入氮量与排出氮量大致相等,表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等,称为氮总平衡。

此种情况见于正常成人。

⑵氮正平衡:

每日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大于分解量,称为氮正平衡。

此种情况见于儿童、孕妇、病后恢复期。

⑶氮负平衡:

每日摄入氮量小于排出氮量,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小于分解量,称为氮负平衡。

此种情况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结核、肿瘤),饥饿者。

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反之,体内能够自行合成,不必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就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一共有八种:

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蛋氨酸(Met)、苏氨酸(Thr)、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

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必需以必需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故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

4.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互补作用:

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有:

① 

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②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

③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即具有与人体需求相符的氨基酸组成。

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后食用,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1.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酶水解食物蛋白质为多肽,再在小肠中完全水解为氨基酸。

2.氨基酸的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需由特殊载体携带。

除此之外,也可经γ-谷氨酰循环进行。

3.蛋白质在肠中的腐败:

主要在大肠中进行,是细菌对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的分解作用,可产生有毒物质。

三、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脱氨基,即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和非氧化脱氨基。

1.氧化脱氨基:

反应过程包括脱氢和水解两步,反应主要由L-氨基酸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所催化。

L-氨基酸氧化酶是一种需氧脱氢酶,该酶在人体内作用不大。

谷氨酸脱氢酶是一种不需氧脱氢酶,以NAD+或NADP+为辅酶。

该酶作用较大,属于变构酶,其活性受ATP,GTP的抑制,受ADP,GDP的激活。

2.转氨基作用:

由转氨酶催化,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酮基的位置上,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而原来的α-氨基酸则转变为相应的α-酮酸。

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胺)为辅酶。

转氨基作用可以在各种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普遍进行。

除Gly,Lys,Thr,Pro外,均可参加转氨基作用。

较为重要的转氨酶有:

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为谷丙转氨酶(GPT)。

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移换反应,为可逆反应。

该酶在肝脏中活性较高,在肝脏疾病时,可引起血清中ALT活性明显升高。

⑵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为谷草转氨酶(GOT)。

催化天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移换反应,为可逆反应。

该酶在心肌中活性较高,故在心肌疾患时,血清中AST活性明显升高。

3.联合脱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从而使氨基酸脱去氨基并氧化为α-酮酸的过程,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

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的方式。

4.嘌呤核苷酸循环(PNC):

这是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方式。

在骨骼肌和心肌中,腺苷酸脱氨酶的活性较高,该酶可催化AMP脱氨基,此反应与转氨基反应相联系,即构成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脱氨基作用。

四、α-酮酸的代谢:

1.再氨基化为氨基酸。

2.转变为糖或脂:

某些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糖异生途径的中间代谢物,故可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这些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

个别氨基酸如Leu,Lys,经代谢后只能生成乙酰CoA或乙酰乙酰CoA,再转变为脂或酮体,故称为生酮氨基酸。

而Phe,Tyr,Ile,Thr,Trp经分解后的产物一部分可生成葡萄糖,另一部分则生成乙酰CoA,故称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3.氧化供能:

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供能。

五、氨的代谢:

1.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⑴血氨的来源:

①由肠道吸收;

②氨基酸脱氨基;

③氨基酸的酰胺基水解;

④其他含氮物的分解。

⑵血氨的去路:

①在肝脏转变为尿素;

②合成氨基酸;

③合成其他含氮物;

④合成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

⑤直接排出。

2.氨在血中的转运:

氨在血液循环中的转运,需以无毒的形式进行,如生成丙氨酸或谷氨酰胺等,将氨转运至肝脏或肾脏进行代谢。

⑴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再脱氨基,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⑵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肝外组织,如脑、骨骼肌、心肌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谷氨酰胺,以谷氨酰胺的形式将氨基经血液循环带到肝脏,再由谷氨酰胺酶将其分解,产生的氨即可用于合成尿素。

因此,谷氨酰胺对氨具有运输、贮存和解毒作用。

3.鸟氨酸循环与尿素的合成:

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用于合成尿素。

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但在肾及脑中也可少量合成。

尿素合成是经鸟氨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来完成,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

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

NH3+CO2+2ATP 

→氨基甲酰磷酸→胍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尿素+鸟氨酸。

尿素合成的特点:

①合成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

②合成一分子尿素需消耗四分子ATP;

③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是尿素合成的关键酶;

④尿素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一个来源于NH3,一个来源于天冬氨酸。

六、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由氨基酸脱羧酶催化,辅酶为磷酸吡哆醛,产物为CO2和胺。

1.γ-氨基丁酸的生成: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由L-谷氨酸脱羧而产生。

反应由L-谷氨酸脱羧酶催化,在脑及肾中活性很高。

2.5-羟色胺的生成:

5-羟色胺(5-HT)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且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

合成过程为:

色氨酸→5羟色氨酸→5-羟色胺。

3.组胺的生成:

组胺由组氨酸脱羧产生,具有促进平滑肌收缩,促进胃酸分泌和强烈的舒血管作用。

4.多胺的生成:

精脒和精胺均属于多胺,它们与细胞生长繁殖的调节有关。

合成的原料为鸟氨酸,关键酶是鸟氨酸脱羧酶。

七、一碳单位的代谢:

一碳单位是指只含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这些基团通常由其载体携带参加代谢反应。

常见的一碳单位有甲基(-CH3)、亚甲基或甲烯基(-CH2-)、次甲基或甲炔基(=CH-)、甲酰基(-CHO)、亚氨甲基(-CH=NH)、羟甲基(-CH2OH)等。

一碳单位通常由其载体携带,常见的载体有四氢叶酸(FH4)和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有时也可为VitB12。

常见的一碳单位的四氢叶酸衍生物有:

①N10-甲酰四氢叶酸(N10-CHO 

FH4);

②N5-亚氨甲基四氢叶酸(N5-CH=NH 

③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N5,N10-CH2-FH4);

④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 

(N5,N10=CH-FH4);

⑤N5-甲基四氢叶酸(N5-CH3 

FH4)。

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色氨酸代谢降解后可生成N10-甲酰四氢叶酸,后者可用于嘌呤C2原子的合成;

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代谢降解后可生成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后者可用于嘌呤C8原子的合成;

丝氨酸代谢降解后可生成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后者可用于胸腺嘧啶甲基的合成。

八、S-腺苷蛋氨酸循环:

蛋氨酸是体内合成许多重要化合物,如肾上腺素、胆碱、肌酸和核酸等的甲基供体。

其活性形式为S-腺苷蛋氨酸(SAM)。

SAM也是一种一碳单位衍生物,其载体可认为是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携带的一碳单位是甲基。

从蛋氨酸形成的S-腺苷蛋氨酸,在提供甲基以后转变为同型半胱氨酸,然后再反方向重新合成蛋氨酸,这一循环反应过程称为S-腺苷蛋氨酸循环或活性甲基循环。

九、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在神经组织细胞中的主要代谢过程为:

苯丙氨酸→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统称儿茶酚胺。

在黑色素细胞中,多巴可转变为黑色素。

苯丙氨酸羟化酶遗传性缺陷可致苯丙酮酸尿症,酪氨酸酶遗传性缺陷可致白化病。

核苷酸代谢 

一、核苷酸类物质的生理功用:

核苷酸类物质在人体内的生理功用主要有:

作为合成核酸的原料:

如用ATP,GTP,CTP,UTP合成RNA,用dATP,dGTP,dCTP,dTTP合成DNA。

作为能量的贮存和供应形式:

除ATP之外,还有GTP,UTP,CTP等。

参与代谢或生理活动的调节:

如环核苷酸cAMP和cGMP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

④ 

参与构成酶的辅酶或辅基:

如在NAD+,NADP+,FAD,FMN,CoA中均含有核苷酸的成分。

⑤ 

作为代谢中间物的载体:

如用UDP携带糖基,用CDP携带胆碱,胆胺或甘油二酯,用腺苷携带蛋氨酸(SAM)等。

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1.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一些简单的前体物,如5-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这一途径主要见于肝脏,其次为小肠和胸腺。

嘌呤环中各原子分别来自下列前体物质:

Asp 

N1;

N10-CHO 

FH4 

C2 

Gln 

N3和N9 

CO2 

C6 

N5,N10=CH-FH4 

C8 

Gly 

C4 

、C5 

和N7。

合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在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的催化下,消耗ATP,由5’-磷酸核糖合成PRPP(1’-焦磷酸-5’-磷酸核糖)。

然后再经过大约10步反应,合成第一个嘌呤核苷酸——次黄苷酸(IMP)。

腺苷酸及鸟苷酸的合成:

IMP在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由天冬氨酸提供氨基合成腺苷酸代琥珀酸(AMP-S),然后裂解产生AMP;

IMP也可在IMP脱氢酶的催化下,以NAD+为受氢体,脱氢氧化为黄苷酸(XMP),后者再在鸟苷酸合成酶催化下,由谷氨酰胺提供氨基合成鸟苷酸(GMP)。

⑶三磷酸嘌呤核苷的合成:

AMP/GMP被进一步磷酸化,最后生成ATP/GTP,作为合成RNA的原料。

ADP/GDP则可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催化下,脱氧生成dADP/dGDP,然后再磷酸化为dATP/dGTP,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2.补救合成途径:

又称再利用合成途径。

指利用分解代谢产生的自由嘌呤碱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这一途径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

其反应为:

PRPP 

AMP;

G/I 

GMP/IMP。

3.抗代谢药物对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抑制:

能够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一些抗代谢药物,通常是属于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的类似物,主要通过对代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来干扰或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因而具有抗肿瘤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嘌呤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是6-巯基嘌呤(6-MP)。

6-MP的化学结构与次黄嘌呤类似,因而可以抑制IMP转变为AMP或GMP,从而干扰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三、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首先是在核苷酸酶的催化下,脱去磷酸生成嘌呤核苷,然后再在核苷酶的催化下分解生成嘌呤碱,最后产生的I和X经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氧化生成终产物尿酸。

痛风症患者由于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异常,可致血中尿酸水平升高,以尿酸钠晶体沉积于软骨、关节、软组织及肾脏,临床上表现为皮下结节,关节疼痛等。

可用别嘌呤醇予以治疗。

四、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指利用一些简单的前体物逐步合成嘧啶核苷酸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在肝脏的胞液中进行。

嘧啶环中各原子分别来自下列前体物:

CO2→C2 

Gln→N3 

→C4 

、C6 

、N1 

嘧啶核苷酸的主要合成步骤为:

⑴尿苷酸的合成:

在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的催化下,以Gln,CO2,ATP等为原料合成氨基甲酰磷酸。

后者在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的催化下,转移一分子天冬氨酸,从而合成氨甲酰天冬氨酸,然后再经脱氢、脱羧、环化等反应,合成第一个嘧啶核苷酸,即UMP。

⑵胞苷酸的合成:

UMP经磷酸化后生成UTP,再在胞苷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由Gln提供氨基转变为CTP。

⑶脱氧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①CTP→CDP→dCDP→dCTP。

②dCDP→dCMP→dUMP→dTMP→dTDP→dTTP。

胸苷酸合成酶催化dUMP甲基化,甲基供体为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由分解代谢产生的嘧啶/嘧啶核苷转变为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以嘧啶核苷的补救合成途径较重要。

主要反应为:

UR/CR 

ATP 

UMP/CMP;

TdR 

dTMP。

3.抗代谢药物对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抑制:

能够抑制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药物也是一些嘧啶核苷酸的类似物,通过对酶的竞争性抑制而干扰或抑制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主要的抗代谢药物是5-氟尿嘧啶(5-FU)。

5-FU在体内可转变为F-dUMP,其结构与dUMP相似,可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胸苷酸的合成。

五、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嘧啶核苷酸可首先在核苷酸酶和核苷磷酸化酶的催化下,除去磷酸和核糖,产生的嘧啶碱可在体内进一步分解代谢。

不同的嘧啶碱其分解代谢的产物不同,其降解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

胞嘧啶和尿嘧啶降解的终产物为(β-丙氨酸 

NH3 

);

胸腺嘧啶降解的终产物为(β-氨基异丁酸 

)。

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 

一、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和反中心法则:

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通过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分子,从而决定生物的表现型。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构成了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但在少数RNA病毒中,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R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通过反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再由DNA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称为反中心法则。

二、DNA复制的特点:

1.半保留复制:

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

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

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复制子)。

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

3.需要引物(primer):

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

4.双向复制:

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

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

5.半不连续复制:

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因此两条亲代DNA链作为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

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聚合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这一条链被称为领头链(l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