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336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政治经济课堂笔记2Word下载.docx

李嘉图,最系统的阐述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简例

☐国家呢绒葡萄酒呢绒/葡萄酒

☐葡萄牙90801:

0.89

☐英格兰1001201:

1.2

在葡萄牙在两方面都有优势时,交易也可以进行。

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时更有比较优势,贸易仍可以进行。

专业化本身的价值体现在贸易之中。

国内层面理论范式:

比较政治经济学中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国内层面理论范式的主线(即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neoclassicalpoliticaleconomy):

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微观分析

(1)寻租理论(rent-seekingtheory):

租,垄断,与政商在个体层次上的互动

20世纪60年代创立,70年代出现寻租理论这个名词,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框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主体,后来Golden将官员作为另一影响经济发展的主体,假设官员是自利的。

在两个主体的假设下,生产者必须服从市场的调节,占有相应份额,但是加入自利官员后,生产者可以通过贿赂获得垄断资格,获得的额外利润称为租。

创租指官员主动找生产者卖出政策。

寻租理论的出现使得政府干预成为造成无谓损失的原因,在另一层面上反对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

(2)集体选择理论(collectivechoicetheory):

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的问题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集体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组织发展的思路。

假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呢,组织的成功与失败是怎样导致的?

自立的人在追求共同利益的组织中,希望付出少而获得多,更为极端的情况是不付出,享受共同利益,这一点被称为搭便车,所以一个组织如果想成功必须先解决搭便车的行为。

这一概念被进一步推广到国家层面上。

小组织、利益集中(大家相似利益)的情况比较有利于解决搭便车问题,特殊利益集团符合这种条件,将自己所有资源用于国家运作中去,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所以特殊利益集团存在时间长,容易使国家经济出现折扣,而通过各种方式打破这种利益集团的国家发展的比较快。

相关流派与概念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学里的延伸:

理性选择政治经济学(rationalchoicepoliticaleconomy)

完全在政治学的领域内用寻租理论、集体行动、经济学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

☐公共选择(PublicChoice)理论与宪政经济学(ConstitutionalEconomics):

规则下的选择、对规则的选择,与经济学分析工具在政治学里的运用

公共选择理论建立在寻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政策市场,探讨这一市场是否符合自由市场的条件,官员和生产者是其中的两大主体。

☐所谓“新政治经济学”(NewPoliticalEconomy)

小结

☐自由主义的分析基础

☐自由主义的两个基本理念

☐自由主义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理论发展

☐贡献一:

国家与社会的微观基础

国家是由自利官员和政治家构成的,其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也是自利的。

☐贡献二:

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问题一:

自由市场的可能性问题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寻租等理论的出现让人们怀疑自由市场的可能性,完全竞争无法存在。

这与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期望强调自由市场的初衷相背离。

☐问题二:

国家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到底在比较优势中国家间利益怎样分配,最有利于国家发展。

现实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关注相对收益的问题,假设所有国家都处在无序的环境中,国家之间互相防备,贸易利益究竟在怎样划分十分重要。

新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中,发达国家是相对获益方,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良好发展。

☐“新自由主义”的概念

既可以作为意识形态又可以作为学术流派存在,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新自由主义在理论界指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复合型依赖和制度性合作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后强调保护市场,政府不干预。

理论范式

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内层面)(国际层面)

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范式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

政策倾向国家不干预经济维护自由的国际市场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2010/03/31《政治经济导论》第五讲

韦伯观点简介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主义起源奠基。

☐经济学:

社会与宗教

将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不能独立存在,他最著名的论断是新教伦理和自由主义,经济伦理变化在先。

☐政治学:

支配与国家

一群人受另一群人支配的可能性在哪里,展示了三种类型的统治:

传统型;

个人魅力型;

法理型。

国家的概念

☐国家的概念:

一系列机构、全职行政官员、特定的地域、对暴力工具的垄断

☐国家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1)国际层面:

国家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个体

(2)国内层面:

国家与社会相对

国家作为国家组织出现,从国家主义出发思考问题

(3)个体层面:

国家作为政府统治集团

从个体层次出发思考,具体到政治家、参与者。

国内层面:

概述

☐早期政治学对国家的研究:

基于传统政治学理论和公共行政学的国家机构(stateapparatus)研究

政府应该怎么做,政府在怎么做

☐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国家研究的挑战:

走向国家机构的背后

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超越了对政府行为的描述,走到政府的背后,自由主义强调政府是一个平台,关键是哪个利益集团在这个平台上掌握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对国家的研究不断推进时,也将对国家的研究走的太远,国家本身变得不再重要,在这一点上来说,退步了。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崛起:

对国家的再思考

比较政治经济学将对国家的研究再带回以国家为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国家作为一个组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国家主义对国家的理解

☐两个要点:

(1)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可能性:

国际无序状态、国际竞争、国家的职能与意愿

国家可能作为独立行为者,而不是一定作为独立行为者。

国家作为一个组织成为独立行为者的论证:

首先是国际无序状态,国家必须肩负起保卫国家的任务,因为国际环境是无政府的、无序的、处处会受到威胁和侵略,国家安全的功能会培养出来一批人将国家安全当作最重要的东西,出现和阶级利益相矛盾、想分歧、不一样的地方——阶级追求经济利益,国家追求国家安全,安全的利益可能和经济利益相适应、也可能相矛盾,当矛盾出现时,国家可能会和阶级利益分道扬镳,保卫国家安全利益,国家机器的执行者、政治家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其职能的限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和安全利益一致的地方,只有在安全利益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其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其本身的利益集团出现不一样的地方。

久而久之,国家就可能变成一个独立的行为者,来追求自身安全,在不安全环境下较为容易变为独立行为者,而在安全环境下则不太容易成为独立行为者。

Ex:

20世纪50年代初韩国朴正熙的军事政变之后,将大资本家关进监狱,逼迫其作出选择,服从政府的管辖。

当国家自主时,比任何利益集团都要强大,掌握着军事资源。

(2)国家自主性(autonomy)与能力(capacity):

决策层面与执行层面

国家自主性指国家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而做决策的自由度,程度高低和自主性高低正相关;

国家能力指国家通过社会利益集团、阶级推行自己政策的能力。

☐三个启示:

(1)强国家与弱国家:

国家实力与自主性/能力的关系

Ex美国的国家实力强,但是对内而言的自主性弱,推行政策的国家能力强。

因而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的国家是不同的,强和弱不能一概而论。

日本战后在国内层面非常强,但是在国际层面弱。

强国家和弱国家的描述已经被很多学者放弃。

(2)国家的强制力(despoticpower)与建制力(infrastructuralpower):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的关系

自主性和国家能力也不一定一致,非但不一致甚至相反。

决策层面压制社会层面的意见,很有可能结果是不利于社会利益的,那么执行起来必定是困难的。

国家强制力是暴力机器的打击能力;

建制力是持续影响、协商、沟通的能力。

当国家强制力强的时候,一次性打击能力强,但缺少建制力持续的沟通效应,不能对社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强制力强不一定执行力强,但自主性强。

如果想让社会尊重国家的政策,必须在决策过程中让渡一部分权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心声。

Ex中国中央计划型经济的体系,一个大的机器内,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只要遵循规则,机器就可以正常运作,而最后却导致了失败,原因就在于计划型经济建立时不是征求社会意见的结果,在执行时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消极怠工。

大部分国家统治者都不愿意让渡权力,但是在战争中,如果不让渡权力则无法获得持续的资源。

(3)国家-社会的力量关系

当安全问题不严重时,国家社会关系倒向社会,社会影响力增强,国家为社会服务,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当安全问题严重时,则不然。

国家机器内的人员追求安全的目的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博弈中哪一方更为强烈,决定了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可能性和程度。

国家主义不仅把国家放在中心,而且不把国家和社会孤立开来,两者结合讨论其互动,强调国家-社会的力量关系,前提是国家拥有自主性。

☐国际无序状态(anarchy)、国家行为与国家安全(nationalsecurity)

逻辑推理:

国际的无序状态决定了国家行为,这种无序状态带来安全隐患,国家的行为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主。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现实主义

☐根本点:

政治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霸权稳定论(theoryofhegemonicstability)

(1)自由主义霸权与国际市场

在支持自由贸易的霸权的支持下,国际贸易的环境才能更稳定,少关税、多贸易。

当霸权衰落时,国际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不稳定,不自由。

国家间合作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这样的霸权

(2)霸权的动机:

两种视角

上面的理论主要由自由主义的理论家提出,认为美国应该负起全球资本市场的稳定负责,提供公共物品保持其运作。

现实主义者利用这个理论,但更改了他的动机,认为霸权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角度而采取维护市场的措施。

(3)霸权的衰落:

“搭便车”问题

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霸权支持国际经济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一定会付出基本货币、设施等,将自己和国际经济联系在一起,但是其他国家在享受市场时没有付出,同时霸主的付出逐渐增加,尤其是当其开始衰落时,霸主本身的衰落加剧,整个自由市场开始衰落,国家间经济合作瓦解。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关于美国衰落的争论

复合型相互依赖和霸权稳定论的核心争论创造了政治经济学。

总结

两类国家范式的不同点

(1)对国家的理解

国内层次上是国家机器;

国际层次上是主权国家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国内层次上的国家主义认为国家不一定能控制经济,取决于国家的自主性和能力;

国际层次上的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因素决定经济因素,主导国家发展

☐两类国家范式的相似点

(1)国家的重要性

(2)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源泉

源泉是国际无序状态

☐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国家主义的贡献与问题

(1)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贡献)

(2)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立(问题)

国家和社会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理论范式的比较

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范式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的理论范式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

政策倾向国家的经济干预对外经济战略

以社会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2010/04/07《政治经济导论》第六讲

☐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劳工、剩余价值与剥削

☐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作为工具的国家

阶级斗争是社会演进的微观层面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国家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世界传播,产生更广泛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所以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大联合更为可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这和古典的革命理论不同。

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1):

列宁主义(Leninism)的理论与实践

资本主义延续性:

向全球扩展的逻辑

列宁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国际层面的学者,帝国主义指当资本家生产过剩时,可以将产品运往世界的其他地方进行销售,从而获利,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

列宁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进行了国际化拓展,解决了理论和现实的冲突。

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把产品输出没有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根本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还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榨取,但是总有一天会出现全世界的饱和,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会走向消亡,这一理论和马克思一致。

列宁通过帝国主义理论展示了中心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关系,每个国家都需要到落后地区推销产品,从而解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消费市场的斗争。

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3):

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理论被列宁强烈反对,他主张演进式社会主义。

☐演进式社会主义:

从资本主义生产到分配的焦点转变

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但是在存在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分配的角度为工人争夺福利,从传统革命角度转向分配角度,开始强调民主。

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

希望通过民主办法为工人争的权利,采取议会斗争的道路。

议会斗争的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

福利国家

战后马克思主义分析在国内层面的新发展

☐在概念上的发展:

国家“相对自主性”(relativeautonomy)的提出—对国家的理解从工具性到结构性的发展

国家机器和统治阶级都是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但是有时统治阶级所强调的资本主义利益的短期利益,而资产阶级国家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长期利益,这是矛盾产生,国家可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长期利益,这解释了韩国朴正熙的军事政变和对资本家的强制。

通过相对自主性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开始讨论国家作为结构性的作用,国家不是服务于某个阶级而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利益。

但这一点没有办法被证伪。

战后马克思主义分析在国际层面的新发展

战后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发展体现在国际层面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讨论。

☐依附理论(DependencyTheory)

☐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Theory)

新马克思主义

(1):

依附理论60s

☐代表人物:

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

☐从资本主义生产到交换的焦点转变

古典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将新的生产方式带到落后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发展,但依附理论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扩展阻碍了落后国家的发展。

古典马克思主义焦点在生产上,而新马克思主义焦点在交换上。

☐中心与边缘:

国际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发展的障碍(不平等的交换)

中心国家总是需要边缘国家来支撑其初级产品并提供消费市场,这样的交换是不平等的,边缘国家的产品替代性很强,总是面临着被中心国家抛弃的危险,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

而中心国家的高附加值产品,替代性弱,边缘国家只能购买。

这样必然带来两种国家权力关系的不平等,中心国家希望边缘国家永远边缘化,从而阻碍了边缘国家的发展。

☐依附理论的发展:

依附性发展(dependentdevelopment)的概念

但是面对着有些边缘国家的发展,依附理论者提出了依附性发展的概念,边缘国家有发展的可能,但是这种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源于中心国家对某种产品的需要,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资本集团伸入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集团为其服务,从而获得发展。

这种发展没有自主性。

新马克思主义

(2):

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

依附理论是很多学者共同创造的,而世界体系理论是沃勒斯坦自己创造的。

☐从武装斗争到议会斗争

社会民主主义,焦点的转换

☐从国家作为阶级的工具到相对自主

战后马克思主义

☐从历史结构到个人理性

个体分析

一个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范式:

社会联盟理论

马克思主义可以解释宏大的变化,但是在微观层面上就缺乏讨论,因而出现社会联盟理论,所有政策都是所谓的社会联盟推动的。

社会联盟即是对国家与社会的分解,一部分国家和一部分社会在一起形成社会联盟,不同联盟之间以利益为中心进行博弈。

☐推动政策的“社会联盟”(socialcoalition)

☐对国家与社会的分解

☐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

☐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联盟

☐政经环境与利益的变化及联盟的重组

Ex19世纪末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如德国,农业集团卖出的产品不如美国,美国机械化大运作成本比德国的人工劳动成本低,德国的工业产品不如英国,这样德国的两大集团都希望自己受到国家的保护,但都不希望对方被保护,所以农业集团希望工业产品更自由,工业集团希望农业产品更廉价,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中,利益发生了转变。

英国的工业集团因为实力高,所以反对关税。

这样同样是工业集团,在不同国家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社会联盟理论对微观的政策有强大的解释力。

理论视角的比较

以个体为中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

的理论视角

以国家为中心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的理论视角

以社会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的战后新发展帝国主义理论

的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在发达国家的范围内,新自由主义强调比较优势,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力量,这两个理论对边缘国家的重视较弱,而新马克思主义将我们的视点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讨论中。

以制度为中心的视角

《政治经济导论》第七讲

以制度为中心的视角和其他视角可以融合,比较难以把握。

制度的概念

☐PeterHall:

那些使存在于政体和经济内个人间关系结构化的正式规则、规范程序和标准操作惯例

☐DouglassNorth:

使人与人重复互动结构化的规则、执行规则的特性和行为规范

人和人、组织和组织、机构和机构、国家和国家之间沟通的渠道,这些渠道相对来讲比较固定。

Ex日本在二战之后的60年代被称为经济奇迹,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政策,在商界范围内,以大的产业集团组成,日本政府和商业集团互相之间存在紧密合作关系,这一点来源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的政府扶植大的商业财团的制度。

制度强调结构化关系,不一定要有书面的协议,可能是大家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习惯。

和美国的政策相比,美国没有产业政策,受联邦政府的限制,不能介入太多产业政策,13州建立时分散联邦政府的权力,相对于通过政府来争取商业利益的集团来说也形成了分散化,不需要形成中心化商业组织。

这样,美国就无法实行像日本这样的产业政策。

两个不同的国家政策结果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国家政府和商业集团之间的关系,是否形成了持续互动的关系。

可见制度不一定是规范的、正式的规则,主要体现的是人和人、组织和组织、机构和机构之间是否有持续的沟通渠道。

到了诺斯的研究阶段,制度可以指文化价值,规范了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是最为隐形的制度,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有结构化的倾向。

很多显性制度是有了隐形制度的基础才得以成行。

Ex英国是没有成文宪法的,但是运行良好,即不成文的制度起了作用。

最重要的结构化的互动、习惯和传统。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

代表人物:

凡勃伦(ThorsteinVeblen)

在19世纪70年代现代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中分离出来,逐渐走向数学化、以理性为基础的分析范式时,制度经济学崛起,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范式的反动,强调以惯性为基础。

习惯决定人的行为,而不是理性来决定。

习惯(habit)决定人的行为

新制度主义

☐背景:

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的盛行

☐对利益和理性的再思考

社会学:

社会制度主义(sociologicalinstitutionalism)--文化、社会、组织认同对人喜好和行为的影响

制度可以影响人的喜好

经济学:

新组织经济学(neweconomicsoforganization)--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与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

研究经济学的学者提出,如果有市场就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为什么还要企业,企业有等级制度,显然人只在平行的市场上是不能完全达到目的的。

人是理性的,但是人不可能是完全信息,必然会产生交易成本的问题;

平行市场里面人和人的交换是完全自愿的,协商的结果,可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服从上级命令会降低交易成本,这样等级的企业是被需要的,因此需要有制度,结构化的关系存在和固定的沟通渠道会降低交流的成本。

新组织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都对理性提出了挑战,制度经济学基本上是站在理性的反面,强调习惯;

新组织经济学接受理性人假设,但是强调理性有限,受到缺少信息的影响,制度可以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补充人的理性。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一直存在,并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政治学:

历史制度主义(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

比较政治经济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1):

历史制度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