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丁香结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丁香结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丁香结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
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教师指导:
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
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
指打翻的黑墨水。
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
指跳动的水珠。
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
(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如何理解诗题?
(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
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
“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
(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1.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
(《清平乐·
村居》)能背出来吗?
(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光吧。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
(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它会说些什么呢?
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
用“/”标出停顿,用“·
”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
(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教学板书】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未遮山
雨中:
跳珠乱入船
雨后:
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夜行黄沙道中
景:
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
说丰年(喜悦)关心人民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
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
再对词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中描绘的景色,感悟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题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2、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纸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1、导入
播放《雨巷》朗诵录音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在这首诗里选择了丁香这个意象,用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忧虑和迷茫。
作家宗璞窗外的三颗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它诱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宗璞的《丁香结》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配乐朗读(师生范读),感知文意。
◆指名朗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意。
(各组的5号读,一人一段,不要掉字、添字或错字)
二、预习检测:
: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写出它美在何处。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
引用它有何作用?
4、“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了吗?
”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
问题1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主旨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美在何处?
以此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
原因有二: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3(自由回答,通过对古诗句的理解,体味文章就意境美。
)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花蕾丛生,喻人愁心不解,作者用自然界的植物用以喻指自己的愁思。
作用:
丁香就是惆怅的代表,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文章意境更加优美。
问题4启示: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因此,生命既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
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四、拓展提升
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5、课堂小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来,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就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这就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散文。
板
书
设
计
色彩
丁香结 姿态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香气
教
学
反
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丁香结人教部编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人教部编版)
2.丁香结
1.会写13个生字。
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
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单薄:
指身体瘦弱;
不强壮。
愁怨:
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从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那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全班交流。
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
(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气味。
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浓郁。
)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指名答)
(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视觉),紫色、白色;
(3)气味(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
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指名读第4~6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
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2)师:
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齐读,指名交流)
明确:
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是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
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
(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
“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名读、齐读,同桌讨论)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
(学生自由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需要幽雅甜香的丁香;
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赏花:
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
“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可爱芬芳的品格,这一层面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而对于“结,是解不完的;
”这一句话,学生却很难读懂。
因此,我从课后“阅读链接”着手,先让学生理解感悟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再通过默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与学生一起研读,从而明白了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这一深层次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