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8697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20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

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错,原文中的信息是“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说明是英和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的。

6.(20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成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 D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

7.(2010·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

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

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解析 C项“但被敌方间谍获知”错误,由原文“获贼间谍”可知是抓获了宋忠军方的间谍。

8.(200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 A项“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错;

B项“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错;

C项“李迪不畏众怒”错。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信息筛选题的命题特点有哪些?

答案 

(1)信息筛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信息。

(2)命题形式:

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

也可能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

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

高考在这一考试要求方面有哪些命题特点?

答案 ①命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多为“选非”型(即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②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和命题规律是什么?

答案 

(1)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2)近几年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

①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②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整合点拨

 无论是信息筛选还是分析概括内容,考查指向都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读懂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

为此,针对高考选文大都是以记人为主的散文的特点,整体阅读要梳理好以下内容:

(1)人物:

所写主要何人?

哪个朝代?

身份、籍贯等。

(2)官职:

所任何职?

朝中官还是地方官?

几度升黜?

(3)事件:

文中写了什么事?

写了几件事?

(4)品格:

所写之事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品质?

文中有无直接或间接交代人物个性的词语?

(5)还有哪些人物?

他们与主要人物有何关系?

另外,要特别注意“借题解文”,即要借助“分析、概括题”来理解全文。

因为“分析、概括题”是“选非”题,它有75%的内容、信息是正确的,即使在那个错误的选项中也不是全部内容都错,错的是很少的内容。

因此,借题解文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做文言阅读题可以先从该题做起(有人叫做“倒做法”)。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全文内容大意的梳理表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

“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

”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

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

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

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

“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

”帅遂已。

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

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

以母老,得知南康军。

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

“若赋诸军,军且怨;

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请付文思。

”改知明州。

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

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

良肱谓:

“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

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

”弗听。

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良肱言:

“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

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

”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

执政虽怒,竟不为屈。

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

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答案

传主基本情况

主要任职

任上所为

性格品质

余良肱,宋朝洪州分宁人,是一位执政为民、卓有政绩的官员。

在任京官和地方官期间,积极建言献策,体恤民情,做了不少改善民生的善事。

荆南司理参军

断清杀人、失窃疑案

擅长断案

湘阴知县

请求上级免除百姓欠款

体恤百姓、执政为民

杭州通判

修理大堤防江潮为害

谏言府帅不追究正直之属官

为人正直、坚持正义

虔州知州

救济保护士大夫的弱女寡妻

体恤弱小

三司使判官

反对征借百姓的钱、不接受锈蚀的货币

体恤百姓、行事严谨

提举汴河司

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不正确主张提出异议

敢于直言、坚持己见

参考译文

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犯,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检验尸体和(行凶的)刀刃,怀疑此人不是真正的凶手,说:

“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却不到一寸长的?

”向官府说明情况并请求让他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他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

百姓中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官府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天气炎热,拷打嚎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以听到;

有人靠近府吏的耳朵说了几句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就是盗贼,马上逮捕并审问他,搜获了全部赃物。

余良肱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

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皇帝减免了登记册上的这笔欠款。

他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了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堆积二十里的石堤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

当时王陶是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

“假使王陶因为得罪您而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能被您容纳。

”府帅于是不再追究。

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

后来余良肱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服丧的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

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他们,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们出嫁。

后来因为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一职。

服母丧,期满后,任三司使判官。

正值陕西一带打仗,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

内府拿出锈蚀的货币给三司,三司的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

“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会怨恨;

如果不发给军队,就要用它们来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就会因此困苦。

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

余良肱改任明州知州。

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余良肱任提举汴河司。

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变狭窄的意见。

余良肱认为:

“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

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

”执政大臣不听。

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以使河道变得狭而窄。

余良肱说:

“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地,从长江、淮河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荫来休息。

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它们不利于治水。

”余良肱多次反对却不获许可,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

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

余良肱改任太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

余良肱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分析概括题的命题陷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其君子相吊于家。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

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公始病,以书属辙曰:

“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

“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

“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

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

“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

“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

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

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

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

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

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

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

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

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

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现场答案 D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B__

矫正指导 原文是“不悛,当奏之”,说明“将此事上奏朝廷”是将要采取的措施,选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

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

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

第二年,乘船至淮、浙。

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

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

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

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

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

“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

”我拿着信哭着说:

“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

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

母亲高兴地说:

“我有个好儿子了!

”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

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

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

家兄派人对他们说:

“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会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

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

”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

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

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

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

家兄说:

“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

”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

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

“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

”卒长喊着说:

“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

”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

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

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

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

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

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

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

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

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

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

“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

”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

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

一、比对时间:

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这时,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时间词,并与原文比对,看看时间是否有误。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2010·

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第12题选项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申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

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

2.(2007·

江苏)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第10题选项A: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答案 时间错误。

高进之之父为救友妻杀人,亡命江湖是在高进之十三岁前。

二、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命题者“地点概括误”的陷阱。

1.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

三军咸惧。

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

“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

”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

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选项:

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

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答案 地点有误。

“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

2.(萧燧)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成串的钱)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吝惜授予官职),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萧燧出京管理严州。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

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答案 正确无误。

三、比对人物:

看看选项中有无张冠李戴的命题陷阱。

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指传主陶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第8题选项C: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答案 选项错误,张冠李戴,“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2.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

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

存(王存,传主)曰:

“此吾职也。

”入言之。

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

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答案 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而是“中人”(朝中之人),原文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

四、比对关键细节: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方式正成为命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新课标全国)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