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851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doc

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

为政以德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

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

“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

2.如何为政以德?

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

“其身正”章(13.6)——正己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

“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

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

“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

“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

“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

“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

“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

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

(13.6)

“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

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四、课后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

参考:

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14·5)

材料2: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

材料3:

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

‘吾生矣。

’其仆曰: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译文:

逄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羿。

孟子说:

“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

“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

“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

从前郑国派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

濯孺子说:

‘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

’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

‘追我的人是谁呀?

’驾车的人答道:

‘是庚公之斯。

’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

’给他驾车的人说:

‘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濯孺子说:

‘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

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

’庚公之斯追上来了,问:

‘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

’濯孺子说:

‘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庚公之斯说:

‘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

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

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

’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

参考: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

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

(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分)

参考:

季康子:

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

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或问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参考:

比喻。

(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1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怎样理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3分)

【答案】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的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君子仁德的感化力量。

(2).联系上述文字,说说政和德、刑和礼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4分)

【答案】政令与刑法是用刚性的条例规定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人们出于畏惧可能会遵从,但不会有羞耻心;而德政与礼治则是通过教育与感化的力量来引导规范百姓的行为,政府通过富民、教民、举贤等途径来让百姓知荣辱、辨是非,百姓自然心悦诚服。

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分)

【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3分)

【答案】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6.(2015·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一)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论语·颜渊》)

(二)

取之而燕民【注】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燕民:

燕国百姓

【译文】

孟子回答说:

“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

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

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

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

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

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1)找出第二个语段中的两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4分)

答:

①箪食壶浆: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

②水深火热: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2)结合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有何异同。

(6分)

答:

①相同: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战争必须以“仁义”或“民心”为前提。

不同:

孔子认为“足兵”不如“足食”与“民信”重要,所以三者中先舍“足兵”,由此可见他对战争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

孟子认为战争是为了伐无道,只要能够解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可以攻伐无道之国,就是仁义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