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840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霖铃赏析2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显示〕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

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

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

”所以柳永落地了。

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

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

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贴;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这是我们应当剔除的。

〔显示〕雨霖铃宋•柳永

下面要学习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

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

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并显示〕《雨霖铃》全文

从刚才的录音朗读中,不难发现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运用了“切”、“歇”、“噎”、“阔”、“别”、“月”、“设”、“说”等十个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来收句,如“绪”、“处”。

大家都能感觉到,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达悲切痛楚的情绪,加上又用了双声的齿音,如“凄切”,令人想像到那种抽泣哽咽之声。

由于充分发挥了词的音乐性能作用,作品形象的凄美和声音凄凉相统一,增强了艺术效果。

此外,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应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主持人领读。

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

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十分重要的。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

所以,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

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

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边读边背。

好,时间到。

让我们先从第一小组开始,前一位同学在背诵时发生“卡壳”或错背,就请坐下,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背。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用最少的同学解决《雨霖铃》的背诵。

(隐去投影幕上的全文显示,四个小组顺次背诵。

从刚才各小组的背诵情况来看,大家都用心去读了、背了这首词。

《雨霖铃》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课文的注解也比较详细,应该说大家在字面上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留给大家提问,不管是字面上的,还是诗作理解上的疑惑,都可以举手发问,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显示〕词作全文

生一:

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

《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当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中,是否有些矛盾呢?

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

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

第二,在介绍宋词时,我提到过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我再补充一下:

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

这些词人自己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被归作某一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

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生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句话什么意思?

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都门帐饮”意思是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无绪”指心情不好,“兰舟”就是木兰木造的船。

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诗人和他的爱人彼此的心里都不好受,就在两人依依不舍、相互留恋的时候,船夫却不停催促诗人赶快出发。

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

好友在机场送你,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出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

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

生三:

这首词的开头有“对长亭晚”一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晚间乘船离开京城的。

但据我所知,限于古代航行技术的落后,晚上一般不会开船。

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故意说成“晚”呢?

在古代晚间不能开船吗?

这我没有听说过。

你认为这里作者有意把离别的时间定在晚上,这倒不见得。

就我看来,两人相对而坐,畅饮饯行,一直到日落西山,只好在夜间出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嘛。

生四:

我记得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可见在晚上开船并不足为奇。

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这很好。

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

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生五:

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

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

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

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生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

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

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

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七:

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

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

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

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

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我都颇有同感。

我个人以为,“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

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

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

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

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

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

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

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

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

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

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

下面让我们再将《雨霖铃》齐读一遍,注意要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家再次朗读课文。

通过刚才的再次朗读,相信大家对《雨霖铃》这首词更多了一份体会。

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

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

这首《雨霖铃》乃是写景、抒情与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

词人于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进行写景、抒情,笔下自是由眼中景包罗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

作者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

正如清代词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说:

“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全词语言清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歌唱。

(下课的铃声响了。

感谢李佳梁同学的主持,他为我们还准备了许多精彩的东西,我们明天继续享受。

另外请大家课外完成《雨霖铃》的背诵。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公开课到此结束。

第二天的课上李佳梁同学请一位很善于朗读的同学很有感情地诵读《雨霖铃》,体味词作的意境。

请同学们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种词风格的不同。

还安排了两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词作的理解,分别画出两首词的意境图,让大家进一步体会词意、词风。

教师后记

也许老师们看了这篇教学实录,会产生疑问,整堂课都是学生为主,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应该说,一堂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横截面,但即使是一个横截面,老师的作用也依然体现在三个环节:

课前:

学生主持人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和老师共同探讨许多问题,有关课文内容的,有关课文教法的,老师给予细心的指点。

课中:

学生主持人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请教老师,老师觉得重要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启发点拨学生。

课后:

老师对学生主持人工作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学会主持集体学习。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大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减少了,顺应了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的变化,初步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学通讯》)

美 

女 

看 

了 

就 

想 

要 

( 

图 

) 

绝 

对 

另 

类 

!

和 

老 

婆 

长 

假 

期 

间 

的 

败 

家 

记 

录 

组 

【篇二】雨霖铃赏析200字

高中诗歌鉴赏题相关材料汇总2高考语文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技巧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

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

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

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柳宗元的"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如苏轼看"

大江东去"

而叹"

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

如白居易《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

由于"

莲"

与"

伶"

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

即"

伶子"

,"

青"

清"

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

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

杜宇魂化杜鹃"

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

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

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注意诗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 

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

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 

一)》: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这是皮日休《馆 

娃宫怀古五绝》 

的第一首。

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 

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 

不能自拔。

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

前二句揭示 

了吴越的不同表现:

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

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 

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

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

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

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

显然不是。

但写诗忌直贵曲。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 

曲笔。

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

但仔细玩味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

抒情最重要,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

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

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衬托 

(这种手法最重要,特别是它的多种具体情况。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李白《巴陵赠贾舍人》: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

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

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

实际上,巴陵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