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8088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局。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三国时期,魏国吏部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官员——中正,负责发现和推选人才,将人才分为九等,但此制度仍对中正官过分依赖,一种制度如果过分依赖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主观性,势必难以长久良性运行,后来,此制度反而十分腐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便是其真实的写照。

就在这种极度无奈和矛盾中,隋朝统一,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于是在隋大业三年用分科取士的办法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诞生。

科举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其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国家政权机构尽可能大地向社会各阶层开放。

科举制度使得神州大地表现出这样的一种热忱:

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哪怕你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都有机会。

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贫寒之士占了很大数量。

正如白居易所阐述的那样:

“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

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

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

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一位姓毕的盐商之子参加科举考试,请人为他改一个吉利的名字。

那人不无嘲谑地把咸味化进了他的名字,为他取名毕诚,他也并不恼怒,快乐接受。

后来,他不仅考上了,还逐级升官一直做到宰相,这说明科举制度确实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不在乎原先家族地位的贵贱。

同时,科举考试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做选拔官员的首要条件,这相对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标准要先进、客观、科学许多。

正因如此,科举制度一出现,就使神州大地上蔓延着极度热忱之火,使许多真正的、自认的人才瞬间兴奋,哪怕是皓首穷经,也勇敢地投入到这股洪流中来。

(二)兴衰轨迹

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

尽管隋朝是短命王朝,但隋文帝所创设的用分科举人的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即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革。

公元598年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

隋大业三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以朝廷开试科目、士人自由报考、成绩决定取舍为主要内涵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分水岭。

正如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备

伟大的唐朝推翻了隋朝统治,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朝的科举设科繁多,“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此岁举之常选也。

常科科目有50多种,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许多科目不受人重视,不经常举行,后来渐废,以明经、进士两科为最主要科目。

常科的考生有两大来源:

生徒与乡贡。

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并送往尚书省受试者:

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为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为解试,尚书省考试为省试或礼部试,因礼部试皆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

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进士科,进士科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与生活积淀,要写诗词歌赋,而明经只需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即可中试,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其意思是说三十岁精通明经的人已经算得上是老手了,而五十岁中进士还算是年轻的,可见进士科难度有多大!

常科考试及第后称“登龙门”,同榜者应出钱进行庆贺,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中探摘名花,称探花,随后到杏园参加宴会,为探花宴。

后至慈恩寺雁塔题名以彰荣光,故“雁塔题名”又是进士及第之代名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即是这种盛况的最好表达。

常科及第后仍须吏部测试,通过者,方可授官职;

如落选,只能去节度使处充任幕僚,以图再次获取国家授予官职的机会。

如韩愈三次选试都未能通过,不得不去担当幕僚。

唐朝还出现了殿试,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殿试的开始。

但是在唐代还没有形成制度。

武则天执政时还出现了武举,由兵部主考。

心态开放、胸襟广博的唐朝在取士时也非常看重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推荐。

如王维得到歧王与公主的推荐,白居易给顾况的投诗《赋得原上草》等。

其中白居易在公元800年向当时给事中陈京的一封自荐信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白居易在信中向陈京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心迹,委婉地表达了希望陈京能力荐自己,至于陈京十分为白居易力荐了,我们无法知道,但白居易于当年果真进士及第。

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整体上,宋代与唐代的科举一样,有常科、制科、武举等,但常科科目比唐朝少了许多,进士科仍最受重视。

宋吕祖谦说: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宋代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改革。

(1)建立了更严密的考试制度。

唐及宋初,仅有各州举行的解试及礼部进行的省试。

宋太祖为了选拔忠实于朝廷又有能力的人才,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合格者,无须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同时,还令及第者不许称己为某某门生,称考官为师门,以免形成派系,成为政治毒瘤。

宋英宗治平三年,规定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测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南宋以后,进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词的典礼,并赐宴琼苑,故称琼林宴,遂成定制,后代皆仿。

(2)录取名额增多。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宋代进士分三等:

一等为进士及第,二等为进士出身,三等为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成倍增加,每次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如公元977年,太宗第一次省试人数5300人,取进士190人,诸科270人,十五举以上(即恩科)184人,可谓规模空前,正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3)建立糊名誊录制度,以防徇私舞弊。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糊名,就是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

后至仁宗时,省试、州试皆实行此制度,但糊名之后,还能依照字迹辨别试卷作者,所以后来又将考生的答卷另外誊录一份,这样,在评判试卷时,不仅不能知道考生姓名,连字迹也无从辨别,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权贵子弟的限制,杜绝了考官与其亲人、学生、外界共同作弊的可能,同时,阅卷者都是临时委派且多人同阅,这些对真正选拔人才,公平竞争来说,无疑是彪炳史册的英明之举。

(4)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但此项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不断变化,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两者兼顾。

北、南宋三百二十年,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

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元朝:

中国科举制度的萧条期

元朝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元朝统治是黑暗的,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在科举上亦然。

如汉人比蒙古人、色目人要多考一场,中举做官者也没蒙古人、色目人优越。

自仁宗到顺帝,科举时办时废,共举办16次,所选之人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但以四书取士,却是元代所立的先例。

明朝:

中国科举制度的最高峰

明代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及科举形式之严密大大超过历代。

明代科举可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因在秋季八月开考,又称秋闱。

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参加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礼部主持、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参试者为举人,在二月于京师进行考试,又称春闱,由于级别较高,同考官人数比乡试多一倍,都由较高官级官员担任,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在会试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在殿试中其均不会落榜,有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叫黄甲,也叫金榜,故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其优劣直接决定了能否考中,所以,读书人往往穷毕生之力苦做八股。

八股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按照题义阐述其中道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呆板,内容空洞。

其危害之大,令人发指。

它也是直接把科举拖向绝境的重要元素。

正如顾炎武所说: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史废”

又说: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朝:

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朝科举制度分两大阶段:

一是初步考试,有三种情况,一是童试,二是岁试,三是科试。

童试,又叫“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童生“,其经过一定考试选拔,后至督学进行测试合格者即为秀才,秀才一年考一次,这叫”岁试“,每三次举行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主要是为了推荐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提名,就可以参加举人考试。

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同时还设武科、恩科。

考试内容重八股,采用四书、五经命题,空疏而无用,但其在当时十分重要,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当今天子中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即是明证。

1901年至1905年,废八股、改策论、废武举的呼声迭起,光绪二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宣告成为历史,因为中国封建统治大厦已危如累卵,旧的制度定会被新的制度所代替。

隋朝虽然只是科举制度的滥觞,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却揭开了中国科举史上的新的一页。

唐朝相对于隋朝来说自然是巨大的进步,其制度趋于完备,心态趋于开放广博,尤其是全国投入了空前的热情,使得神州大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读书浓酽之氛围。

宋朝比唐朝的科举更严密、科学,读书人获得认可、平步青云的机会以及受到的待遇远比前朝大得多。

尤其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更使得科举显得公正、公平、客观。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在考试形式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明朝科举之严密、繁琐超过历朝。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但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可以说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自掘坟墓的王朝,是鼎盛和危机并存的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分水岭的王朝。

八股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内容上。

这是一种全无激情、不负责任的、不知道究竟选拔什么样人才的考试方式,结果造成大量废物。

清朝在科举制度上不仅没有能改变明朝的渐已扩散的“癌细胞”,反而因为社会的腐败黑暗在科举之路上愈滑愈远而最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科举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而就一般的人才选拔而言,考试内容显得十分重要,一定的内容试题反映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读书人、社会风气都起到引导作用。

但是从宋代到明清,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模糊,只能依靠科举惯性维持着,虽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想改革,但堵不胜堵的漏洞只能让形式越来越严密、规则越来越严格,最终导致了内容越来越僵硬。

其灭亡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纵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轨迹,可以看出唐宋为良性阶段,明清为恶性阶段,但无论如何,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

自从科举制度得以确立,就成为有效地笼络人才的制度,参与政权的人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政治基础广泛而坚实;

科举制度使得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即皇帝带领科举突围者统治科举失败者及广大民众;

虽然科举之路如独木桥,但读书人仍将其视为一场关乎自己命运、全家乃至全族前途的巨大的政治博弈,总希望自己能成为科举成功者,再加上科举不限年龄,使得无数如范进之流者皓首穷经也不坠中举之志!

即便屡试不中,也将其归之于“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通过科举选拔了一些较有才华的文臣武将,这对改革当代的吏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郭子仪就由武举而至将相的;

选官的权力有国家把握,防止各级政府及官员犯上作乱,巩固了封建统治;

在选拔官员时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在客观上加强了封建政治思想的统一。

(二)间接地影响了古代的经济

科举制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北宋为例,刚建立时,由于战乱,经济凋敝,尤其仁宗时,朝廷召集了许多灿若星辰的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沈括等,他们纷纷向朝廷进献安邦定国、促进经济发展的美言芹意,而他们恰恰是从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的。

(三)影响了古代的教育文化

(1)由于科举考试在内容上仍以儒学为正统文化,这就使得尚儒的观念更根深蒂固。

儒家至圣孔子成为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儒家经典成了统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这使得国人思想学说统一,几千年来从未出现异端邪说,即使有,也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当时人们只在意信奉能让自己升官发、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学说。

(2)由于科举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寒门庶族均可参试,这就吸纳了大批人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学习中来,使得文学、史学、经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如唐以诗赋取士即带来诗歌高峰的出现。

从整体上促进了汉文化的普及及发展。

再如,唐代单中进士者就有6700多,进士录取比例约百分之一,据此推算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应在67万人以上,可见科举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3)由于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较为单一,再加上民众的高涨的热情,使得教育内容的统一和学校的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科举使得全民向学,唐代,科举得中成为人人羡慕的荣耀的事情。

“四方观听,希其风采,不浃洵而周闻天下”。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4)由于科举科目较多,使得礼学、算学、武学等支流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5)由于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功效神奇,使得西方及诸邻因艳羡而至观光学习并效仿,使中外文化得以交流融合。

(四)影响了古代国民的精神世界

传统儒学十分重视礼仪,而科举又恰恰重视这些,经过一代一代的陶冶感染,使得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形成崇尚礼仪的良好风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表明读书人在古代社会中有可能瞬间成为特权阶层,致使古代国人对读书人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中举后谄媚之徒如云,落第时唾弃者似风。

唐宋时,由布衣而卿相是通过读书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以报效朝廷就有了制度保证。

王安石云“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

其本人即科举得意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是科举顺遂者以主人翁态度报效国家的真实写照。

(五)影响了宗族、婚姻观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古代中举者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的形象评价。

中举者表面乃是一个人的成功,实则乃全家一代、几代甚至全族几代的良苦经营。

“是父祖的节衣缩食,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茹苦含辛。

”科举带来的荣耀不仅是一个人的,更是全族的荣光,若为官后不能照顾到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利益是违背伦理的。

唐代新科进士有宴游曲江之俗,不仅民众观看,也是公卿门第择婿的佳机。

王安石诗云: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金明池上路,就是新科进士赴琼林宴的必经之路,公卿有女待嫁者天未亮即在路上等待。

夫贵妻荣,为妻者皆盼夫中举而荣归。

唐代杜羔屡试落第,其妻以诗寄志: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杜羔无颜回乡,留守京城打拼,终于得中,其妻却提醒他对婚姻要坚如磐石。

试想像杜羔这样得中的人毕竟是少数,其中许多人都不能金榜题名,硬是死守长安,不考个名堂绝不回家,这中间所造成的无数家庭的悲剧,可想而知。

据《唐摭言》记载,有一个叫公乘亿的人一直滞留在京,参加了一次次的考试,离开家乡十几年了也没能回家。

有一次他在京城里生了一场大病,家乡人传言他已经病死了,他的妻子跋山涉水来奔丧,正好与他相遇,他看见一个苍老枯槁的妇人有点面熟,而那妇人也正在看他,但是彼此都不敢相认,只能托路人想问,果是夫妻,抱头痛哭。

这对夫妻毕竟团圆了,而又有多少家庭、夫妻在无奈的等待中支离破碎、红颜渐老!

<

玉泉子》中记载,一位级别很高的地方官设春社盛宴,恭邀一位将军携家人参加。

将军的家属人数不少,还带了一位已经出嫁的女儿,这女儿嫁给一个叫赵琮的读书人,其多年未中,穷困潦倒,将军的女儿抬不起来头,将军全家也觉得没脸见人,今天既然来了,便在她的坐处前挂一块帷帐以遮羞,宴会正进行时,突然一匹快马驰来,报告赵琮,得中科举的消息,于是将军起坐高喊:

“赵郎及第矣!

”家人闻之,立即将赵琮妻子的帷帐撤去,把她搀出来与大家同席而坐,此时她容光焕发。

可见科举力量的神奇!

科举促成了婚姻也毁灭了婚姻,它严重损害和扭曲了夫妻之情。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的影响,本质上是悲剧。

因为一种制度,倘若势必要以损害多方面的正常人情为代价,那么它就不会长久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存在。

尽管科举制度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毕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它在13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在表面上看来是公平的,还有所谓“特科”“恩科”,这些政策吸引着无数知识分子一年又一年埋头苦干,甚至终其一生也无缘金榜题名,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思想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即是典型。

科举发展到后来,已在世上形成了对读书求学的一种畸形的热爱。

清朝末年在中国传教数十年的美国人史密斯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说,1889年春天,在福州的考场上有几位考生超过80岁,两位超过90岁,有的人中秀才已经60年了!

(二)考试内容的呆板化和形式的程式化充满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尤其是八股文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思想和创造力,埋没摧残了大量人才,还引导着知识分子向酸腐愚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百无一用是书生。

(三)科举导致贪贿舞弊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科举公正性,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些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中国第一巨贪”和珅就是一个好例子。

他借着皇帝对他的宠信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

这自然造成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和科举制度的扭曲性。

科举考试决定着一个人的全部升沉荣辱,总会引得许多人良苦钻营,而政府发现后立刻采取相应的对策,但这一切又很快激发了更高明的作弊手段,所以说作弊是杜绝不了的。

现代高考中屡见不鲜的高科技作弊不是很好的例证么?

作弊在唐代也就很多了,诗人温庭筠就是作弊高手,总是在考试中替别人当“枪手”。

公元858年会试,考官们为了防止他们再一次作弊,故意把他的座位另行安排,直瞪瞪地注视者他,看到他写完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交卷了,也松了一口气,但怎么也想不到,就在这一次,他竟然在众目睽睽下,为八位考生完成了试卷。

士子作弊的最常用的方式是挟带,把必然考到的内容、经典文章缩小后抄到鞋底、腰带、裤子、帽子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塞得满满的,甚至密密麻麻地写在衬衣里。

据说朱元璋知道士兵们对士子浑身上下细细摸查的做法也不以为然,对大臣们说,这些都是读过圣人诗文的人,怎么能像对付贼寇样的对待他们呢?

但即使是朱元璋也无法阻止搜查,明代的搜查更严格,考场门口经常出现的情景是“上久冰冻,解衣露立,搜检军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裸腹赤趾,防怀挟带也。

”到了清代,连考生头上的辫子都要解开来盘查,甚至要查看肛门,实在尴尬。

科举由开始的健康与大方变成警觉和琐碎,竟然发展到如此境地,想不毁灭,怎么可能?

(四)单一的内容影响了经济、科技与思想的发展。

多数考试内容局限于经义,唐宋时虽有多科,但不属于常科,特别是缺少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等方面的内容,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条路上,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那时中国最多的是文学和政治人才,而少有经济、科技人才和思想家。

科举阻碍科技发展的另以原因是社会上缺少有闲阶级。

有闲阶级是指那些不为生活而烦忧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爱好的一群人。

而在科举社会中,人们拼命地钻营于荣华富贵,哪有心思去发展自己的爱好?

(五)影响了教育文化。

科举考试单一的内容引导读书人死啃经书,不闻窗外事,不学生产技术,甚至鄙薄农民、农业,中举后的巨大诱惑漩涡使得学校教育以中举为目的,使得学校可有可无,限制了学校发展,由于女性地位低下,“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作祟,更限制了全民教育的可能,整个科举都以儒学为正统文化,也限制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终于因不合时宜而销声匿迹。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探讨科举,不是翻陈年旧账,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对科举加以修改,从中汲取营养,指导今天的工作。

当今教育的指挥棒高、中考制度已经日趋陷入科举的覆辙,如果再不进行改革,结果如何,毋庸讳言,如果这些制度消亡了,取代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制度呢?

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也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转引XX网站《为科举制度平反》。

(2)《抱扑子外篇卷二市举第十五》

(3)《晋书刘毅传》

(4)左思《咏史诗八首》

(5)《白居易集》转引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6)《隋书高祖纪下》

(7)《唐会要制科举》

(8)《新唐书选举志》

(9)唐孟郊《登科后》

(10)余秋雨《十万进士》

(11)《唐摭言》

(12)(13)转引自XX丐吧《宋代科举以及军队软弱无力的根本原因》

(14)《儒林外史》

(15)高明《琵琶记》

(16)王安石《李璋下第》

(17)范仲淹《岳阳楼记》

(18)王安石《归叟诗话》

(19)转引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