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7567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

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1.适应证:

适用于高位脓肿。

2.操作方法:

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

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

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

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终。

可选择: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

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

3.术后处理: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智能肛周熏洗仪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

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清热败毒透脓

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养阴清热解毒

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三)针刺疗法、理疗

(1)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四)中药熏洗疗法:

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五)基础治疗:

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可选用抗生素。

(六)护理:

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1、辨证护理:

肛痈病人的体质多属阴虚、偏热,在整体护理中,应首先考虑这个因素。

安排病床时应注意病房的朝向,衣被适当减少。

要注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为主的护理措施,要以患者疾病本身变化,情绪不调,饮食不节,调护不当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综合考虑。

2、情志护理:

由于肛痈患者大多数是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入院,同时又伴有发热等症状,所以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

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做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工作,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组织结构、家庭内部情况及其患者本人的性格等加以了解,开展全方位的护理。

3、饮食护理:

饮食对肛痈的治疗、康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嘱病人忌烟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进营养丰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饮食。

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不能过度劳累,配合服用润肠通便中药,使之尽早康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

好转:

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

未愈:

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指标:

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出血

0级:

正常0分

1级:

轻度2分带血

2级:

中度4分滴血

3级:

重度6分射血

疼痛

正常0分

轻度2分轻度疼痛,可以忍受

中度4分明显疼痛,用药缓解

重度6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分泌物

无0分

有1分

2.证候评价指标:

舌红,苔黄

脉数或滑数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主要症状:

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

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

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

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

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

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

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占质紫暗,脉弦或涩。

(一)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

1.适应症:

慢性期肛裂

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在距肛门后位距肛缘约1.5cm的5点或7点处做一梭型切口,食指伸入肛内触到括约肌间沟部位,持弯钳自切口进入,沿皮下进到括约肌间沟部肛管皮下,在食指引导下,挑起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指诊肛门松弛,括约肌间沟上方可及明显裂隙即可;

肛裂部分行病灶切除暴露新鲜创面;

加压包扎。

术毕。

(1)血热肠燥证

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生大黄(后下)。

(2)阴虚津亏证

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

(3)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

2.中成药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肛泰软膏、龙珠软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三)中药熏洗

可选用金玄洗剂等熏洗。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1.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2.尿潴留:

3.粪嵌塞:

(五)基础治疗

感染、发热、疼痛、便秘等合并症的治疗。

辨证施护。

1.术后护理

指导患者便后中药熏洗、坐浴、患处涂药、理疗等,以促进创面愈合。

2.饮食护理

(1)血热肠燥证多吃蔬菜、水果

(2)阴虚津亏证宜多进食滋阴增液之品

(3)气滞血瘀证给与理气活血之品

(一)评价标准

参考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痊愈:

症状消失,体征消失。

显效:

症状明显改善,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

有效:

症状好转,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

无效:

症状无改善,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症状评价指标:

便血

大便干燥或秘结

②证候评价指标:

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脱肛病诊断标准,即二型三度分类法。

一型:

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粘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粘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呈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粘膜沟。

二型: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粘膜环形沟。

二型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

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迭,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Ⅲ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

便后肛门有物脱出,直肠脱垂呈半球形成或圆锥形,甚则咳嗽,行走,排尿时脱出,劳累后加重;

伴有脘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弱。

2.肾气不固证:

直肠滑脱不收;

伴有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

舌淡苔白,脉细弱。

3.气血两虚证:

直肠脱出;

伴有面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

舌质淡白,脉细弱。

4.湿热下注证:

直肠脱出,嵌顿不能还纳,脱垂的直肠粘膜有糜烂、溃疡;

伴有肛门肿痛,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下陷证

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生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等。

2.肾气不固证

健脾益气,补肾固脱

金匮肾气汤加减,熟附子、肉桂、淮山药、茯苓、山茱萸、泽泻、炙黄芪、升麻。

金匮肾气丸等。

3.气血两虚证

益气养血。

八珍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生白术、茯苓、当归身、熟地黄、白芍、升麻、生甘草。

八珍颗粒等。

4.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炒黄芩、黄连、香附、川穹、白芷、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生甘草。

二妙丸、四妙丸等。

(二)手术治疗

1、一型直肠脱垂治疗

可以选择“中药消痔灵注射固脱法”:

将中药消痔灵注射液注入直肠粘膜下层,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此法分为粘膜下层点状注射法和柱状注射法两种。

适应证:

一型直肠脱垂

禁忌证:

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

操作要点:

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铺无菌巾,局麻或骶麻后,将直肠粘膜暴露肛外,或在肛门镜下,齿线上1cm,环形选择2~3个平面,或纵行选择4~6行。

每个平面或每行选择4~6点,各点距离相互交错,选用药物消痔灵,注射时取一份消痔灵加一份生理盐水或0.5%利多卡因。

每点注稀释的消痔灵液1~2ml,不要过深刺入肌层,或过浅注入粘膜内,以免无效或坏死。

总量一般为20~40ml。

柱状注射,在暴露直肠粘膜3、6、9、12点于齿线上1cm,粘膜下层作柱状注射。

长短视脱出长度而定,每柱注射药量4~6ml,注射完毕,食指进入肛内进行反复按摩,使药液均匀散开,注射局部不要产生硬结。

肛内置凡士林纱条、小排气管,肛外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

术后处置:

注射当天适当休息,不宜剧烈活动。

流质饮食,控制大便1~3天。

术后给服抗生素药或静脉滴注3天以预防感染。

一般1次注射后可收到满意效果,若疗效不佳,7~10天后重复注射1次。

2.二型直肠脱垂治疗

对二型直肠脱垂的治疗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脱垂的直肠粘膜及直肠与周围组织的固定;

二是直肠及肛管的紧缩;

三是盆底组织的修复与固定。

现根据分度程度分述如下。

(1)Ⅰ、Ⅱ度直肠脱垂治疗

Ⅰ、Ⅱ度直肠脱垂的治疗基本相同,都要进行直肠内粘膜下层注射和直肠周围注射疗法:

将中药消痔灵注射液加等量生理盐水或0.5%利多卡因稀释后注射到直肠粘膜下层和直肠周围,局部产生纤维化,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直肠外壁与周围组织产生纤维化,起到粘连固定作用,达至直肠脱垂治愈目的。

麻醉选择:

局麻,骶管麻醉,腰麻均可以。

脱垂伴有滑动疝、子宫脱垂、膀胱膨出,脱出长度超过12cm等,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

注射用药物:

消痔灵注射液。

特殊手术器械:

8cm、14cm长喇叭状肛门镜各一套,5号齿科针头、腰穿针头各1个,10ml注射器等。

注射方法:

①直肠粘膜下注射

适应、禁忌证、操作要点同一型直肠粘膜下注射。

②直肠周围注射

Ⅰ、Ⅱ、Ⅲ度直肠脱垂,在直肠内粘膜注射后同时进行直肠外周围注射,如果伴有直肠粘膜过度松弛或肛门功能不全,要同时进行粘膜紧缩术和肛门括约肌紧缩术。

同前。

在腰俞麻醉或局麻后,用细长腰穿针和10ml注射器,抽入消痔灵原液10ml。

先行肛门直肠左右(坐骨直肠窝)注射,在距离肛缘1.5cm,3、9点位进针,刺入皮肤、皮下,进入坐骨直肠窝,大约进入4~8cm,进入骨盆直肠间隙。

此时,另用食指伸入直肠内,仔细触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为了保证针尖不刺入直肠壁内,以针尖在直肠壁外可以自由滑动为准,然后缓慢边退针边推药,注入药物6~8ml,使药液呈扇形均匀散开。

用同法注射对侧,两侧共注射药量10~20ml。

肛门直肠后壁(直肠后间隙)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入4~8cm,到达直肠后间隙,此时,食指伸入直肠内,仔细触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cm,为了保证针尖不刺入直肠壁内,以针尖在直肠壁外可以自由滑动为准,注药5~10ml。

直肠前壁注射,要根据脱垂程度而定,一般中年妇女,脱垂多伴有阴道后壁膨出,此时一定进行直肠前壁注射,进针点,从会阴部(直肠阴道)间进针,刺入4~8cm,另一食指进入阴道,触摸针尖在直肠阴道之间,可缓慢边退针边推药,注药量4~8ml。

直肠外注射消痔灵原液总量20~40ml。

注射后肛内上祛腐生肌纱条、小排气管,肛外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

术后常规给预防性抗菌术口服药或静脉点滴三天。

(2)Ⅲ度直肠脱垂

Ⅲ度直肠脱垂治疗比较复杂,首先要进行:

①直肠内粘膜下注射(见前),②直肠外周注射(见前),还要进行③直肠粘膜结扎术;

和④肛门紧缩术。

③直肠粘膜结扎术:

本法只能作为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辅助治疗。

可在消痔灵注射完成后进行直肠粘膜结扎术。

脱垂时间长,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或伴有混合痔,注射后可见粘膜堆积明显的直肠脱垂患者。

在直肠3、7、11点位,用组织钳提起松弛粘膜,在基地部夹上大弯血管钳,在钳子底下用7号丝线或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结扎。

结扎后用手指扩肛,直肠必须顺利通过两横指,可以避免术后发生排便困难。

结扎点位多少根据粘膜松弛情况定,一般一次结扎不超过三处,过多容易引起直肠狭窄,出现排便困难。

术后处理:

适当运用抗生素,少渣饮食,每日换药。

④肛门紧缩术

适用于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或无肛门括约功能直肠脱垂患者,可在直肠内外注射或直肠粘膜紧缩后,直接进行肛门紧缩术。

肠炎、腹泻、肛门周围急性炎症,以及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

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反复消毒会阴部皮肤及肛管,在肛门后正中耻线处向外做菱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不切断括约肌,用组织钳提起耻线上方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在组织钳下方用大弯血管钳夹住,此时注意保持肛门口顺利通过2指(大约3公分),再用可吸收线贯穿缝合结扎。

耻线外伤口暴露的括约肌用可吸收线进行括约肌重叠式u字缝合,一般缝合3~4针,最后用丝线缝合皮肤切口。

如果在后部紧缩后,感到肛门紧缩不理想,还可以同时在肛门前方以同样方法进行前位肛门紧缩术。

静脉点滴抗生素预防感染,少渣饮食控制大便3天,每日伤口和换药一次。

(三)术后复发治疗

术后个别患者出现效果不满意,脱出虽有明显好转,但仍属于未治愈复发病例。

治疗:

根据分型仍然可以进行第二次直肠内外注射固脱治疗,一般三个月后治疗最佳,但注意第一次已经注射过产生纤维化的地方,第二次进针推药都比较困难,此时不宜强行进针推药。

第二次注射应该注射到第一次没有注射过的地方,此时进针推药应该与第一次的感觉相同。

注药量肯定比第一次少。

如果经过第二次治疗效果仍然不好,建议不要进行第三次注射治疗。

最好选择开腹悬吊固定手术治疗。

(四)直肠脱垂急症的处理

直肠脱出因不能及时复位而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绞窄,形成直肠脱垂急症。

可用纱条包裹手指,脱出物表面涂以四黄膏等润滑剂,压迫脱出物顶端,持续用力使脱出物复位,必要时可在局麻下操作。

复位后以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固定。

口服或静注抗生素以防感染,并予熏洗或外敷治疗。

熏洗法:

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常用苦参汤加明矾、五倍子、石榴皮煎水熏洗,每天2次。

外敷法:

以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五)护理调摄

1.术前一日肛门口周围15~20cm进行备皮,备皮后嘱病人用温皂水清洗备皮区域。

2.术前晚与术晨各用温皂水1000ml灌肠一次。

术晨测T、P。

3.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3天,并控制大便72小时。

术后可选用智能肛周熏洗仪。

4.如术后肛门部胀痛或坠胀,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治疗。

5.术后2~3天有时有低热,如不超过38℃,局部无感染者为吸收热,可不予特殊处理。

6.嘱病人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术后24小时内可进半流食或少渣饮食。

7.第一次排大便前,可用温皂水灌肠,以软化大便,并避免排便时过份用力。

8.预防术后并发症,遵医嘱术后常规输入抗菌药物三天,年老体弱者可使用一周。

9.提肛运动:

肛门内收上提运动,每次肛门放松、收缩运动20~30下,每日2次。

(六)预防治疗

直肠脱垂经过直肠内外注射中药治疗后,预防复发很重要,要根据病人整体状况运用中医治疗未病原则,及时调理治疗中气下陷、津枯肠燥、湿热下注等证候。

一般术后三天开始辨证口服中药。

1.中气下陷证

益气养血升提固脱

补中益气汤加减。

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枳壳、柴胡、白芍、炙甘草、升麻。

2.津枯肠燥证

治法:

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麻仁丸加减。

生地、肉苁蓉、火麻仁、郁李仁、炒枳壳、黄芪、升麻、柴胡、麦冬、玄参、生甘草。

3.湿热下注证

治法:

葛根、生地、炒丹皮、炒黄芩、炒白术、薏苡仁、茯苓、生甘草。

术后12天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运动锻炼,以恢复和增强肛门功能。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直肠脱垂诊断与治疗标准》)

1.治愈:

患者排便时无肿物脱出,无肛门坠胀,排便通畅。

检查直肠恢复正常位置,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无脱出肛门外,无直肠粘膜内脱垂。

2.有效:

患者上述症状减轻,排便较通畅,检查脱垂程度减轻,无直肠全层脱垂。

3.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治疗后从患者第一次排便(一般术后3天左右)开始评价记录,主要记录排便时是否有肿物脱出,排便是否通畅。

指诊肛门直肠内有无堆积的直肠粘膜或脱出物,肛门闭合是否完全。

术后第10天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和肛门压力测定。

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定治疗效果。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

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

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