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7072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Word格式.docx

()

2、2,3,4,5,6,7,8,9,(打一成语)()3、从1到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

巧求周长

活动目的:

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

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一、情境引入

猫妈妈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叫猫莎莎,一个叫猫奔奔。

莎莎和奔奔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从学校到他们家有两条路,如下图所示(距离如标示)。

一天放学,莎莎和奔奔分别按两条路线回家。

奔奔觉得自己走的是直线,应该比莎莎早点到家;

莎莎却觉得自己虽然路线绕了点,可那是“小路”,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更早回家,结果最后奔奔和莎莎几乎同时到家,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巧求周长”的奇妙世界吧!

1、下图是宜家花园小区一块草地的示意图,求这块草地的周长。

(单位:

米)

 

分析与思考:

此图为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来求它的周长。

2、用3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可以直接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求。

方法二,通过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3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少了4条正方形的边长。

3、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周长比原来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少了10厘米。

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思考:

要求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

而这个10厘米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三、巩固练习 

1、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8厘米,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四、思维训练

1、一张长方形的纸长20厘米,宽12厘米,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从余下的纸片中再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最后余下的长方形(涂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2、如下图所示,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巧填数字

能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正确填数。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找出简单填数规律。

一、典故引入

传说,大禹为了治理水患,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有一天,他带人来到了黄河支流洛水,突然洛水里浮现出一只大乌龟。

当时,正在思考如何治理水患的大禹见到此龟很是惊讶。

他定睛一看,发现这只乌龟的背上有9种不同的图案,便命人仔细记下图案的分布情况。

回去后经过仔细研究,大禹惊奇地发现,这9种不同的图案竟然能代表1——9九个数字,而且各个数的位置排列也非常巧妙:

纵横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是15。

(后来有的数学研究者把这种图案命名为“纵横图”或“九宫图”)

大禹深受启发,他参照这些代表9个数字的图案把天下政事等都进行了区分,并且把这些数字应用到生活中,诸如:

测量、气象等多种领域。

由于背部带有图案的神龟是在黄河支流中的洛水里发现的,而且图案的内容极其深奥像书一样,所以后人便将此称为“洛书”。

把1、3、5……31这16个单数填入图中的小三角形内,使6个大三角形内的4个数之和都等于64。

该怎么填?

  

  这样的题如果不掌握填的方法,靠碰数是不行的,因为那既浪费时间,又容易算错。

所以,当你看到这样的题时,首先要注意数的特点,通过观察找到规律。

  从1、3、5……31这些数中我们不难看出:

1与31、3与29……15与17的和都是32。

不妨用下图来表示。

  每个大三角形又都有4个小三角形,因此可以选两组和是32的数,四个数的和正好就是64。

选数的时候要把大小数调配开,可以从中间开始,先选15、17,再选两头的两个数1、31。

这4个数填在一个大三角形里,正好满足要求。

为了简便,填的时候可从左至右,首先填在左边第一个大三角形,它是正着放的,再填左边第二个倒放的三角形。

就这样一正一反,使所有三角形都按要求有一个数字。

下面是其中的一种填法,你能想出别的填法吗?

三、练习

1、在空格中填入不同的数,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等于15。

2、将2、3、5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是9。

3、将6、7、8、9、10、11、12六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圆圈上5个数的和等于40。

简单的一笔画问题

1、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

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难点:

探究“一笔画”的规律。

一、情景引入

一天,小明做完作业正在休息,收音机中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

他拿了支笔,信手在纸上写了“中”、“日”、“田”几个字。

突然,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几个字都能一笔写出来吗?

他试着写了写,“中”和“日”可以一笔写成(没有重复的笔划,笔尖不离开纸),但写到“田”字,试来试去也没有成功。

下面是他写的字样。

(见下图)

这可真有意思!

由此他又联想到一些简单的图形,但小明发现:

简单的、笔画少的图不一定能一笔画得出来,而复杂的笔画多的图有时反倒能够一笔画出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能不能找到一条判定法则,依据这条法则,对于一个图形,不论复杂与否,也不用试画,就能知道是不是能一笔画成?

其实,早在18世纪数学家欧拉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笔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

1、数数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几个交点?

从每个交点出发各有几条线?

分析与思考:

图1中有4个交点,从A、C点出发各有2条线;

B、D点出发各有3条线。

图2中有2个交点。

从A、B出发各有两条线。

图3中有9个交点,从A、B、C、D出发的各有2条线;

从E、F、G、H出发各有3条线;

从I点出发有4条线。

图4中有5个交点,其中从A、C、D、E出发的各有2条线,而从B出发的有4条线。

我们把和1条、3条、5条等单数条线段连接的点叫做单数点;

把和2条、4条、6条等双数条线连接的点叫做双数点。

每个图形中的点要么是单数点、要么是双数点。

2、 

下列图形中各有几个单数点?

能一笔画成吗?

一些连通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这里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一段曲线)。

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单数点的多少,有2个或0个单数点的图形就能够一笔画;

其它情况都不能一笔画成。

单数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和终点。

图1中有2个单数点,图2中有0个单数点,都能一笔画成;

图3中有4个单数点,不能一笔画成。

1、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形中的点它们分别与几条线段相连?

2、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

为什么?

四、应用拓展

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成?

简单的差倍问题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三、四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数比三年级多多少棵?

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尝试练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两题,做好的同学想想还可以有什么方法。

2、哪个条件用了两次?

第一次用它来求什么?

第二次用它来求什么?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合作完成后派代表交流)

1、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2、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三年级去植树的共有多少人?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植树的小学生有500人,

(2)植树的中学生有1500人,

(3)植树的教师有100人,

(4)植树的中学生的人数是小学生的3倍,

(5)去植树的中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6)去植树的教师比中学生少多少人?

鸡兔同笼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活动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

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

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二、解决问题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

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

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方法二:

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

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结:

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

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自主练习

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

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归一问题

1.使学生掌握复杂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且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掌握常规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特点用最简捷的方法解题.

一、课前准备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平均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1、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5台同样的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照这样计算”怎样理解?

(3)、要求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

(4)、列式并解释算式:

(25.2÷

1.5×

825.2÷

5……)

(5)、这几种方法都是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2、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3台同样的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

(1)、读题,考虑这道题的数量有什么特点.(织布机的台数没变.)

(2)、小组讨论:

解题关键是什么,然后列出算式,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3)、集体交流:

解题关键:

求出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列式并解释算式:

25.2÷

6

求出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列式并解释算式:

6)

求出6小时是1.5小时的几倍.(列式并解释算式:

25.2×

(6÷

1.5))

1、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8次搬砖多少块?

2、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5次搬砖多少块?

2台拖拉机3小时可耕地7.2公顷.照这样计算,

(1)、5台拖拉机一昼夜可耕地多少公顷?

(2)、继续耕地6小时,又耕了多少公顷?

(3)、继续耕地6小时,这时一共耕了多少公顷?

归总问题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1、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1、阅读和理解。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

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

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6=36(元)36÷

9=4(个)或6×

9=4(个)

2.总结归纳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一个打字员15分钟打了18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

“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还原问题

1、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一、自主探究

1、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连环画,甲给乙3本,乙给丙5本后,这时三个人的书的本数同样多。

乙原来比丙多多少本?

方法点拨:

乙给丙5本后,两人同样多,可知乙比丙多5*2=10本这10本又有3本是甲给的 

2、仓库里有一批大米。

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

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

这个仓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31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31×

2=62吨;

如果第一天刚好售出这批大米的一半,就应是62+12=74吨,则这批大米的总重量是74×

2=148吨。

二、巩固练习

1、小明、小红、小强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小明给小红10个,小红给小强6个后,三个人的个数同样多。

小红原来比小强多多少个?

2、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

三、思维拓展

1、有一堆棋子,把它四等分后剩下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

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再取走三份又一枚;

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

问:

原来至少有多少枚棋子?

2、有甲、乙、丙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

先将甲桶油倒入乙、丙两桶,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

再将乙桶油倒入丙、甲两桶,使它们的油各增加一倍;

最后按同样的规律将丙桶油倒入甲、乙两桶。

这时,各桶油都是16千克。

各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等量代换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活动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东西全  活动难点:

综上所述,DIY手工艺品市场致所以受到认可、欢迎的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认为:

这一市场的消费需求的容量是极大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这一创业项目具有成功的前提。

  能够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现代文化影响下,当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是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渴望为社会主流承认又最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追随时尚,同时也在制造时尚。

“DIY自制饰品”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在“DIY自制饰品”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化追求,这在年轻的学生一代中尤为突出。

“DIY自制饰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更受欢迎。

  活动过程:

手工艺制品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品种多样,方式新颖,制作简单,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喜欢。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在追求新颖,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消费趋向:

购买行为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比起男生热衷于的网络游戏,极限运动,手工艺制品更得女生的喜欢。

  一、拼图导入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标题:

手工制作坊2004年3月18日  让学生利用课前老师准备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卡片进行拼长方形。

随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趋向便捷、快速,方便,对于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也很少有人问津,因此,我组想借此创业机会,在校园内开个DIY创意小屋。

它包括编织、刺绣、串珠等,让我们传统的手工制作也能走进大学,丰富我们的生活。

  2、请学生展示拼摆的作品。

8、你是如何得志DIY手工艺制品的?

请学生说说分别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

并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

(①、2个正方形拼;

②、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

③、4个三角形拼)

  3、观察、交流并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学生通过观察三种拼法并思考如果把1个正方形拿掉,换上三角形,需要换几个呢?

拿掉2个正方形,又需要几个呢?

除了“漂亮女生”形成的价格,优惠等条件的威胁外,还有“碧芝”的物品的新颖性,创意的独特性等,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到。

  

(2)、学生小组内活动,动手操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3)、学生汇报自己的换法,把一个正方形拿掉换上2个三角形,用4个三角形换2个正方形。

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由于位于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的问题。

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梯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去看一下。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所玩的拼图游戏是用2个三角形来替换1个正方形,这种替换过程在我们的数学当中叫做等量代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量代换。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体验等量代换

  1、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作用,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2、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4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一个砝码1千克,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分析与思考:

  ①、要解决“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

”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已知条件,同学们看,西瓜与苹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②、让学生说出西瓜与砝码有关系,苹果与砝码有关系,明白砝码是它们的中间量,并产生要把砝码换成苹果的思想。

  ③、请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信封里面的学具在纸上画的天平动手摆一摆,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进行操作活动)

  3、方法交流

  ①、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想法。

  提问:

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4个砝码就一共可以换成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一个西瓜与16个苹果同样重)

  ②、说完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

(生上台展示)

你能说说你是用谁去代换谁?

(16个苹果去换4个砝码)

  再提问:

为什么它可以代换?

  (因为它相等,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四个砝码就可以换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板书:

4=16(个))

  ③、小结:

同学们,像刚才我们用把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的过程,就是等量代换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

那么2个汉堡可以换()个冰淇凌。

  四、应用拓展

 求出△和○所代表的数

  △+△+○=30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