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693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docx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文言文

是非对错篇

寓言故事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

弘毅大语文(文言文)

NO1.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jiāo),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jī)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yù)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

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_______缀_______饰_______还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__________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___________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________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喻示了哪些道理?

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1)买椟还珠的人目光短浅,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宝贝。

………()

(2)卖宝珠的人过于重视宝珠的外表,掩盖了宝珠的价值。

………………()

(3)买卖宝珠的人都是只看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在实质的人。

………………()

(4)郑国的商人非常聪明,善于动脑筋做生意。

……………………………()

5.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买椟还珠”成语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买椟还珠是一个______义词,与它相近的成语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义词有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NO1.买椟还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为(制作)缀(点缀)饰(装饰)还(退还)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的。

代词)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的)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

代词)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见古今对译)

4.√√√×

5.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楚人:

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②郑人:

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整个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

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6.“买椟还珠”成语的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成语语有: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相反的:

去粗取精等。

7.附全文带点字解释:

1.楚人:

楚国人。

2.其:

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3.珠:

珍珠。

4.于:

在。

5.郑:

郑国。

6.者:

.....的人。

7.为:

做,制造。

8.木兰:

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9.之:

的。

10.柜:

盒子。

11.薰:

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

12.以:

用。

13.桂:

桂木.

14.椒:

花椒,香料。

15.缀:

点缀,装饰。

16.珠玉:

珠子和宝玉。

17.饰:

装饰。

18.玫瑰:

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19.辑:

同"缉"连缀。

20.羽翠:

翠鸟的羽毛。

21.椟:

盒子。

22.而:

却。

23.还:

退还。

24.此:

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25.可:

可以,能够。

26.谓:

说,认为。

27.善:

擅长,善于。

28.未:

不。

29.鬻(yù):

卖。

拓展资料:

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最先明确提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思想。

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早的提法。

他主张用“法律统治人民”,与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仪”有很大不同。

寓言故事NO2.叶公好龙yègōnghàolóng(yè旧读shè)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古文今译】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阅读训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叶公子高好龙。

好:

喜欢。

…………………()

(2)屋室雕文以写龙。

文:

花纹,纹路。

…………()

(3)是叶公非好龙也。

是:

这个……………………()

(4)姓叶的县官非常喜欢龙。

………………………………()

(5)这个叶公的家里到处写满了龙字。

……………………()

(6)天龙来到叶公家,头在窗台,在厅堂。

………………()

(7)叶公真的喜欢龙啊!

……………………………………()

2.①用横线画出叶公平时的“好龙”表现。

②用波浪线画出叶公见了真龙的表现。

整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公好龙”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一个____义词,与它相近的成语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NO2.叶公好龙

1.××√××√×

2.①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②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启示: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3.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贬。

近义词:

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反义词:

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4.附全文带点字解释:

叶公:

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

叶公的字。

钩:

衣服上的带钩。

写:

画。

凿:

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

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

在。

闻:

听说。

下之:

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

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

窗户。

施(yì):

延伸,同"拖"。

堂:

厅堂。

还(xuán)走:

转身就跑。

还(通假字),通"旋"。

走:

逃跑。

五色无主:

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

由此看来。

好:

喜欢。

夫:

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拓展资料:

叶公不姓叶

楚国有一个人,他的封地在叶(在今河南叶县),所以又称叶公。

叶公本来姓沈名诸梁,字子高。

他在叶县做官,所以就被称为“叶公”。

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

在古代这样称呼的例子可不少呢!

鲁班姓鲁吗?

当然不是。

鲁班姓“公输”,他是鲁国人,所以叫鲁班。

弈秋这个人。

“秋”是他的名字,而“弈”是他的职业或技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围棋教育的名人。

在古代,很多平民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

像“弈秋”“医和”“庖丁”等,就是在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字构成的。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弈”“医”“庖”当成他们的姓氏。

商鞅:

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

姓公孙。

《辞海》载:

“商鞅,战国时政治家。

卫国人。

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郑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姓什么?

姓马。

《辞海》载:

“郑和,明宦官,航海家。

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

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

孟姜女:

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

“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

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小升初衔接专项训练材料

弘毅大语文(文言文)

历史故事NO3.指鹿为马zhǐlùwéimǎ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

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文今译】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

“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

“丞相错了吧?

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后来,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阅读训练】

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A.混淆_____、B.实____求____、C.颠倒_____、D.求____务____

(1)与“指鹿为马”意思相近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2)与“指鹿为马”意思相反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是会读、会停顿。

试着为下句标上停顿,并理解其意。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我的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

赵高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你认为言鹿者为何人?

言马者为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鹿为马”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一个______义词,与它相近的成语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反义词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NO3.指鹿为马

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A是非,B事,C黑白,D真、实,

(1)AC

(2)BD

2.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是会读会、停顿。

试着为下句标上停顿,并理解其意。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