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683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统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统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统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统计.docx

《社会统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统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统计.docx

社会统计

1.社会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描述和分析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状况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单选)

2.从社会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可以看出,社会统计学学科体系的五个特征:

A研究客体的独立性;B研究方法的特有性;C内容结构的系统性与层次性;D与专业统计的相互渗透性;E学科体系的发展性。

(多选)

3.补充客观指标的不足。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统计描述时,既可以用客观指标也可以用主观指标,但二者反应的角度是不同的。

(判断)

4.主观指标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法直接向被调查者采访或采用问卷方式取得资料,这种统计结果是对公众主观态度的客观反映,因此主观指标值本身是客观的。

(判断)

5.定序指标不仅能够反映统计客体的类别,还能反映统计客体的顺序。

(多选)

6.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选取下列指标:

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销售总额、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好中差等五个指标,前四个是定比指标,最后一个是定序指标。

(多选)

7.定序指标无法确定各等级间的距离,因此,它只反映各等级顺序上的差别。

(判断)

8.人口总量既可以从存量上理解,也可以从流量角度理解,也可以从平均量的角度理解。

(多选)

9.人口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口总体;人口流量指一定时期内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人口总体。

(名词解释)

10.根据人口结构的性质可以将人口结构分为三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

(多选)

11.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按人口的自然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多选)

12.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根据现有人口年龄构成与未来人口出生率及自热增长率的关系将人口构成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减少型。

(多选)

13.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横轴表示人口数或人口构成,其中左侧表示男性人口,右侧表示女性人口;纵轴表示年龄。

(单选)

14.不同的金字塔形,标志着由生育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年龄构成特征。

如果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底和塔顶的宽度非常接近,说明该国(地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人口的平均寿命较长,人口的增长速度较慢。

如果人口年龄金字塔呈底宽顶尖形,则说明该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人口平均寿命较低,人口属于增加型。

(多选)

15.人口再生产方式包括三个方面:

(简答)A现有人口怎样陆续减少,反映这方面的统计内容为死亡统计,其主要统计指标分性别和龄的死亡人数及死亡率;B今后,新一代的人口以什么样的规模和速度出生,反映这方面的状况的统计内容为出生统计与妇女生育统计,其主要统计指标有分年龄的妇女生育率、出生人数和出生率等。

C新生婴儿中男女所占比率多少,该比例决定着未来各年龄的性别比。

反映这方面的统计内容为性别统计,其主要指标有性别构成和性别比等。

16.在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简答)A不仅要注意人口群体数量的再生产,也要注意人口群体质量的再生产。

B由于人口再生产有很强的惯性作用,所以在制定人口政策时要有长远观点。

C应注意人口群体的年龄结构。

17.影响出生率的因素(简答)A分析性别构成对出生率的影响;B分析年龄构成对出生率的影响;C分析城乡构成对出生率的影响;D分析文化水平不同对出生率的影响;E分析妇女就业率对出生率的影响。

18.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之和称为人口的净增长。

(判断)

19.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则人口加倍时间为35年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则人口加倍时间为47年,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则人口加倍的时间为70年。

(单选)

20.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有:

(多选或简答)A经济发展水平;B资本形成总额与最终消费的比例;C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D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速度;E价格变动方向及幅度。

21.居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初次分配收入与再分配收入。

(多选)

22.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指农村住户在调查年度内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由基本收入、转移收入、财产性收入三部分组成。

(多选)

23.基尼系数:

联接两对角线是绝对平均线。

(单选)

24.有人根据基尼系数对收入分配平均程度进行了分类:

,<高度平均;—相对平均;—比较合理;—差异偏大;>两极分化。

(单选)

25.最终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名词解释)

26.人均居民消费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居民消费的部分占年平均人口之比。

(名词解释)

27.消费性支出:

指调查户购买商品和用于服务的全部支出。

(名词解释)

28.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值的大小,将居民生活水平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单选)

29.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因素:

(简答)A各类食物支出构成的变化;B消费品价格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C各类消费品价格变动影响;D不同社会福利政策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30.萨氏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区别:

当储蓄为零时,萨氏恩格尔系数等于恩格尔系数;当储蓄大于零时,萨氏恩格尔系数小于恩格尔系数。

(判断)

31.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应将指标值进行变换,使其具有可比性与同度量性)(简答或计算例题见书111—114页)

A将指标Xi转化成【0,1】区间的数值;B将指标值Xi转化【0,100】区间的值;C将指标值转化成【60,100】区间的值。

32.无量纲方法的统计假设。

(简答见书117—120页)

33.影响人均GDP可比的因素有:

(简答)A国内产品价格的影响;B汇率影响;C美国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34.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历史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的内涵是变动的,其量值是不定的,具有相对性。

(判断)

35.贫困标准的确定:

A恩格尔系数法;B必需品法;C比例定义法(多选)

36.在狭义教育体系下,将人的一生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孩提期、教育期、就业期、退休期。

(多选)

37.终身教育(广义教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就业前期教育阶段,就业教育阶段,离业教育期。

(多选)

38.离业教育期的对应类型是老年教育。

(单选)

39.反映教师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专任教师职务构成,专任教师学位(学历)构成。

(多选)

40.众数指统计总体中出现最多的变量值。

(名词解释)

41.学生巩固率是指某一学年内,自始自终读完一个学年的学生人数与学年初开始时在校学生数的比率。

(名词解释)

42.人均教育事业经费指教育事业经费与年平均总人口或年平均在校学生数的比值,它是反映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经费充裕程度的指标。

(名词解释)

43.教育体系结构可以从多层次多视角理解,从教育层次上看,教育结构包括宏观教育结构、中观教育结构和微观教育结构。

(多选)

44.从横向上看构成宏观教育结构的子系统有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系统,我们称为宏观横向教育结构。

(多选)

45.高级学历结构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超过25岁以上总人口的30%,达到这一点,就可以认为属于高级学历构成。

在该教育结构中,大学入学率接近40%,中学入学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

(单选)

46.反映诊疗工作量的主要指标有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次数和出院人次数。

(多选)

47.反映诊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医院治愈率、好转率和生存率等。

(多选)

48.某病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个人群中因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数。

(判断)

49.某病病死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人数。

(判断)

50.反映文体活动普及程度的主要指标:

(多选)A人均年观看电影次数;B电视人口覆盖率;C广播人口覆盖率;D农村有线广播普及率;E人均年观看艺术表演次数;F人均年出版图书(杂志、报纸)册数;G参加群众性体育锻炼的人数构成。

51.反映文体活动质量的指标:

(单选或多选)A影院上座率;B电视剧播映质量;C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获奖率;D运动员打破世界(或全国)纪录的人数、项数及次数。

52.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

(多选)

53.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单选)

54.社会保险包括: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多选)

55.社会保障覆盖率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可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与该国或地区同期人口的比值,它反映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可享受社会保障人数比重的大小。

(名词解释)

56.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或称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是指城乡可享受社会保障人数与同期城乡总人口的比值。

(名词解释)

57.贫困率也称贫困面,是指一定时期贫困户数与该时期全国或整个地区家庭总户数的比率。

(名词解释)

58.社会结构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名词解释)

59.社会统计中的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不仅包括生产劳动时间,还包括自由活动时间、为满足个人生理需要所必须花费的时间。

(多选)

60.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的特点:

(简答)A从统计目的与作用上看,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是为了揭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B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可以有多种理解。

C社会时间的分配与构成不是指每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时间,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平均生产与生活活动时间,但它的方法是通过个人生活时间分配调查得取得。

D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法。

(单选)E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以时间为闭区间,每位社会成员一天中各种活动加之和不能小于或大于24小时。

61.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以“时间”为同度量单位。

(单选)

62.社会时间的统计分类:

(简答)A单式活动时间与复式活动时间;B8小时以内时间和8小时以外时间;C工作与下班路途时间、个人生活必须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63.社会时间分配与构成统计分析内容:

(简答)A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各种人口群体社会时间分配与结构;B分析不同时期各种人口群体社会时间的分配与构成;C分析各类时间占用量间的依存关系。

64.非市场服务的特点:

(简答)A服务价格的非市场性;B服务产出的公共性;C经济利益的非唯一目的性。

65.非市场服务产出的计算思路及其原因:

非市场服务产出的计算思路归结为:

用投入总量替代产出总量。

原因是:

A非市场服务的提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过程,不以市场价格为依据,因而无法直接计算得出;B很难将非市场服务产出区分为价格和物量两部分。

(简答)

66.调整后的投入替代法概念及计算思路概念:

与以往采用的投入替代法不同的是,在使用投入值时加入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的影响。

其计算思路为:

从长期看来,政府管理部门和国防部门劳动投入变化可以分解成三部分:

一是雇员人数和工资级别变动引发的变化,二是通货膨胀引发的变化,三是劳动生产率引发的变化。

(简答)

67.国际上流行的综合评价指标:

一是ASHA指标;二是PQLT指标。

PQLT指标也叫生活质量指标。

(计算见书342-344页)

68.PQLT指标值=(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估计寿命指数)/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