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617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国卷.doc

绝密★启用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答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啜泣层峦叠嶂嗑碰义愤填膺

B.辑拿额手称庆坍塌班师回朝

C.秸秆大有稗益赘述披肝沥胆

D.摩娑厝火积薪巨擘见风驶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

“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

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

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

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缩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

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

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

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

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

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

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

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

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5.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检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海洋一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

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

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

迁武昌太守。

远本倜傥,尚轻侠。

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

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

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

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

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

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

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

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

迁东阳太守。

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

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每戏语人云:

“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

”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

对下级信任托付。

②摙(liǎn):

担运。

③糗(qiǔ):

干粮。

④近幾(jī):

京城附近地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善:

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

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视:

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

称赞。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A.B.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C.D.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第II卷共4页,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