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898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文档格式.docx

建立了许多制材厂,制材方式也由手工作业发展到动力机械加工。

特别是欧洲移民采取清出林地的办法以取得建房和农牧业开发用地,大量森林遭到毁坏,原始森林资源锐减。

到1850年,新西兰2000万hm2的原始林损失了30%,只剩下1400万hm2。

人们开始对森林面积的减少感到担心和恐惧。

1874年新西兰第一部林业法规获得批准,任命了林业管理官员。

此后,虽然对余下的天然林资源的开发继续采用了发放木材许可证的办法以期保护森林资源,但执行中仍大量失控,直至1921年国家林务局按照"

林业行动法规"

(ForestAct)对更多的森林进行了控制。

3 发展人工林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森林的需求

新西兰政府直接涉及造林始于1个世纪以前。

1896年,在全国木材大会后,在土地部门内建立了林业分支,在南岛和北岛建立了苗圃并开始造林。

当时的重点放在不适于农业的王室土地。

在早期荒地造林中对大量树种进行了试验栽植,大部分是由欧洲、北美引进的树种和由澳大利亚引进的桉树。

到1909年已种植人工林5090hm2,约有67种树种之多,除4个之外均为引进树种。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有20个树种的栽植面积大于辐射松,按栽植面积大小排列位于前7名的树种分别是:

落叶松(Larch)、奥地利松(Austrianpine)、科西嘉松(Corsicanpine)、桉树(Eucalypts)、梓属(Catalpaspeciosa)、栎树(橡树)、Bentham'

s松等。

1913年成立的"

皇家林业委员会"

(The1913RoyalCommissiononForestry)是新西兰林业发展的里程碑,该委员会具有对包括本地森林、未来的木材需求及对苗圃和造林工作进行评价的广泛权限。

该委员会认为,进行实验是必要的,但对有些树种的栽植范围提出了批评。

指出不应广泛种植落叶松,因为它潜力有限;

对栎树和梓属也做出了同样的评价;

有些本地树种由于生长太慢而不适于集约栽植。

该文件同时指出,根据早在1870年在坎特伯雷种植的经验总结,辐射松是有潜力的树种。

早出材、多出材、出好材是对商品林树种的最重要的要求。

这一时期林业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以改进本地林业的可持续性。

虽然已经出现种植辐射松的转折点,但其支配地位是逐渐形成的。

在1923年完成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林业部门据此预测,如果不加快人工造林,到1960年新西兰将耗尽所有余留的本地森林资源。

为满足国家木材需求,林业部门在1925年向国会提出在1935年以前必需将造林面积由2.55万hm2(6.30万英亩)提高到14万hm2(35万英亩)的目标。

此项目标被超额完成,并且私人造林大量增加,由此确立了人工林的牢固地位。

在造林树种搭配上,国家造林和私人造林有重要区别,私人造林均以辐射松为主,而国家林业局的政策要求任何一个树种的造林面积都不得超过总造林面积的30%。

据说,当时的目的是想分散病虫害大规模传染的危险,但是后续的经验表明,不论从生产还是从植物保护而言,都不能表明这种品种多样性是合理的。

1960~1990年为新西兰的第2个造林高潮。

在此期间,人工造林面积由35.2万hm2增加到124万hm2,国有林和私有林几乎各占一半。

这一阶段的初期,2个大型造纸厂满负荷运行已预示出现木材供不应求的可能性。

自1957年开始,向日本出口原木的价格很有吸引力。

木制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和人造板等显示出扩大出口的潜力。

这就是为新西兰赚取其出口收入的12%的林产工业的开端(新西兰林产品出口收入从1960年的1700万新元增至2002年的365000万新元,而且这一巨大的增长完全来自于人工林资源)。

在农村土地上造林要取得农民的认可,因为地方社区特别是农民具有对这些土地的控制权。

营造国有林,尤其是在没有生产力的原始林地上造林,则要处理好来自环保组织的意见和要求。

为完成大面积造林任务,政府制定了鼓励造林的政策:

包括以向私人(后来又扩展到各种形式的公司)提供50%的造林资金代替原有的鼓励林业贷款计划;

实行从当年投资中减去造林费用的有利于造林公司的税收政策。

到1989年,造林面积达到124万hm2,国家和私人造林几乎各占一半。

由于一度取消了税收优惠政策,在1987年人工造林速度出现下滑。

在1991年恢复减税政策后,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造林高潮,25~30年的人工造林投资回收期已为实践所证明,这对私人和合营公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新西兰的2次人工造林高潮的明显区别是:

第1次造林高潮主要是在不适于农业应用的土地上,集中在北岛中部,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农业和林业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也在加剧;

第2次人工造林高潮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全国各地都有以辐射松为主的很好的人工林资源。

6 实践决定了造林树种

每当提起新西兰的人工林时,人们会自动地想到辐射松,这是由于它的栽种面积在人工林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

单一栽植,到处都种植同一种树,是传统务林人不能接受的,但至今为止新西兰(种植单一树种)的经历还没有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地方已采伐了3次仍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力衰退。

事实上,新西兰在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扩大人工林树种,但没有那一个树种在经济效益方面,例如在木材生长速度和所产木材作为各种林产品的原料的广泛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具有和辐射松竞争的能力。

在森林健康方面,像枯针病等病虫害的影响对其它针叶树种也比对辐射松的影响严重,而且这些病虫害都可以采用飞机喷药的办法消除。

从生物保护角度是要注意出现危险昆虫的风险。

在上世纪70年代林务局曾保证树种的多样性,并制定了特种用材政策。

可以小面积地栽种一些树种,其木材具有天然耐久性和装饰性,从而补偿辐射松木材的局限性。

这些树种包括桉树、澳大利亚黑木、黑核桃等。

树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农场林业协会。

他们推动种植混交林是出于美学和立地保护的考虑,而非经济原因。

7 科学研究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新西兰的林业科学研究工作对其在人工林方面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可以说在人工林经营管理到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中没有那一个问题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

首先,通过育种研究解决生长速度和与树形有关的问题,现在又包括其他特性,例如抗性和增加木材密度;

森林经营管理已发展为一套造林学技术,如间伐、打枝等,通过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了无缺陷木材的比例;

通过对木材材性的研究,了解了其在干材内的变化模型,心材和边材的差异以及不同种植地区的树木在材性尤其是木材密度方面的差异,有大量文献阐述了辐射松木材材性,为合理利用建立了理论基础。

树木和木材性质的变异性总是与速生人工林木材如辐射松有关,虽然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仍然是影响其进入市场的首要问题。

因此,对于树木生长速度和树形,仍然需要通过育种、无性技术、筛选等研究去减少变异性、捕获所要求的性能。

如新西兰林业研究所在其试验地上培育的无性系55,用该树种的木材制机械浆与一般木材磨木浆对比可节省能耗40%就是很好的说明。

在新西兰通过采用现代造林技术力求增加无缺陷木材在原木中的比例,确保根端原木达到原木材积的40%,价值占全树的60%以上。

打枝可以提高无缺陷(无节疤材)木材量,但木材质量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树脂斑、应压木等也增加了木材的变异性。

这些与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有关,因此要进一步搞好育种和对特定立地造林的质量要求。

在原来是农场的土地上造林,由于土地肥沃,树木生长快,枝丫多,更需注意营林措施。

此外,还通过增加无性(繁殖)系林业和利用应力波记时器对木材进行分等办法减少材性变异的影响。

利用基因工程可在未来改变细胞壁的化学性质,从而得到新的结构特性和使用特性。

开拓实木产品,包括用锯材再加工生产的产品和胶合板等,可使原木得到最高的价格,这些正是需要减少木材变异性的焦点所在。

人工林经营的成功减轻了对本地林(天然林)的压力,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现在产自天然林的锯材不到锯材总产量的1%。

直至1960年,人工林锯材产量尚未超过天然林产量,由于天然林资源在减少,特别是禁止在国有林区采伐天然林的立法显著减少了来自天然林的木材。

现在有6400万hm2天然林得以保留(占土地面积的24%)。

目前仍在进行采伐的天然林均为私有林,并按可持续经营计划进行。

预计到2010年这部分森林的面积约为178万hm2,木材产量的指标控制为2m3&

(hm2·

a)。

8 新西兰林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对新西兰林业的未来可以肯定以下3点:

(1)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森林资源中辐射松仍占居统治地位;

(2)木材的潜在可利用性将显著地增加。

即使按平均的造林速度计算,现在产自人工林的2100万m3木材在25年后也会增加1倍,以后还会缓慢增加;

(3)多余的木材需要出口。

资源的大量增加使工业界面临如何有效利用的挑战。

目前每年生产的2100万m3木材,其70%以原木或木制品的形式出口。

如果木材产量翻番,几乎所有多余的木材都必需出口,这就需要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并开发新的市场。

目前的统计表明,原木在新西兰林产品出口中占居重要地位(出口原木占原木总产量的35%)。

原木出口风险小,可以使林主得到回报,但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较小,应当开发税费高的辐射松产品市场。

要对增加的木材进行加工,需要对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

由林产工业协会和政府共同制定的"

木材加工战略"

提出,到2010年需投入30亿新元以便在2015年能对剩余木材的50%进行加工。

大量的投资需求和为产品寻找市场是对工业界巨大的挑战。

新西兰林业研究所最近成立了"

生物材料开发中心"

面向未来10~20年的需要开展基于生物材料的解决方法的研究;

在坎特伯雷大学林学院正在进行的"

树木生长应力测量"

、"

改良幼龄材性能方面非破损检测方法的应用"

及"

组织培养木材"

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 新西兰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新西兰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1)法律法规对新西兰林业发展发挥了保障作用。

为制止对天然林的破坏,早在1874年出台了第1部新西兰森林法规(TheFirstNewZealandForestsAct),1877年的国土条例(LandAct)提出了保护气候和山地的措施,显示出政府对森林的保护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

1913年的皇家林业委员会(RoyalCommissiononForestry)成为新西兰林业发展的里程碑。

1921年的森林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天然林的控制。

适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林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科学研究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整个链条,包括育种、经营管理、木材加工、市场开发等。

通过发展人工林保障木材和木制品的供给,实现对天然林的保护。

对林业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展了持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各学科互相联系而非孤立的研究工作,而且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科研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投资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发展人工林需要进行投资,由于树木生长需要较长时间,因而投资回收期长,有一定风险。

当新西兰政府对投资造林者提供资金补助和减轻税收时,吸引了社会各界投资造林。

1987年政府一度取消了减轻税收的政策时,人工造林出现了低谷。

(4)木材加工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

新西兰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如FletcherChallengeForests,不仅有制材、干燥及各种木制品的加工场,而且有自己的原料林基地,这样可以使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密切结合,使加工场得到可靠的原料供给,使资源培育有可靠的市场。

澳大利亚的森林资源与林业政策

1、自然环境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10°

41'

S和43°

39'

S、113°

09'

E和153°

E之间,北、东、南三面濒临太平洋,西面为印度洋。

它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其它一些较小岛屿组成,面积7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表面的5%,相当于中国土地面积的4/5,与美国(不包括阿拉斯加)面积几近相等,比欧洲(去掉原苏联部分)面积大50%。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白垩纪以前澳大利亚曾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因此从其地质上说,澳大利亚是非常的古老的大陆,澳大利亚极其平坦,土地面积的87%处于海拔500米以下,只有0.5%的土地高于海拔1000米。

澳大利亚全国地形特征主要有3种:

东部沿海丘陵、中央盆地和西部高原。

澳大利亚自白垩纪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以后,没有发生过造山运动、冰川和火山活动,经受了长期风化和侵蚀。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总的特点是古老、干燥和贫瘠,自然生产力很低,特别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和磷,而硼和锌等微量元素则严重缺乏。

通过第3纪中期淋溶,砖红壤化过程磷被逐渐地固定于铁铝络合物之中,致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劣,肥力衰减。

许多澳大利亚土壤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澳大利亚植物的旱生和硬叶形态结构等生理生态特征,是对干燥和营养元素缺乏的土壤所产生的适应。

澳大利亚整个国土面积的1/3以上位于南回归线(23°

26'

S)以北,热带部分比较大,气候以大陆性为主,特别是内陆地区干旱而炎热,天气类型主要受中纬地区上空从西向东移动的反气旋的控制。

澳大利亚的气候被划分成11个类型。

24°

C年平均等温线大体上与南回归线一致,勾画出了热带范围。

同样地,18°

C等温线基本上从东到西与30°

S一致,可以看作亚热带的南限。

12°

C等温线是划分温带和凉温(Cooltemperate)的界限,此线以南,包括维多利亚南缘地带和塔斯马尼亚,可以看作凉温带。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降雨没有规律,常常出现严重干旱。

由于降雨的不连续性和变异性较大,因此很难对降雨进行地带性划分,特别是内陆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6]。

但是,降雨与季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为夏雨型。

南部和大陆西南角与塔斯马尼亚为冬雨型,新南威尔士和部分维多利亚为均匀降雨型。

1/2以上地区年降雨量在300mm以下,而低下200mm的地区大约占总面积的1/3。

最干燥的地区是南澳大利亚,该州面积的88%以上地区年降雨量不到300mm,其次是西澳73%和北澳51%。

湿润地区是海岸地带和东南部高海拔山区,年降雨量800mm以上,是澳大利亚森林植被最茂密的地区。

2、森林资源

2.1独特性现在,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板块构造理论与大陆漂移学说,并以此来解释澳大利亚的植物起源。

澳大利亚的植物区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澳大利亚特有植物,印度、马来西亚和南极植物区系成分。

澳大利亚的森林,无论在外貌、林分结构还是生物多样性方面均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的森林,森林类型的变化从热带雨林到干旱灌丛。

2.2澳大利亚的森林50%以上为桉树疏林地,70%为私有或私人承租的林地。

2.3人工林的发展澳大利亚提出人工林发展规划--《2020年展望》(The2020Vision)。

这项规划反映了联邦政府与各州或地区政府、人工林种植业和木材加工企业联合致力于发展人工林业的伙伴关系,创造一种吸引私人投资的环境。

规化目标是到2020年将现有人工林面积增加2倍,亦即从目前的110万公顷增至320万公顷。

其中80%为针叶树,20%为阔叶树。

因此,森林种植业和加工工业将以商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动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1998年,营建阔叶树人工林50000公顷,针叶树人工林11000公顷。

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

①增加适宜的人工林用地;

②实行恰当的商业刺激;

③建立人工用材林栽培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树木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分开,保证造林者的收获权。

南澳大利亚辐射松人工林"

绿色三角区"

的建立,树立了应用外来树种发展人工林的成功样板。

值得注意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营建桉权人工林的面积明显增加,成为人工林的发展趋势。

1993年,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为12.5万公顷。

当前,约为24万~25万公顷。

主要造林地区为塔斯马尼亚、西澳大利亚和维多利亚。

主要造林树种为蓝桉、果桉、王桉、巨桉、柳桉和弹丸桉()。

各州政府正在使人工造林私有化,给予私营投资更多的机会,是澳大利亚人工林发展的另一明显趋势。

澳大利亚给予农场林业(Farmforestry)以很大的优惠,鼓励在雨量较少、土地退化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发展农场林业。

农场林业的概念是在农业耕作系统中种植具有商业价值的树木,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农林耕作体制(Agroforestrysystem)。

澳大利亚人工林面积仅占森林资源的1%,但其木材采伐量却占森林总采伐量的近50%。

由此可见,人工造林在澳大利亚虽然周期长,但确乎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

由于人工林面积的增加,2010年澳大利亚的木材采伐量可望从1995年的1950万立方米增至2120万立方米。

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人工林发展规划,可访网站。

2.4200年间的资源变化自1788年欧洲人开始大批殖民以来,至1980年的200年间,澳大利亚森林资源减少了1/3。

其中,雨林减少25%,稠密桉树林减少45%,稀疏桉树林和麻利桉树林分别减少32%和30%。

欧洲人殖民之初,在东海岸地区采伐森林,获取木材,开垦家业用地。

19世纪末期,随着澳大利亚小麦产量上升,大片疏林进一步消失。

到20世纪30年代,各州普遍建立林务局,经营公有林,此后天然林资源基本保持稳定。

3、森林工业

3.1锯材澳大利亚1994/95年度国内市场对锯材需求量为470万立方米,其中大约300万立方米为针叶材。

国内木材产量为370万立方米,针叶材和阔叶材各占50%,其余的100万立方米依赖进口,主要为针叶材,同时出口50万立方米阔叶材。

1995~1997年间,澳大利亚锯材需求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其他民用消费的下降,自1997/98年度起可望回升。

随着人工林的增长和现有针叶人工林的成熟,在本世纪初期锯材可能供大于求。

3.2木材合板1994/95年度,澳大利亚人造板产量和消费大致如下:

表53.3纸和纸板据Neufeld(1997)预测[16],澳大利亚纸和纸板的产量、进口和出口都有明显增长趋势。

在1995/96期间,在纸和纸板工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5%,其中包括营建人工林巨额投资。

产品销售增长9.5%,出口增长4%。

澳大利亚纸和纸板产量(1994/95年度)为230万t,出口300t。

新闻纸和书写纸占出口量60%,包装纸占80%。

政府和企业的目标均为减少进口和增加废纸回收加工。

纸浆和纸制品的出口将取决于日本购买木片的价格和国际上成本竞争。

3.4非木质林产品澳大利亚主要非木质林产品为蜂蜜、桉叶油和森林花卉。

多种桉树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以蜜味桉最佳。

1995蜂蜜年产量约2万t,产值100万澳元。

澳大利亚森林花卉资源丰富,许多野花或色彩艳丽,或形态奇特,尤其是山龙眼科灌木。

在西澳大利亚,森林花卉年销售量大约5000万澳元。

4、林业政策与机构

(1)政策目标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各州和特区政府制订了国家林业政策声明(NationalForestryPolicyStatement-NFPS),以便实现长远规划和保证全社会从森林资源的不同用途中均衡获益。

这项方针具有广泛的国家目标,综合环境和商业方面的不同目的和效益,是指导性方针。

1995年10月,联邦政府制定了为期4年的木材与造纸工业发展策略(WAPIS),旨在鼓励发展木材和造工业的同时,注意保护森林为子孙后代提供的利益。

在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政府主要负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而联邦政府调各种环境与工业发展问题。

国家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

木材生产和工业发展;

综合与协调决策和经营;

私有天然林;

人工造林;

供水与集水区经营;

旅游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

就业,劳动力培训;

公众意识,教育和参与;

研究与开发;

国际义务责任。

(2)地区林业协议根据国家林业政策声明(NFPS),1997年联邦与各州政府与之间达成地区森林协议(RegionalForestAgreements-RFAs),这些协议是在广泛调查研究与咨询受益者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RFAs主要针对那些商品材生产地区,目前已在维多利亚东吉普斯(EastGipsland)和中部高原地区以及塔斯马尼亚洲完成。

RFAS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森林能够为当代和子孙提供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遗产的全部价值,保证获取木材资源和森林工业的继续发展,使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生态上更加合理。

这是澳大利亚进程(Australia'

sProgress)的主要精神和成就。

(3)林业机构4.3.1政策机构制订和协调林业政策的主要机构是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长会议(MCFFA),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部长组成,林业常设委员会则由这些政府的有关高级官员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