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030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贬义)

B项:

忍俊不禁:

忍俊:

含笑;

不禁:

无法控制自己。

指忍不住要发笑。

D项:

栩栩如生:

栩栩:

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答案】A

A没有语病、句意明确。

B.“几个”指代不明确,既指学校,也可指校长,产生歧义;

C.“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

D.分句语序不当,后两个分句应互换。

4.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答案】B

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

(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

(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

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如“青芜如毯”对应③“诗是绿茵遍野……”;

“雨声淅沥”对应①“诗是千缕缤纷……”;

“花叶相辉”对应④“诗是红叶清风……”。

所以选B。

5.诗词默

(1)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3)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6)龚自珍《己亥杂诗》“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烽火连三月

(2).柳暗花明又一村(3).择其善者而从之(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持节云中,(6).何日遣冯唐(7).落红不是无情物,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烽”“柳”等字词的书写。

6.走进名著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

______。

(2)《名人传》的作者是,小说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才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伟人的。

【答案】

(1).关羽

(2).符合题意即可

7.仿写:

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

,;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答案】示例:

若要有聪明的头脑,请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句式结构为“若要有……请多……”。

内容要与前后句相谐。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8.语言的实际运用。

周末,王涛和几个同学相约骑自行车去郊外踏青。

但不幸的是,回家途中刘明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

王涛向120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求助,然后电话告知刘明的父亲,王涛应该怎么说?

(1)对120急救中心:

(2)对刘明的父亲:

急救中心吗?

我同学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请你们赶快来救救他,好吗?

示例:

叔叔,您好,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

刘明右腿受伤了,我已经拨打了120,请您直接到医院去看他。

二、阅读能力考查

(一)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9.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

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

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

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

这首诗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10.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1.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完成此题要从这种手法在节奏、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回答。

仔细阅读诗歌,诗歌的每一章采取相类似的起兴句子,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

(4)略无慕艳意(___)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15.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16.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12.

(1).汤:

热水。

(2).被,通“披”,穿着。

(3).敝:

破旧(4).略无:

毫无

13.

(1)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14.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在读书时获得的巨大乐趣。

15.⑴刻苦好学⑵博览群书⑶虚心请教。

16.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12.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汤”: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俟”“请”“以”“足”“口体之奉”“若”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

凸显我的志趣所在,也体现了我的不慕荣利。

同时也写出了我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了我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

从而来教育晚辈们。

15.试题分析: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一点“余幼时即嗜学”,可以看出宋濂很热爱学习。

其次,宋濂为人诚信肯吃苦,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便借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未曾失信于人,得以遍观群书,学有小成。

再者,他对老师很尊敬,从“余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几句就可以看出,同时还能看出他很珍视向老师求学的机会。

最后一点,宋濂家贫,其衣食不如同学好,可他却丝毫不在意,因为他已经全身心投入了学习。

16.试题分析: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学习实际论述。

如我们学生应该像作者宋濂那样,勤奋努力的学习,学会吃苦耐劳。

对老师有礼貌。

不攀比,多多的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

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

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

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

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

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

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

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

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

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

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

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沙尘暴?

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

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

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

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7.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19.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0.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

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21.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7.

(1).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2).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3).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18.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作用:

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19.议论;

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0.“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

“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

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

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21.示例:

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1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第一段中记叙小男孩、小女孩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第二段前半部分记叙孩子们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后半部分记叙孩子们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

1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这一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描写的文字点明所使用的描写方法,最后从表达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思想、精神)来评价。

1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

特别要注意“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

第四段是作者的思考,属于议论;

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作用。

可直截了当地揭示文章的中心。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

“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乔老答:

“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

“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2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3.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2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2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22.B23.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4.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5.①引出文章的话题“让人”。

②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6.符合题意即可

2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

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

少量的在文中;

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进行概括。

全文共六段,通读全文可知,第一段尾句“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其它几项或为分论点,或表意不够明确。

故答案为C。

2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项,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

这两段内容之间是递进关系。

④段是⑤段议论的基础。

所以是不调换顺序的。

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为C。

三、综合性学习能力考查

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

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

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

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

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

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