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011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1.阅读1~2节,思考:

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了什么?

2.阅读3~4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

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3.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4.第5、6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兮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而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加高。

长,加长。

“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泽,污浊。

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

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

复路,返回原路。

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

惩,惩罚。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0,读无字书郭启宏

书能无字吗?

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

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

周恩来曾撰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

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

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

惟有王夫之见解独特:

“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中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

他沉重地指出其症结所在:

“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

如何善读?

王夫之作了回答:

“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

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

”然而,“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

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

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从无字句处读书”。

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

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

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

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

张潮说过: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

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话。

事实上,生活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

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

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

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

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

碑何以无字?

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

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

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

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开”?

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

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

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的定性说?

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

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

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

除非不读。

1.“无字书”指的是什么?

2.文中讲梁元帝耽书亡国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3.作者认为读无字书有哪几种模式?

4.①文中举武则天的“无字碑”用意何在?

②第2段与第3、4段是什么关系?

11,结合课文,以“我眼中的屈原”为题,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多骄横,①行逢一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且惧。

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

数曰:

“②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

今日之会,与汝诀也!

”立挝杀之,座上股栗。

行逢曰:

“诸君无罪,皆宜自安。

”乐饮而罢。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

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侦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

“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

”即召还,杀之。

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

行逢许之。

文表岁时馈遗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

“汝妇人何知!

”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

行逢屡屡遣人迎之,不至;

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

“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

”邓氏曰:

“税,官物也。

,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率下!

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

”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

“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

”行逢惭怒,其僚属曰:

“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

“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

汝居官无状,③吾不敢去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坑,或说行逢:

“公面有文,恐有朝廷使者嗤,请以药灭之。

”行逢曰:

“否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因请之村墅视田园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C.何负而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下列全都表现周行逢刚正严厉、不徇私情的一项是

①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

②行逢一以法治之,无所宽假。

③行逢曰:

④吾不敢去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⑤行逢怒曰:

⑥行逢曰: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③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尽管周行逢生性多疑、残忍,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刘光委,但对张文表却赏赐丰厚,且对文表的手下也友好。

B.周行逢统管洞庭、湘水一带时,就矫正前人弊端,关心民事,废除马氏肆意征收的苛捐杂税。

C.周行逢的妻子用行动带头交税,并指责周用刑太严,诛杀过分,幕僚也赞同周妻的意见。

D.面对女婿的求官,周行逢严辞拒绝,并送耕牛、农具,让他回去种田;

对自己脸上的刺纹,类比黥布,并不觉得羞耻4.翻译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①行逢一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且惧。

翻译:

②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

③吾不敢去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13,《诗经》广泛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清,富于浪漫气息。

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

和的优秀传统。

14,对于石钟山的得名,苏轼认为士大夫“莫能知”,渔工水师“不能言”,郦道元记述得简单,李渤说法浅陋。

他以一个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考察后的思考。

15,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

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歌鉴赏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这是一首恋歌,写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焦急心情。

(2)子:

你。

衿:

衣领。

(3)悠悠:

形容忧思不已。

(4)宁:

难道,怎么。

嗣:

通“贻”,给。

音:

音信。

(5)佩:

佩玉。

(6)挑达:

走来走去的样子。

(7)阙:

城门两边的高台。

请简答这首诗歌具有《诗经》的哪些特色

艺术手法上的特色:

篇章结构上的特色:

17,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1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19,《扬州慢》(包括小序)写景很有特色,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态等各个角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描绘了金兵劫后扬州凋蔽、残破的图景,抒发了悲怆之情。

试将这样的词语找出来,按下面类别摘录:

①写视觉形象的:

②写听觉形象的:

③直抒胸意的:

20,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幽静的B.清凉的C.凄冷的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A.凄苦的B.烦恼的C.恬淡的D.空虚的

试题答案

1,C。

A项有歧义,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

B项搭配不当。

不能说“时间在进行”,可以删除“申请时间”或删去“进行”。

D项成分残缺,“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陈述的是队员,而不是美国队,所以应在“美国队”前加上“队员的”。

2,B。

“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

连续不断地到来。

“匪夷所思”比喻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B项“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句子所谈是虽有一些发射台已搬下山,但对实现净空作用太小,因而使用不当。

3,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这里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②“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喻指楚怀王;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中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④“固众芳之所在”中“众芳”喻群贤;

⑤“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中“申椒”、“菌桂”、“蕙”、“茝”此四种植物均喻群贤;

⑥“何桀、纣之昌被兮”中“昌被”比喻放肆妄行;

⑦“恐皇舆之败绩”中“皇舆”喻国家;

⑧“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中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以婚姻比喻君臣亲密合作。

4,“恐年岁之不吾与”中“吾与”倒装,是宾语前置句;

“忽奔走以先后兮”是状语后置句。

5,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6,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7,略

8,1.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

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认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

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2.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

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3.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

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

清晨去摘上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

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4.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

诗人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已老矣,无所成就。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9,1.D。

“四荒”指辽阔的大地。

2.D。

“惩”是挫败的意思。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3.①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②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③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10,1.①“微言”“大义”;

②社会生活。

2.借以提出“善读”的问题。

3.①须从字句外去阅读;

②从无字句处读书。

4.①读懂天下无字书并非易事;

②总分关系。

11,愤怒出诗人

语文课上,听了一些同学对屈原的评价,心中有些许感想。

一开始几位同学的评价让我感到有些悲哀,我想起初中时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时语文老师也曾让我们评论,很多同学都认为陶渊明是消极的,因为他选择了隐退。

但我疑惑:

为什么要以政治的眼光评论他呢?

如今我们又读屈原的《离骚》。

我想屈原首先是一个诗人,因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完美,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境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

这是屈原的风骨,也是屈原所具有的诗人的气质。

我觉得屈原不该是个政治家,他所具有的品质使他难以在名利场上立足,他遭谗被贬,所幸的是,愤怒出诗人,他把他的愤慨用笔留给了后人。

屈原是一种精神,每次诵读《离骚》,我就会觉得周身的血液在涌动,我总是很激动,我仿佛能看到屈原临江而立的那一种悲壮。

在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过很多出色的政治家,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

但请不要忘了,我们同样需要诗人,没有他们留下的文字,没有他们的那一种精神,历史又如何得以血肉浑然一体?

“天,以诗人为木铎。

诗,是一个又一个朝代的缩影;

诗,让我们感到与先人血脉相连,感觉到文化的代代传承。

我眼中的屈原,他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他站在汩罗江边时,心中不是绝望,是愤慨!

天地间竟然难以容下他!

一个时代,最难以容忍的是诗人,他们太尖锐,太坦率,他们是棱角分明的山中之石,是超脱于尘世之上的。

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既然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自己,所以只能选择离开。

我相信这不是屈原的懦弱,而是一种信念,一种执着。

因为,他是诗。

点评从听到同学们对屈原的评价下笔,引出自己对屈原的独特理解--屈原是精神重于形象的诗人。

然后集中谈论他作为一个大诗人的特质和遭遇,分析了其独特性。

12,1.D:

“连词”;

动词“行”。

2.C.

3.A“文表岁时馈遗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一句理解有误

4.

(1)周行逢一律依法惩处他们,没有一点宽容姑息,众人既怨恨又害怕。

(2)我穿布衣,吃粗粮,充实国库,正是为了你们这些人。

(3)我不敢枉法来宽恕你,(如果这样)那么亲戚之间的情谊就断绝了。

13,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1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1.手法:

赋(直陈其事)

2.结构:

重章叠唱(复沓叠唱)

17,D

18,C

19,①夜雪暮色,青青、寒水、冷月。

②清角次寒,戍角悲吟。

③悲、怆然、感慨、厌、惊。

20,①C②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