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4996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文档格式.docx

2.20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迅速萧条

(1)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中国面粉业等行业迅速陷入困境,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认识:

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二、民国初期的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

①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

(2)习俗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③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④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⑥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航空

①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通讯工具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①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构图解史

 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考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和历史作用

1.“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官僚资本正式诞生于1927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2.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

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

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启示

(1)特点

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②从产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

④从产业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①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启示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②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

针对练1

 (2018·

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17)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值的比重,1891~1893年为14.6%,1901~1903年为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

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B.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C.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

D.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01~1903年……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棉纱开始出口,故A项正确;

中国棉纱开始出口不能说明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

棉纱开始出口与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也不能体现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指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

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

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

针对练2

资阳一模,30)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

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

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

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

答案 D

解析 A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错误;

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

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

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3.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方面: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家国情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

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材料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

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

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支撑中国近代火柴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材料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吴晓波《历史经济变革得失》

发现问题:

1912~1920年间,中国出现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种提法颇有新意。

思考:

中国近代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是什么?

试答:

答案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

以民营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中小企业成为主流;

工业增长快。

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

论证:

答案 移植性: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

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

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年

卷Ⅲ,41

(1) 上海近代化的发展

2017年

卷Ⅲ,29 上海习俗的变迁

2014年

卷Ⅰ,30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1.(2017·

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蓝袍黑褂”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项;

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

2.(2014·

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

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

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1.(2018·

临汾市模拟)1913年张謇说:

“……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

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

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

材料反映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故A项错误;

“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为了救国图存发展实业,故B项正确;

张謇个人的观点无法说明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2.(2019·

黄冈质检)《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

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面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

材料反映了(  )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

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

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 据材料“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可知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故B项正确。

3.(2018·

大同模拟)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

裁撤厘金、苛税;

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

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解析 据材料得出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

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B项错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

这些政策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不能说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4.(2018·

山东省名校联考)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

“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

”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解析 要求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体现了中共早期报刊理论性太强,即遭遇到了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故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