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4900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Word文件下载.docx

各位远道而来的老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院长谢少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本次中德班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会前工作坊,很荣幸听到张海音老师的讲座,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大家的与会热情让我很感动,所以我们殷切的希望大家可以在中德渡过一个愉快的下午,也欢迎大家有时间参观我们的医院,对我们医院的工作进行指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讲座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的主讲嘉宾张海音老师,张海音老师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和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委会精神分析学副督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和预防干预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负责督导师。

下面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海音老师。

张海音:

感谢谢院长热情洋溢的介绍。

武汉也像娘家一样,每年就要过来一次,最近一年,由于身体状况,一年多没有来了,这次回来非常的高兴,中午在江边也走了一个多小时,离这边也挺近。

也是非常高兴参加这次20周年中德系列活动首场活动,我看下来,做会前工作坊的就我一个,这么牛,自我感觉,一下子自我膨胀了不少。

我是这么想的,差不多三小时的下午时间,工作坊我想这样安排,前面一半的时间,我会围绕这个主题做有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的阐述。

当然稍作休息之后的后半部分,有一部分,我非常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因为有案例的讨论或者是督导,这个就会需要有人呈现自己最有感触的个案,因为不管是哪个流派,包括精神分析也好,或者是心理治疗也好,一定是实践性很强的,所以围绕具体的个案,才会有更好的呈现或者是提炼更关键的理论的要点。

当然,最后会有一点时间有互动,特别是针对整个前面讲到的内容的提问,或者说是点评,或者是疑问。

我初步是想这样安排今天下午的时间。

大家酝酿一下,谁愿意后半部分参与。

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会前工作坊。

初衷,在材料中都已经说过,现在讲个案概念化,无非就是不管哪个流派,包括精神分析,你希望整个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对一个个案怎么样一个理解的角度。

我们最早中德班,当然现在说是20周年了,最早最早开始,就是困难的地方,哎,精神分析理论花样好多,到底从哪个角度,有没有一个结构框架,因为我们要交作业的,每次培训,不管自己报个案也好,到最后毕业个案也好,都要有一个套路,那时候我们非常发怵。

我可以说说早年有什么创伤,可以说防御技术是什么,也可以说有什么特点,到底有没有什么框架可以串联起来,不仅在理论中理解一个个案很丰富的层次,可以串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串起来,对我们实践有什么帮助吗?

对于我们指导实践,我们处理一些治疗关系,到底有没有什么帮助?

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云里雾里,有时候我们做个案,做了可能有时候半年多了,一周一次,做了一年多了,最后要报出一个个案,感觉挺多的,但是不太好把它串起来,所以基本上那时候我自己回顾,就读中德班期间那时候报出来的案例,现在看看都感到太片面,很片断化,比较散,不太聚焦太核心的问题,所以基本上没有办法,因为是培训,要交差,要完成任务,所以没有很好的想怎么去完成一个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掌握,对一个个案进行很好的概念化,那让我感到,这肯定毫无疑问,涉及到理论的、系统性、深度,特别是还涉及到实践经验,但是还是关键,我在想,因为条件还是不一样,现在条件好,好多方面的专著,那个时候不太有好一点的书,就是没有一个框架让你变成一个习惯,比如说你哪怕没有很多的经验的人,刚开始上手,如果有一个框架,每一个个案都照这个套路来做,到最后会很熟的,所以非常希望有这样的东西,这是在当初,当然有种种条件,当然也不能怪种种条件,关键还是自己努力不够。

因此,我自己回顾下来,自己对个案进行概念化的经历,这个能力还是一方面,当然也感觉到临床经验还是太重要,再多的经验,碰到一个个案,一辈子都不会忘。

临床经验很重要,再加上系统的理论的深度的培训,我感到会慢慢的发展出来。

现在我感到好象是能够形成一些现象,条件反射一样,所谓条件反射,你这个套路,看一个人总是从哪些角度去尝试、去探索。

所以现在两本书,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是南希的书,他在我们精神分析学界还是非常有影响的,他有好几本书了,最近又出了一本,翻译成中文了,包括他的案例解析,包括他的治疗,包括他的人格,这几本书都是非常有个人风格,但是内容相对偏深,不一定照所谓的学院派的系统来去写书,他写书的风格,蛮带有他个人的特点,当然有好处,这是他个人经验的分析,不尽是学院派,《精神分析》不照套路写,还是可以呈现他个人风格的。

所以看南希的书,确实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感受会有一定的要求。

还有一本书,我感到非常简洁明了,《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这本书非常适合刚刚,当然你是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各种基本的训练理论经验,也在实践,刚刚希望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处理一个案例,这本书看起来非常好,非常系统,非常完整。

特别是对精神分析教学感兴趣的,这本书就非常的合适,我们知道美国人有这样的套路,给你1234,照着做就很清晰,不要做得很模糊,因为中国人有些东西道行深的人看起来很有味道,道行浅的不太容易看清楚,美国人的就很简单,大家都可以分享。

这是两个方面,所以我一直在想,当然还没有想到写书的问题,但是至少我这些年来在培训中也一直在尝试,能够需要综合介于两者中间,临床中又比较实用的。

当然,毫无疑问,任何人假设一个东西,都是反映个人风格,当然我也是很希望体现我个人风格。

同样不管是理论和技术,大家在想不同的用处感觉来的不一样,我想同样一个,不管是精神分析经典的,或者是科技关系理论,或者是设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现在很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人讲出来不一样,还是体现了个人的一些特点,因为我原来比较倾向于面面俱到,但是面面俱到不可能,肯定是只做符合自己的,当然这里面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个人会有很大的局限,或者只有一部分来访者适合你这个风格,有些人和你不匹配,我认为这和水平没有什么关系。

我感到我满有经验,满有水平的,一过来,发现他问题不太严重,应该可以很快的搞定,但是却搞不定,但是经验比我少了很多的同道,他搞的很好,没有办法,他们两个人的味道对得上,而我对不上。

我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对有些问题特别敏感,我对某些方面特别敏感,有些人和我不一样的经历,他对某些问题不敏感,所以会发展成为我对某些来访者特别有感觉,我实践下来确实是这样,治疗很好的个案,他们有些共性和我很匹配,但是可能和别人不是完全的匹配,当然有得有失,和自己匹配的比较容易建立好的关系,比较容易有感觉,当然也容易有盲点,因为有些地方是和你类似的部分,有些地方看不到,当然这个我想什么东西都有得有失。

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有三个角度,第一个能够对精神分析可以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很系统的概念化,首先要有一个基础背景,最最基本要掌握的东西,一个人心理成长发展的阶段和核心冲突,这大概是基本公式,因为精神分析立足于早年的模式在成年中不断的翻版,换句话说我们面对一个30几岁、20几岁、40几岁,但是我们要非常快速的看到他的心理成长停留,或者是带有某个阶段比较明显的痕迹,是哪个心理阶段的冲突没有很好的解决好,带到他成年生活中来,不但的重复,所以这块我们要好理解,等一下我会举到相应的这分析的例子,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心理年龄成长都有心理成长的主题,有它的冲突。

肯定这个主题冲突比起弗洛伊德的分析还要更细一点,因为弗洛伊德的分析偏粗一点,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可能认为大概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一点,在早年当中,0到3、4岁,或者是0到5、6岁,大概还有更细致的心理成长的主题要完成,当然也会意味着更多的冲突,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是很顺利的所有冲突都很标准的、很完整的渡过,总是我们米个人遗留一点这样那样的任务,人才会活得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说成长的很好,那以后就没事干了,我们现在做人不都是在补课嘛,才是有动力的,不可能都完成好。

当然,程度是有所不同。

还有一个是心理防御机制,其实和前面第一个是匹配的,如果一个人心理冲突没有很好的处理好,他肯定需要防御的,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用什么方式防御,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人风格,特征不同,我们等一会儿也会讲到不同成熟水平的防御机制,导致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治疗关系中,它所呈现出来的对治疗的难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讲很原始的方式防御,你要知道长城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松动和改变。

比如说同样水平的曾经的防御机制是差不多的心理咨询师很喜欢的,但是很可能在短程不太长的时间里面就会改变,我换句话说不要长程治疗,而有些个案需要非常长城和非常的艰难,因为是在人格层面上。

所以这是要去解构一个个案精神分析角度最基本的,心理成长的阶段阻击核心因素是什么,采用什么心理防御。

在解构的时候,进行心理防御的时候,毫无疑问有第二个是一条主线,主线毫无疑问是平行关系,这个非常重要,刚才提到一个人早年的关系是过去的,不可能直接问他过去,他就一定有所领悟,很多来访者都会分析自己的过去,哦,我有恋父情结,我有恋母情结,这个分析有什么用,这个分析没有用,所以来访者最关注的是现实中碰到了什么困难,比如说现在的亲密关系,现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他肯定是因为这些问题来的,不可能一个人日子过得好好的,想到早年可能有一个创伤,我来咨询,肯定是老婆、老公、领导、同伴竞争,包括孩子亲子关系等等,这方面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才有可能来寻求帮助。

那么我们马上就会从他现实的亲密关系中找到一些特征和模式,但是肯定要去寻找理解的线索,他怎么就和别人弄成这个样子呢?

找所谓理解的来源,他是因为早年哪些关系模式遗留到现在,但是找到了还不够,平行关系中还有一条,就是你分析的再透彻,你说他有这个亲密关系,有什么模式,有什么特征,那和你之间自防过程中这个特征展现了没有,所以一定是三个平行关系,早年的关系模式,现实的亲密关系模式,咨询师现场的关系模式,这三条平行关系中共同点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理解自己,也使你更好的理解对方,所以是共同走的,是我们和来访者共同探索这三条平行感到中共性的部分,尤其是我们非常非常强调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咨访关系。

还有一个是我经常讲的利器,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反移情的自我察觉,还有投射模式识别,这个是特别重要的,这条主线把握好就比较好,所以50分钟一次,一个礼拜一次,或者是一个礼拜两次,一年,半年,和来访者谈什么呢,有主线,你肯定是所有的情感被触动的捕捉点,或者是和来访者共同探讨点,都是这些框架,越来越深入,才有可能构成对个案的概念化。

当然,最后千万不要忘记示范,通俗点讲,就是你希望来访者有什么改变,你能做到吗?

通俗的讲,你让来访者气量要大一点,有钱给大家用用,不要太小气,否则气量这么小,怪不得你人际关系不好。

来访者认为你讲的对了,但是他听不进去,因为他看你气量大不大。

当几次咨询,他质疑你的心理咨询效果不好,是不是骗钱,一开始还稍微好一点,后面就特别遭了,还拉着他做长程治疗,是不是骗钱啊,听了心理很恼火,还表面装着不恼火的样子,专业中还有一种说法,我们要对他负责,做一个转介,他感到你气量也不大,我不过对你的咨询效果提出质疑,只是对你的权威挑战了一下,你把我一脚踢到哪里去,弄点很厉害的药吃吃,你也不过如此,嘴巴上说得好没有用,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有一句话很说明这个问题,身教重于言教,现代精神分析中特别的强调这一点,因为经典的,像弗洛伊德那个年代,对这个不太重视,因为大家知道弗洛伊德强调的是屏幕,空白的屏幕拿来投射,非常的节制,坐在躺椅后面的沙发中,整个人呈现出来,一周四次,坐在躺椅后面,只对来访者的幻想潜意识感兴趣,把它呈现出来,但是这对一部分曾经这水平功能比较好的,还行得通,更容易激发他进入到潜意识的状态,但是对人格层面的案例这个不行,换句话说你不可能这么酷,对待一个来访者,来访者对你很崇拜,你有没有过渡包办,来访者对你很质疑,你有没有以怨抱怨,把人家一脚踢开,还报复人家。

人格层面上很多个案更重视这一块,而不仅仅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解释。

所以这个示范的问题,可能更突出。

非常简要的看一看每一个心理阶段。

看核心冲突,用的词比弗洛伊德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到时候你说口欲期也好,或者是这个时期人们呈现的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我们知道小孩子很小的时候,是没有现实检验能力的,甚至一直到5岁,基本上还没有建构起现实、非现实的检验能力,比如说5岁不到的小孩子,会把幻想当真的,把故事童话的当做现实中真的,因为他没有现实检验能力,当然更小的婴幼儿更没有,情绪调节能力差,小孩任性,饿了就哭,不满足就闹,要即刻满足他,所以没有办法抽象、概括、提炼别人,包括对自己,当然我们成年人中有这样的人吗?

说暴怒就暴怒,说要满足就满足,自身界限极其模糊,把你的搞成他的,他的搞成你的,整个讲很容易纠缠,因为他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你和这样一个个案接触,包括对自己的基本特征,他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搅不清楚,闪烁其辞,包括性别、兴趣,通俗讲,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什么,都不清晰,他想清晰也清晰不了,强弱、善良、险恶等等,所以碰到这样的个案,你也很晕的,因为面对一个成年人,要把他当做婴幼儿一样搞清楚,又感到拖不动。

所以这些案例是早年的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问题。

当然我们去理解,婴幼儿在发展时期,他要完成这个冲突,最好的我想不用说了,需要什么?

需要养育环境,很著名一个词,养育环境,恰恰好的,或者是足够好的妈妈,或者说是基本的安全感要提供,基本的需求都要满足和回应,当然不可能百分之一百。

什么叫做中国好妈妈,我们起分是60分的妈妈,这个当然是很宽松的,很鼓舞人心的翻译法,但是我认为翻译成80分、60分理解不一样,有人对60分的把握不一样,有人是很苛刻的,60分比100分都厉害,有人说是60分,但是是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些人说我差不多有95分了,他会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他才60分。

当然这里面我们会去讲,一个人因为婴幼儿没有能力自我照料,我们要通过治疗来了解他有什么基本需求来回应他,换句话说没有基本的满足,他没有办法完成基本性能,这个我认为和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上海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好几年前了,现在好象还有,财经频道一个栏目,叫做《波士堂》,每周末的晚上播的,请来一些著名的成功的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就是公司老板,请他们来访谈,当然是访谈你是怎么成功的,当初是怎么把握机会的等等,当然主持人很多人都读过心理咨询师的书的,要去访谈,了解一个人,不从心理的背景上了解的话,了解起来就会很有限,就会问家里是什么样的,有血有肉的,不能光问事业,也要问问生活,有些老总是很坦率的,他说我这个人和人合作没有问题,谈判、竞争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这个人不太习惯别人和我太亲热,走的太近,虽然知道你大概对我有好感,肯定是对我好,想靠近我,但是我当然是知道没有危险的,理性层面上知道没有危险,但是情感中不习惯,就要退,一靠近我,不习惯,我就退,谈工作是可以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很理性的,有什么工作布置,有什么活动,都可以参加。

但是隐秘一点的,生活中的,就要退开一点,保持隐秘。

他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特点,甚至也会自我分析说“这个和我从小生活有关”,我是爷爷边放牛边带我长大的,父母出去打工了,我都是靠自生自灭自己弄。

当然很艰难的困难,让他很抗得住压力,抗压能力特别强,别人胜任不了的挑战,他都可以胜任。

但是情感的亲密他不习惯,换句话说没有机会锻炼了,在一个比较险峻的环境中、情感治疗缺失的环境中,他需要非常强的,能力方面要展现自己,对周围含量控制的方式来生存,所以我们讲到,这个人再高的职位,再高的地位,他的内心笼统讲是内心安全感不够,别人不会害你,对你肯定是有好感,不见得是图谋你的钱财,但是情感中有这种不安全感,这是我们讲的基本信任的问题。

当然再进一步,自主修饰怀疑,有点像我们讲到的肛欲期,或者是完成独立依赖时期,小孩子一两三岁,这时候又想独立自主,又感到羞耻怀疑,不确定,这是他的心理环境发展的特征,要完成成长主题,包括核心冲突也是这样的,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防御是分裂的防御,全黑全白,满足我的都是好的,不满足我的都是坏的,到底要亲近一个人,还是回避一个人,还是独立,还是依赖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个案,访谈到一定的深入,自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的内心被压抑、掩盖,治涝是会感觉强烈的敌对、诋毁、拯救幻想,要么是很好,要么是很坏,你帮助不了他,认同很少,一般会采用一些比较原始的很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否认的、解离的,投射认同等,这些是比较初级的防御机制。

刚才讲到基本条件两块要结合起来,心理成长和防御机制结合起来,我认为很好结合,随着心理成长,从小到大,肯定防御机制的等级是越来越成熟的,越年龄倒退,退回去,防御机制就越初级,这个是匹配的。

再进一步,3、4、5、6岁,一定不冲突。

所以经常我们要去讲恋父恋母情结有什么意思啊,换句话说不管一个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要完成心理成长的主题是什么,因为恋父恋母情结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方式是会有所不同,但是是很正常的。

他要完成什么心理主题?

我们只能从线下来看,好象男孩子粘着妈妈,女孩子粘着爸爸,会排斥父母当中同性的一方,这一点蛮常见的,我记得印象也很深,我儿子大概3、4岁的时候,这个现象非常的突出,晚上吃个饭,洗漱好,还没有到睡觉的时间,小孩子在我们房间床上,三口之家,还很其乐融融的,看看书,看看电视,老婆给孩子讲讲故事,好象很其乐融融的,等等冷不丁的,我儿子会打我一拳,瞪我一眼,他是很不自主的,我一点都没有理他,我好好在边上看看书,看电视,他妈妈给他讲讲故事,不挺好的吗,他就给我一拳,踢我一脚,气场很明显,最好我走远一点,他不由自主的会这样,当然晚上9:

30到了,睡觉的时候,他的时间到了,要回自己的房间和床,因为这是我的地盘,他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这样,因为要打打不过我的。

男孩子一般是依赖妈妈的,母子的分离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恰当的存在和介入,分离更困难,父亲要恰当的存在和介入,才会构成很好的母子关系,不能独占,就是一个哀伤的过程,他没有办法,就要妥协。

我们知道一个小孩长大,到外面去,谁都不会让你,你肯定有的时候,不得不有些东西要分享,分享就意味着你要妥协的,这个能力要从小练过的。

我碰到过一两个男孩子,当然不止一两个了,这两个是个案,男孩子和妈妈睡,睡到21岁,这个有点恐怖,和妈妈睡到21岁,基本上丧失和其他女人睡觉的能力了,当然我们会问,你爸爸去哪了,这么早就让出了自己的地盘,当然现实中有自己的理由,现实中忙、工作,小孩不和妈妈睡就睡不好,小孩子发热,登被子,这个讲起来有理由,这个年龄阶段对性攻击依赖特别的敏感,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和别人建立感到的能力,还有感知和别人关系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就意味着很简单,小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一定要承受一个什么现实,就是父母之间有一段关系是他永远介入不了的,是排斥他的,他没有办法进入父母当中的,比如说父母之间性的关系,这是排斥他的,是背着他的,是不能和他分享的,他永远要在这个关系之外,这个是我们讲到,小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要面对这么复杂的事情。

延伸开一句话,小孩子要挫折教育,不用专门的挫折教育,人活着总有挫折的,到哪个阶段,总要面对什么问题,总要感知什么问题,需要察觉自己的情感能力,包括自己的责任感,所以这样的个案,如果大家有一定的个案经验指导,如果处在这个时间冲突,这个来访者你很喜欢见,因为他有一定的领悟力,可以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你没有给他解决答案,但是他可以接受,而且有自我思索能力,有自我分析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承受某种不确定。

对这样的来访者,会发现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他,会很容易进入状态。

张海音:

再进一步,这个表我很喜欢讲的,比起弗洛伊德,这个很细致,弗洛伊德一定不是对情节有兴趣,他的理论建构一定不是建构在3、4、5、6岁,但是发现前面的时期越来越重要,要打基础,基础没有打好,渡过转折期会更困难。

这个是谁分的呢?

是马勒分析的,她分的非常细致,分离-个体化很出名,他是女的,很厉害的,又聪明、又漂亮,当然她对自己的妈妈评价也是这样“我妈妈又聪明,又漂亮,但是很骄纵。

”我看她继承了她妈妈非常多的优点,她也非常聪明,非常漂亮,换句话说非常有自建特质,没有这个特质是很难成功的,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角度,非常细致。

包括现在流行的婴儿观察,那个时期,心理学家还是真的做工作非常细致,浸泡了大量的时间,观察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婴儿和父母怎么细致的互动,每天观察很多时间,这个积累出来的是非常第一手的材料,才有可能区别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只是想呈现一下,这些心理成长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很好的渡过,当然人总是要长大的,到了成年,会带来成年的问题,比如像自闭、共生等等,这些阶段都相当于我们讲的基本信任的问题,都涉及到完成这个心理成长的主题。

当然如果我们判断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例,几乎要接近精神病性的这样一些个案,他的心理年龄大概停留在这个时期,完全和周围界限模糊,当然共生有一个词,还有一个我们专业中大家在生活中讲到的联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是两个个体,但是连在一起,这个是什么意思?

我们主要讲一点,现在不管是什么流派,很强调“共情”,“共情”的感觉,为什么要“共情”?

如果当咨询师和来访者非常共情的时候,两个人差不多共生状态,你有什么感觉,我有什么感觉,这个就是感同身受,不连在一起,怎么感同身受。

换句话说共情不是被随便叫叫的,共情要有共同的能力,还要回得来,退到一个共生的状态,放弃自我,体验别人,但是对每个人来说是会迷失的,不希望放弃自己,咨询师,一次咨询几百块钱,效果还没有怎么办,我怎么分析这个来访者,你这样想的时候,会没有办法共情,你分析自己的身份,分析自己要干什么,共情的时候,把自我完全的打掉,把自己放一边,完全的体验和感受来访者投射出来的所有的情感,站在他的角度去。

但是毕竟一次50分钟,你进入到那个状态,结束了之后,你还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或者哪怕50分钟当中,你也要什么?

我们经常讲你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卷入太深,出不来,你自己也创伤了,或者我们说情感卷入太多,这个是非常为难的,如果不卷入太深,你就没有共生,没有办法理性上分析人家,如果卷得太深,就迷失自己了,通俗讲,他抑郁你也抑郁,你们两个人一样了,或者是你比他更严重了,这个对咨询师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当然这个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其他行业也一样的,一个演员,对一个角色投入了很深,你有可能回不来,电影拍都完回不来,这个是有的,当然这个角色中某些部分触动了你自己的部分。

当然我们知道,来访者某些创伤的部分,触动到你这部分的话,你才有可能共情,甚至你不要做什么努力,碰到一个来访者,碰到你某一个点,你就去共情了,共情要反复努力,就不叫共情了,这个是自然发生的。

像武汉这边考心理咨询师怎么考的?

有没有面询,上海是有的,就是有一个模特模仿来访者,下面有考官在旁边听,共情做得好坏,打分值占的比例最高,为了得高分,就练共情,练到最后说话好假啊,我好理解你啊,你那时候蛮痛苦的,你那时候肯定很愤怒啊,这个话说多了有点假啊,当然这也算共情,毕竟是一个共情的努力,本身是假的,模拟的,要给我证书,我就搞真的了,但是也算共情。

但是我们知道,生活中真正的感同身受,被触动,不需要做很多努力,但是关键是我们要放得开,就是允许自己放弃自我,去感受别人的东西,才有可能体验触动一些东西。

接下来是分离-个体化的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些案例和这个阶段很重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阶段没有成长好,会带来什么问题?

很多问题都和这个有关,边缘性人格、自恋性人格,很多人认为自恋性人格问题出现在实践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