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4866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中幼小衔接的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二是主要思路;

三是重要观点;

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

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

  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

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

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

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

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

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

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

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

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

篇二: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

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

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

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

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

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

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

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②课后作业。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

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

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

”维果茨基提出:

“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

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

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

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

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

准备

  时间:

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

实施

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3、课题展示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第三阶段:

总结时间:

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3、练习设计精编4、论文5、教案6、个案分析十一、研究组成员课题组长:

黄静组员:

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篇三: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金孜清

  摘要:

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

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

我认为“数学”和“快乐”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

  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

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

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

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过渡过程。

在这期间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双重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转折阶段,平稳进入小学。

本文针对衔接的问题,首先对幼小衔接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然后对幼小衔接中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手段和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及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

小学;

课程;

衔接

  doi:

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580(2016)01-0068-03

  一、“幼小衔接”课程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学前期与学龄期两个相近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

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这两个阶段的特征,必须具备连接性和连贯性等特点。

促进每一个幼儿有创造性地发展,是“幼小衔接”教育的根本所在,适合的课程内容和孩子喜欢并且愿意接受的课程实施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制定有学期课程计划、月课程计划、周课程计划,计划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指导方法,可以促进教师更严格地、更准确地、更有计划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工作。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

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况大相径庭。

二、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是幼儿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幼儿喜欢或有兴趣的东西却没有被选进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

这样,教学过程可能就会成为教师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成为注重怎样方便教师的“教”,而不是幼儿的“学”的过程。

因为教师会努力地用尽办法去吸引住幼儿,这种引导可能就忽视或排斥幼儿所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和充满创造性的想法。

这样教师在这节活动中所扮演的就是标准的课程使用者的角色,教育活动只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和活动程序进行,并不根据幼儿的反应来灵活地采取策略。

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考虑的话,教师本来就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伙伴的角度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沟通,在双方的沟通中自然而然产生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从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但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成熟的课堂反应能力和教学机制。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上有明显的不同,让幼儿很好地适应两者之间知识的衔接,才能促进幼儿在将来学习道路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提高教育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小衔接课程中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情况和调查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

在幼小衔接课程中,更是尤为重要。

经过调查与思考,以下是笔者对教学目标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看法:

  1.课程目标不明确

  1999年10月,我国开

始实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这无疑是给幼儿园与幼小衔接的问题提供了指路的明灯。

但是,经过了15年的时间,这个纲要里面的一些内容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有些方面的目标似乎不是很明确,这让幼小衔接的工作由于目标的模糊变得很难把握尺度。

  2.课程目标忽视了幼儿的情感目标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是最需要情感的发展的,而并不是智力的培养。

提早学习知识,强行塞给孩子这阶段并不需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会让孩子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力感,最终丧失信心,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3.家长的不合理期望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变成了家长的期望。

由于盲从的心态和攀比心理作祟,导致了幼儿园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教育。

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家长的各种心理,幼儿园在半圆理念上,原本的适龄教育被逐渐冷落甚至是放弃了,许许多多的超前课程被更多的幼儿园所采纳,比如识字,拼音,数学等科目的超前学习,为超前教育广开“绿灯”。

家长们只看幼儿在识字,拼音,计算上的能力来评定一个幼儿是否优秀,完全不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小肌肉群等的发展情况,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究竟设置什么内容才合理一直是幼小衔接问题讨论的中心内容。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

  此阶段课程以小学教材为主要参考,使得幼儿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再重视,导致对知识的注意力下降,这是学习兴趣降低的表现。

这样时间过长,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进而导致成绩下滑,成绩得不到提高,家长们就会着急,并且让孩子进行盲目的、没有目的性的补习。

这样就肯定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2.课程内容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年龄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的。

例如四岁的幼儿可以理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后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却对1+1=2的算式是认识不明确的。

但是幼儿到了五岁,就很容易可以知道1+1=2的算式,并且能准确地理解算式的概念,而不用去用任何事物去引导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就是这一阶段本身存在的阶段特性所决定的。

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在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每一阶段的发展也都蕴含了上一阶段的特点。

都是由上一阶段的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准备层层积淀,从而量变产生的质变。

成人从不会去考虑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心理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实际的课程与幼儿理想活动的活动之间的断层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三)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过程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实施中,很多办学机构将教室的环境创设成小学的教室,并且延长上课的时间,由一节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甚至45分钟,增加课程的数量,不顾及幼儿的注意力和疲劳程度随意加设课程,减少游戏的时间,让课堂几乎完全的变成小学化模式等等。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教育者想通过环境去影响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环境使幼儿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

没有足够的成熟发展,就没有真正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改变环境而有相应的变化。

  (四)幼小衔接阶段的评价方式

  课程建设之中的重要部分是课程评价。

在幼儿园或者校带学前班中,除了量化评价外,幼儿自身也是很重要的评价主体,但是却很少被重视。

而在小学,自我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减少的,量化评价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在这个阶段,由于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变化,教师往往直接忽视性质评价。

  三、幼小衔接课程应该如何衔接

  

(一)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这个时期,不易于有太多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或过多,以“跳一跳就能达到”为宜。

在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通常希望把课程的内容准备的丰富,内容广泛,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