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4780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活动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明确要求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统一标准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活动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测量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展示结果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3、引导发现使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开火车对答案,自批)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同桌合作测量,教师巡视并指导)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各种活动明确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1)看一看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先同桌说说,再找学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找一找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用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动手测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

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

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四、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学生手势判断,指名说出错因)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从刻度“0”到3,就是3厘米。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先独立思考,同桌

交流,再全班汇报)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同桌验收,指名汇报)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并会用尺子测量(整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本第4页。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通过测量等实践活动,建立米的正确表象。

操作探究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

米的卷尺,刻度尺。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演示: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3.引入: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一)感知米的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

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3、操作

(1)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2)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的关系

1.动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2.动手量量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师生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1米=100厘米)

(三)测量较长距离

1.认识卷尺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介绍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同桌验收,教师巡视指导)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4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学生独立练习,开火车对答案)

5实践活动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小组合作)

五.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了长度单位米,1米=100厘米)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材第5页。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

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⑴观察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⑵感知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让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同桌监督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端点

⑴再观察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

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⑵师归纳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

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按自己的想法把任意两点连结起来。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⑵观察思考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同桌互说,指名汇报)

⑶归纳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⑷随机练习让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⑴ 

测量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⑵小结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

几厘米。

⑶估计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⑷验证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⑸归纳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

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实践操作画线段

⑴估一估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⑵画线段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学生操作后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边画边说)

引导学生按下面方法叙述: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交流,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

2、先估计,再用尺量。

(全班测量,教师巡视,开火车对答案)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全班练习,指名汇报画法)

4、能力题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

厘米出的线段?

学生讨论,试画。

四、总结归纳巩固新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且会量、会画线段)

板书:

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

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

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

问题。

教学课时:

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教材第8~10页。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

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可以帮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通过摆小棒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小棒。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复习铺垫口算53+20=20+67=45+30=

86+2=44+3=35+40=

(口算时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2、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博物馆吗?

想去吗?

笑笑学校决定组织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可是他们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获取信息⑴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

(学生观图找数学信息)

⑵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⑴班有36人二⑵班有30人

二⑶班有35人二⑷班有34人

每辆客车准乘70人

问题: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2、寻求策略①估算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小组交流)

②汇报一班和二班36+30=三班和四班35+34=

三、主动探究寻求算法

1、思考学生独立思考怎样验证刚才的估算是否正确。

2、探究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的算法)

3、汇报方法一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方法二用口算36+30=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

4、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边板书边说算理

36+30=66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写6,所以36+30=66。

5、尝试学生根据教师板演尝试用竖式解答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要求学生边说算理边列式,做完后同桌互说算理)

6、小结竖式计算加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四、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1、竖式计算下面各题(独立计算,小组汇报,自批)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手势判断,指名说错因)

17+20=19 

50+26=76 

42+3=72

2

+2 

+3 

3、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45元、一个足球34元,共花

多少钱?

(全班练习,指名汇报,同桌互批)

4、填一填 

5

 

+2 

+?

4

9(独立填写,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36+30=66

第二课时

教材第11页。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通过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小棒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提问:

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写竖式?

从哪位加起?

2、竖式计算:

34+53(找学生板演,并说算理)

3、导入新课。

如果将来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说明:

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

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寻找信息看书P11例3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2、动脑思考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

怎样才能回答?

(看P8回答:

(1)班有36人。

二(3)班有35人。

3、独立列式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请列式

列式:

36+35=

4、探究算法

⑴摆一摆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算算。

学生摆时,教师引导思考:

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

够10个一可以怎样?

(捆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

(一个十)也是1捆。

再算一算一共有几捆几根?

(7捆1根)。

(通过摆一摆使学生明确:

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了的那一捆是哪来的?

⑵列竖式学生尝试竖式计算并找学生板演。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辅导)

36+35=71算理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6+5=11,满十在个位写1并向十位进1。

十位3+3+1=7,在十位写7,所以36+35=71

答:

二⑴班和二⑶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重点强调: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这个1。

⑶试一试37+53=

(学生独立解答,要求边说边算。

教师巡视并辅导学困生)

5、归纳小结学生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