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389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不变色

产物不含NaOH

【答案】

解:

(1)充分加热后,A、B两个烧杯中分别看到的现象是无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热稳定性比碳酸钠差。

故填:

无明显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钠热稳定性比碳酸钠差。

3液最简单的方法是加热。

A。

(3)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检验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

能够同时检验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

(4)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应该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应该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5)可用小苏打治疗轻度胃酸(主要含盐酸)过多的病人,其原因是碳酸氢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拓展】

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于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取少量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于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

少量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酚酞试液

2、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当向乙烧杯中依次加入MnO2和H2O2溶液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产生大量白雾,蜡烛燃烧更旺,但过一会儿逐渐熄灭。

而甲烧杯中蜡烛一直持续燃烧。

【知识回忆】写出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问题1】导致乙烧杯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燃烧产生的CO2使蜡烛熄灭;

猜想二:

白雾是水雾导致蜡烛熄灭;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排除了猜想一,其理由是甲中蜡烛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1】向一只装有燃者蜡烛的烧杯中加入100℃水,另一只依次加入MnO2和H2O2溶液,若观察到

加入100℃水的烧杯中蜡烛熄灭的现象,则猜想二正确。

【查阅资料】水雾产生与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有关,并且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产生的水雾越多。

【问题2】为什么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水雾越多呢?

【实验2】分别向三只烧杯依次加入MnO2和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同H2O2溶液测定温度变化。

H2O溶液

5%

10%

30%

温度变化曲线

【解释与结论】

(1)该对比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B。

A.H2O2溶液的初始温度相同 

B.反应开始的时间相同C.二氧化锰的质量相同

(2)根据实验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越大,单位时间内反应放热越多。

【知识回忆】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O2↑。

【作出猜想】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排除了猜想一,其理由是甲中蜡烛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甲中蜡烛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1】

向一只装有燃者蜡烛的烧杯中加入100℃水,另一只依次加入MnO2和H2O2溶液,若观察到加入100℃水的烧杯中蜡烛熄灭,则猜想二正确。

加入100℃水的烧杯中蜡烛熄灭。

(1)该对比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反应开始的时间,需要控制的条件是H2O2溶液的初始温度相同、二氧化锰的质量相同,便于对比。

B。

(2)根据实验2可知,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越大,单位时间内温度升高越快,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越大,单位时间内反应放热越多。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越大,单位时间内反应放热越多。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进行有关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考虑,装置A属于固液型气体发生装置。

②若进入装置D中的氯气是纯净干燥的,则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装置C中盛有的溶液是浓硫酸。

③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装置D中“石蕊纸花”(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下同)无明显变化,E中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

对此,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Ⅰ.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次氯酸)。

Ⅱ.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成为氯水,氯水除了具有消毒作用,还具有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氯水中的什么物质具有漂白作用?

【提出猜想】猜想1:

氯水中的H2O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2:

氯水中的HCl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3:

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

猜想4:

氯水中的Cl2具有漂白作用。

【实验探究】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现象

将石蕊纸花放入水中

石蕊纸花

无明显变化

猜想1不成立

将石蕊纸花放入稀盐酸中

猜想2不成立

将石蕊纸花放入氯水中

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

猜想3成立

【反思交流】

同学们一致认为,不用再做实验对猜想4进行探究,理由是:

进行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时,装置

D(填装置序号)的现象已证明了Cl2不具有漂白作用。

刘同学认为,由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用实验装置F中的蒸馏水吸收氯气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将装置F中的蒸馏水换成了氢氧化钠溶液,F中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制备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反应装置: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选择

除杂装置:

根据杂质来源分析出杂质,然后选择合适的试剂除杂,除杂时注意三大原则不引入新杂质、不与待除杂物质反应、便于分离

干燥装置:

根据气体酸碱性选择合适干燥剂,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不能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检验装置:

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目的是为了看到特殊现象可以是沉淀、气体、颜色的变化

收集装置:

根据制备出的气体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收集装置有排水法、排气法

尾气吸收装置:

根据尾气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吸收,吸收时要防止倒吸,防倒吸的原理是减小压强差

①根据分液漏斗加锥形瓶的搭配可知这是一个固液反应型装置

②根据制备实验的流程可知B装置应该为除杂装置,在这里可能产生的杂质就是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根据制备实验流程可知C装置为干燥装置,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氯气与水反应程酸性所以应选择酸性干燥剂浓硫酸

【实验探究】要证明猜想1不成立,说明水就不能使石蕊紫花褪色,同理要证明猜想2不成立,将石蕊紫花放在盐酸中现象也应是不变色

【反思交流】根据实验装置中D中现象就可以证明干燥的氯气是不能使石蕊紫花褪色的,所以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无需继续验证。

答案:

①固液②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

浓硫酸;

【实验探究】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反思交流】D;

Cl2+2NaOH=NaCl+NaClO+H2O

4、同学们在探究金属镁的性质时发现,将镁条放到盛有冷水(蒸馏水)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加热时镁条与水发生反应吗?

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1)甲同学认为,加热时应该先将蒸馏水煮沸并迅速冷却,理由是排出溶于水的气体。

(2)甲同学认为,加热时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a(选填a。

H2 

b.N2),不选择另一项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氮气。

【实验验证】乙同学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实验结论】

(3)镁在加热时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加热后溶液中生成了碱性物质。

请根据分析写出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2OMg(OH)2+H2↑。

【讨论交流】

(4)乙同学将加热后的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的红色消失了,出现白色浑浊。

在确定酚酞溶液没有变质的情况下,你认为溶液中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冷却后氢氧化镁溶解度减小,从液体中析出。

(1)甲同学认为,加热时应该先将蒸馏水煮沸并迅速冷却,理由是排出溶于水的气体,以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排出溶于水的气体。

(2)甲同学认为,加热时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不选择另一项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氮气。

a;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氮气。

(3)镁在加热时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加热后溶液中生成了碱性物质--氢氧化镁,即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2O

Mg(OH)2+H2↑。

碱;

(4)在确定酚酞溶液没有变质的情况下,溶液中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冷却后氢氧化镁溶解度减小,从液体中析出。

冷却后氢氧化镁溶解度减小,从液体中析出。

5、冰箱除味剂是利用活性炭制成的。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冰箱除味剂进行了相关探究。

探究一:

除味剂的还原性

(1)除味剂与氧化铜粉末反应。

实验前,小组同学将除味剂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

小组同学将如图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将试管直立起来,并在酒精灯上加上网罩。

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其目的是提高加热温度,同学们展开充分的讨论,认为提高加热温度的方法还有改用酒精喷灯(答一种即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

(3)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不能(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其原因是碳和试管上方空气中的氧气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有同学认为此反应的生成物中一定有一氧化碳。

生成一氧化碳的途径有可能AB。

A.碳和氧化铜反应不彻底生成

B.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

C.试管里空气中本身含有一氧化碳

探究二:

除味剂的吸附效果

小组同学认为除味剂的质量会影响吸附效果,设计了如下的实验,相关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10%红墨水溶液

同一规格除味剂

溶液褪色的时间

10mL

5g

10min

10g

5min

12g

4min

15g

(4)上述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除味剂越多,吸附褪色的时间越短。

(5)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吸附效果?

请说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影响;

分别取10mL10℃、20℃、30℃、40℃同浓度的红墨水,加入同等规格相等质量的除味剂,褪色时间依次减少,说明温度越高,吸附效果越好。

(1)将除味剂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提高加热温度的方法还有改用酒精喷灯;

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

2Cu+CO2↑。

改用酒精喷灯;

(3)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其原因:

碳和试管上方空气中的氧气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A.碳和氧化铜反应不彻底生成一氧化碳;

B.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试管里空气中本身不含有一氧化碳。

不能;

AB。

(4)上述实验中,当除味剂由5g增大至12g时,溶液褪色时间不再变化,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除味剂越多,吸附褪色的时间越短。

在一定范围内,除味剂越多,吸附褪色的时间越短。

(5)温度可能影响吸附效果;

实验方案:

分别取10mL10℃、20℃、30℃、40℃同浓度的红墨水,加入同等规格相等质量的除味剂,褪色时间依次减少,说明温度越高,吸附效果越好。

温度影响;

6、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提示】

Ⅰ、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Ⅱ.SO2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1)铜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可以上下移动的粗铜丝的作用是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脱脂棉团变红色。

(3)氢氧化钠溶液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O2═Na2SO3+H2O。

(4)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插入浓硫酸中,在拆除实验装置前,不打开胶塞,为使装置中的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通过鼓气球鼓入足量气体。

(5)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反应停止后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其认为硫酸剩余的理论依据是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保持稀硫酸,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

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锌粒

产生气泡

反应停止后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1)铜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可以上下移动的粗铜丝的作用是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2)实验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和石蕊试液接触,二氧化硫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可以观察到脱脂棉团变红色。

变红色。

(3)氢氧化钠溶液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O2═Na2SO3+H2O。

(4)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不能插入浓硫酸中,这是因为鼓气球的作用是鼓入气体,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排出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在拆除实验装置前,不打开胶塞,为使装置中的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通过鼓气球鼓入足量气体。

通过鼓气球鼓入足量气体。

(5)认为硫酸剩余的理论依据是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保持稀硫酸,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

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保持稀硫酸,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

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锌粒,产生气泡,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7、同学们对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进行如下探究(盐酸与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微观示意图1、图2所示)

【提出问题】氯化氢气体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资料链接】

①氯化氢与甲苯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氯化氢气体也可溶于甲苯(一种有机溶剂),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氯化氢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③向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会有氯化氢逸出。

【分析不猜想】

(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H2O(填微粒符号)。

(2)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可能不同,猜想的理由是它们的微观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实验准备】制取氯化氢的甲苯溶液(如图3所示)。

(1)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

(2)D中装有用实验室常见的某种物质浓溶液浸湿的棉花,其目的是除去尾气中的氯化氢,且该物质与氯化氢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该物质可以是NaOH(写化学式)

【进行实验】用盐酸和氯化氢的甲苯溶液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解释

与氧化铜作用

盐酸: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化学方程式:

2HCl+CuO=CuCl2+H2O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紫色石蕊试剂作用

紫色石蕊试剂变为红色

盐酸能电离出氢离子,使紫色石蕊变红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氯化氢与盐酸气体的化学性质不同。

(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H2O。

H2O。

(2)氯化氢和盐酸的化学性质可能不同,猜想的理由是:

它们的微观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实验准备】

(1)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

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

(2)D中装有用实验室常见的某种物质浓溶液浸湿的棉花,其目的是除去尾气中的氯化氢,且该物质和氯化氢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该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钠,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NaOH。

【进行实验】

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Cl+CuO=CuCl2+H2O,过程中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是因为盐酸能电离出氢离子,从而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8、为了探究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铝的金属活动性

甲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看到的现象是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强(填“强”或“弱”)。

(2)铝与酸的反应

①铝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反应过程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

放热(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图中从c点到d点反应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稀硫酸浓度变小。

②将大小相同的铝片与氢离子浓度相同的足量的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结果是生成氢气的速度前者比后者慢很多,乙同学对比了盐酸和硫酸的化学式后,认为可能是溶液中的C1-(选填“H+”“C1-”或“SO42-”)对反应产生了促进作用。

(3)铝与水的反应

【提出问题】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查阅资料】铝能与氯化汞(HgCl2)反应,形成铝汞齐(铝汞合金)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实验探究】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min左右取出,立即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加入到蒸馏水中(如图),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

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HgCl2═2AlCl3+3Hg。

在导管口e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上升(选填“下沉”或“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

(4)如图,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氢气在发生装置中聚集,导致气压增大,使水和铝分离;

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

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铝汞齐能够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1)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看到的现象是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是因为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强。

(2)①反应过程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图中从c点到d点反应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稀硫酸浓度变小。

放热;

稀硫酸浓度变小。

②将大小相同的铝片与氢离子浓度相同的足量的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结果是生成氢气的速度前者比后者慢很多,乙同学对比了盐酸和硫酸的化学式后,认为可能是溶液中的C1-对反应产生了促进作用。

C1-。

(3)

【实验探究】

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HgCl2═2AlCl3+3Hg;

在导管口e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是因为氢气燃烧导致的,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

上升。

(4)如图,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氢气在发生装置中聚集,导致气压增大,使水和铝分离;

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铝汞齐能够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氢气在发生装置中聚集,导致气压增大,使水和铝分离;

铝汞齐能够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9、注射器的运用对某些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实验过程的改进常常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图1)

连接好装置(注射器内留有一半体积的空气),打开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使其下端管口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