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373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Word格式.docx

臧懋循本中,张孛老自然不是窦娥的公公,但是在古名家本中呢?

按现代中国城市人的人情、世故、法律,不管是窦娥嫁了张驴儿,还是蔡婆婆嫁了张孛老,张孛老都是窦娥的“公公”。

但在窦娥那个时代,窦娥嫁了张驴儿,张孛老是窦娥的公公不假,但如果是蔡婆婆嫁了张孛老,张孛老却未必是窦娥的公公。

《仪礼·

丧服》经传:

继父同居者,齐衰不杖期。

继父不同居者,齐衰三月。

传曰:

何以期也?

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而所适者亦无大功之亲。

所适者以其货财为之筑宫庙,岁时使之祀焉,妻不敢与焉。

若是,则继父之道也。

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也。

必尝同居,然后为异居。

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居。

这里讨论的是继父成立的条件。

张孛老是否是窦娥礼制上的公公,关键是张孛老是否能成为蔡婆婆儿子的继父。

为清楚起见,我们假设蔡婆婆的儿子还活着,蔡婆婆带着儿子改嫁张孛老。

这种情况下,张孛老会不会成为她儿子的继父呢?

答曰:

“不会。

”因为继父的成立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夫死妻稚子幼;

二是子无大功之亲;

三是妻与子适人,而所适者亦无大功之亲。

蔡婆婆如果带着儿子改嫁张孛老,只符合第二条,不符合其他两项,因为蔡婆婆“年纪高大”,六旬开外,儿子年龄也不小了,再则张孛老自己有儿子张驴儿。

为了让张孛老顺利成为蔡婆婆儿子的继父,我们再进一步假设蔡婆婆是在年轻的时候改嫁了张孛老,而张孛老不光没有儿子,连大功之亲也没有。

这样,张孛老终于可以做蔡婆婆儿子的继父了。

再假设张孛老“以其货财为蔡婆婆之子筑宫庙,岁时使之祀焉”,符合“继父之道”,这样,张孛老死了,蔡婆婆的儿子为这个同居的继父服“齐衰不杖期”,他的妻子(窦娥)则减一等服“齐衰三月”。

也就是说,蔡婆婆改嫁并不必然导致张孛老成为窦娥的公公。

只有在蔡婆婆的儿子活着的时候就改嫁了,张孛老才可能成为窦娥的公公。

当然,《仪礼·

丧服》对应的是先秦的情况,那时,妻为夫服斩,为舅姑服期。

舅姑之服在后代越来越重,从五代到南宋,渐次变为斩衰及齐衰三年;

明清时,伴随着子为母服斩衰,妻为舅姑也全部服斩衰。

但是,原理并没有变。

不管窦娥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既嫁从夫”,她丈夫的父亲才是她的公公。

要确定她和张孛老的关系,必须先确定她丈夫和张孛老的关系。

没有她的丈夫作为中介,她和张孛老之间在礼制上形同路人。

在古名家本中,蔡婆婆在儿子死后改嫁张孛老,并不能导致张孛老成为窦娥的“公公”。

那么,在哪种情形下,张孛老才能成为窦娥的“公公”呢?

答案只有一条,那就是窦娥嫁给了张驴儿。

在古名家本中,张驴儿对这种礼制上的差异知道得很清楚。

请看他对窦娥的诬告:

(净)小人是原告张驴儿的便是。

告媳妇儿合毒药药死俺老子。

望大人与孩儿做主。

(古名家本,第三折)张驴儿说窦娥是他的“媳妇儿”,那么,他老子张孛老自然就是窦娥的公公,“药死公公”属于“十恶”中的“恶逆”,遇赦不除。

张驴儿这样诬告的目的自然是让窦娥快快被处死——当然他的目的很快达到,窦娥果然被以“十恶”罪名在第二天就被处死,根本没有等到秋凉。

窦娥为什么要承认“药死公公”

不过,这里仍然可以提出一个疑问。

张驴儿诬告窦娥“药死公公”,窦娥完全可以只认杀人,而否认改嫁,这样毕竟可以避免被快快处死,更不要说她此前曾激烈地反对改嫁。

换句话说,在古名家本中,窦娥一反常态地承认“药死公公”,其动机仍然需要深究。

在古名家本中,蔡婆婆招了张孛老做接脚一事是非常确凿的,蔡婆婆对此也并不遮掩:

(卜)我问赛卢医讨银子去,他赚我到郊外勒死我。

亏了这张老并他儿子张驴爷儿两个救了我性命。

我就招张老做丈夫,因这等烦恼。

(古名家本,第一折)张孛老对此也是大大方方地以蔡婆婆的老伴自居:

老汉自从来到蔡婆婆家做接脚,谁想婆婆一向染病。

(古名家本,第二折)在吃羊肚汤那一幕,两人还表现得十分恩爱,一口羊肚汤让来让去:

(孛老)孩儿,汤有了不曾?

(净)有了,你拿过去。

(孛老将汤云)婆婆,你吃些汤儿。

(卜)有累你。

你先吃口儿我吃。

(孛老)你吃。

(卜)老儿,你先吃。

(孛老吃科)(古名家本,第二折)只有窦娥对这一恩爱非常反感:

(旦唱)

【贺新郎】一个道你爷先吃,一个道你娘吃,这言语我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

新婚的姻眷偏欢喜,不想那旧日夫妻道理,常好是百从千随?

这婆娘心如风刮絮,那里肯身化做望夫石?

旧恩情倒不比新佳配。

他则待百年为婚眷,那里肯千里送寒衣?

(古名家本,第二折)

在公堂上承认“药死公公”之前,窦娥对蔡婆婆改嫁的批评是非常直接、凌厉的:

【南吕一枝花】他则待一生鸳帐里眠,那里肯半夜空房里睡;

他本是张郎妇,又做了李郎妻。

有一等妇女每相随,并不说家克计,则打听些闲是非;

说一会那丈夫打风的机关,使了些不着调虚嚣的见识。

【梁州】那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那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近时有等婆娘每,道着难晓,做出难知。

旧恩忘却,新爱偏宜;

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

那里有走边廷哭倒长城?

那里有浣纱处甘投大水?

那里有上青山便化顽石?

可悲,可耻!

妇人家只恁的无人意。

多淫奔,少志气,亏杀了前人在那里,更休说百步相随。

(古名家本,第二折)除了一再提醒蔡婆婆不要忘记死去的夫主之外,古名家本中窦娥一上场,就唱出了自己对死去的丈夫的思念:

【仙吕点絳唇】满腹闲愁,数年坐受,常相守,无了无休。

朝暮依然有。

【混江龙】黄昏白昼,忘餐废寝两般忧。

夜来梦里,今日心头。

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愁新恨几时休。

则这业眼苦,愁眉皱,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古名家本,第一折)这和蔡婆婆上场的两句定场诗全然不同:

(冲末扮卜儿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古名家本,第一折)一个是念念不忘死去的丈夫,一个是旧情已淡,早就憧憬梅开二度。

臧懋循本在蔡婆婆的定场诗中增添了“不需长富贵,安乐是神仙”一句,有意把这种憧憬弱化了。

而在古名家本中,此剧的主要矛盾便是蔡婆婆、窦娥婆媳二人对改嫁一事的伦理争执。

古名家本的题目是“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正名是“汤风冒雪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体现的正是“后嫁婆婆”和“守志烈女”在再嫁问题上的冲突;

臧懋循本的题目是“乘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并系统地抹掉了蔡婆婆改嫁这一情节,把戏剧的主要矛盾从婆媳的“伦理”冲突,变成了官民的“法律”冲突,从而把这一出伦理戏改成了公案戏。

然而,只有从“伦理”冲突的角度看,窦娥在公堂上被刑讯过程中的如下唱词才是可以理解的:

【骂玉郎】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

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

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古名家本,第三折)

窦娥把刑讯理解为对“前婚后嫁”的惩罚,旁人眼中是窦娥为杀人而承受棰楚,而在窦娥心中,这是在替婆婆承受改嫁的棰楚。

顺着这样的心理,当窦娥在公堂说出“住、住、住,休打我婆婆。

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一句时,就不光是要阻止官吏对婆婆的刑讯,更是要了结自己与婆婆的争执。

要阻止对婆婆的刑讯,只需违心地承认“药死人”就可以了;

但违心地承认“药死公公”,则是把婆婆改嫁的伦理罪过揽到自己头上。

阻止对婆婆的刑讯,是让婆婆继续活下去,而替婆婆承担改嫁的罪过,则是让婆婆在伦理上再生,更有价值地活下去。

(旦唱)

【尾声】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不走了你好个好色荒淫漏面贼!

想青天不可欺,想人心不可欺。

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说甚的?

冤我便药杀公公,与了招罪。

婆婆,我到把你来打的,打的来恁地。

若是我不死,如何救得你?

与臧懋循本不同,古名家本中,窦娥最后詈骂的这个“好色荒淫漏面贼”就是蔡婆婆,而不是张驴儿。

“若是我不死,如何救得你”,这里的“救”,不仅是生命意义上的救命,更是在伦理意义上的拯救。

窦娥的这一认,就不仅是承担了张驴儿的杀人罪责,也承担了婆婆的失节过错;

窦娥的冤,就不仅是法律之冤,而且也是伦理之冤。

窦娥的“三从四德”与“三桩誓愿”

对窦娥来说,伦理之冤更甚于法律之冤,古名家本《窦娥冤》要搬演的也是一出伦理悲剧,而不是法律悲剧。

这样来看,古名家本《窦娥冤》中窦天章一角的涵义,也就不限于收拾法律冤屈的“官”,而更是收拾伦理冤屈的“父”,因窦娥的伦理自觉正是来自她的父亲窦天章。

窦天章在与窦娥的鬼魂相认时,先不叙父女离别之情,而是重讲了一番他自小就教给窦娥的三从四德的大道理:

(窦天章云)禁声!

你这个小贱人,老夫为你啼哭的眼也花了,忧愁的头也白了,你剗地犯下十恶大罪,受了典刑。

我今日官居台省,职掌刑名,天下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

你是我亲生之女,先犯下十恶大罪,老夫将你治不的,怎治他人?

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

三从者: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此乃为三从;

四德者:

事翁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此乃为四德。

今乃三从四德全无,剗地犯了十恶大罪。

常言道,事要前思,免劳后悔。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

既将你出嫁从夫,便学习廉耻仁义。

全不思九烈三贞,到犯了十恶大罪。

你辱没祖上家门,又把我清名连累。

快与我细说真情,不要你虚言支对。

莫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我著你永世不得人身;

我把你罚在阴山永做饿鬼。

(古名家本,第四折)

然而伦理问题的实质永远都是,这些三从四德的内部可能是互相冲突的。

拿窦娥来说,在一个执意要改嫁的婆婆面前,“事公姑”和“敬夫主”就是冲突的。

要为丈夫守贞,就不能容忍丈夫的母亲、自己的婆婆的不贞;

而要掩盖婆婆的不贞,就要自己承担不贞的罪名,从而败坏父亲的名声(端云早已改名为窦娥)。

作为鬼魂,窦娥仍然不能忘却自己的伦理责任。

我们看最后窦娥对父亲窦天章叙述的案情:

楚州城里有个赛卢医,他本利少俺婆婆二十两白银。

俺婆婆去取讨银子,被他将俺婆婆赚到城外,要将婆婆勒死;

不想撞见张驴儿父子两个,救了俺婆婆性命。

那老张问道:

“婆婆,你家里有甚么人?

”婆婆道:

“俺家无人,只有个守寡的媳妇唤作窦娥。

”老张道:

“你家中既无人,我招与你做夫主,你意下如何?

”我婆婆坚执不肯。

那老张父子两个道:

“你若不从,我还勒死你。

”婆婆惧怕,不得已许了。

实是唬吓成亲。

就将他爷儿两个领到家中,过其日月。

有张驴儿数次调戏你女孩儿,我坚意不肯。

(古名家本,第四折)在父亲面前,她没有必要再自认自己不贞,但她仍然为婆婆开脱——“我婆婆坚执不肯”,“婆婆惧怕,不得已许了。

实是唬吓成亲”——我们知道,这并非实情,但在已化为鬼魂的窦娥心中,既然婆婆的不贞已然被自己以生命为代价赎过了,那么,就没有必要揭发这实情。

窦娥还嘱咐父亲“恩养俺婆婆”,实际上是嘱咐父亲替自己完成“事公姑”的伦理责任。

也许,在窦娥看来,作为钦差的父亲也只能解决法律上和部分伦理上的冤屈,而无力解决全部伦理上的冤屈。

全部伦理上的冤屈,即使在鬼魂那里,也是不能大白于天下的,因为人间的伦理按下葫芦起来瓢,总是有那无言幽怨的部分。

只有“天”,才是这一切无言幽怨的俯瞰者和倾听者。

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全是对这无言的“天”发出的:

(旦)窦娥告监斩官,要一领净席。

我有三件事,肯依窦娥,便死无怨。

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

若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落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若委实冤枉,如今是三伏天道,下尺瑞雪,遮了窦娥尸首。

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刽子)打嘴!

那得此话!

【尾声】当日个哑妇含冤反受殃,耕牛为主遭鞭。

(刽子)天色阴了。

呀,下雪了。

(刽子掮雪天发抖科)(磨旗刽子遮住科)(旦)霜降始知说邹衍,雪飞方表窦娥冤。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阳货》)无言的“天”看见了,也听懂了窦娥的冤屈,甚至不惜改变了四时的运行,这恐怕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本意。

“刑名违错”的背后

无论在古名家本还是臧懋循本,窦娥冤案昭雪后,窦天章宣布原审官吏的错误都是“刑名违错”,处罚相同,都是“杖一百”,“永不叙用”。

所谓刑名违错,并不是说将无罪判为有罪,而是将此罪判为彼罪,也就是将不构成“药杀公公”的普通杀人罪错判为“十恶”大罪。

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本中,“刑名违错”如何构成却并不相同。

臧懋循本中的“刑名违错”非常显豁。

臧本中张驴儿是这么告的:

(张驴儿云)小人是原告张驴儿,告这媳妇儿,唤做窦娥,合毒药下在羊肚汤儿里,药死了俺的老子。

这个唤做蔡婆婆,就是俺的后母。

望大人与小人做主咱!

(臧懋循本,第三折)这里张驴儿告的本来就是普通杀人。

他并没有说窦娥是自己的“媳妇儿”,那么,窦娥“药死了俺的老子”,当然只是普通杀人。

他说蔡婆婆是自己的后母,与臧懋循本事实不合;

但正如前文已经反复申述的,即使蔡婆婆嫁给了张孛老,根据礼制,张孛老也不是窦娥的公公。

官吏没有搞清楚窦娥与张孛老之间的服制关系,贸然判窦娥犯下“药死公公”的十恶大罪,自然是官吏的错。

臧懋循本将张驴儿诬告的恶意降低,是为了凸显官吏的昏与恶。

为此,臧本不惜给官吏取了一个恶名——“桃杌”。

所有这一切,都服从于将此剧系统改为一出公案剧的总意图。

相比之下,古名家本中官吏的“刑名违错”则显得有点“冤枉”。

古本中官吏之所以没有将罪名查清,一是受到张驴儿处心积虑诬告的误导,二是窦娥也没有及时澄清她与张驴儿并不是夫妻,并且很快就为了救婆婆而承认了“药死公公”。

但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古名家本作为一出伦理剧,对官吏的期待与公案剧并不相同。

且看这一幕:

(净拖旦上。

云)告状,告状。

(张千云)过来。

(做见科)(旦净同跪科)(丑亦跪科。

云)请起。

(张千)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

(丑)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古名家本,第三折)“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不但显示的是官吏的“贪”(其实这一点并没有在剧情中落实),而主要是官员的“昏”,因为这句话直接颠倒了官民之间本来的伦理关系。

本应该是“父母官”的官,却向自己的子民跪下了。

在跪下的同时,官也就卸下了自己“爱民如子”的伦理责任,而只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法律职能:

审问、拷打、判决、执行。

“刑名违错”的根源并不在于官吏的刑名知识不足。

因为,既然这一套“准五服治罪”的刑名背后,无非是“以礼入法”的伦理,那么,要精研刑名,就必须要把自己也放到这一套伦理关系中去。

《窦娥冤》最后一折的鬼戏中,有大量表现父女情深的动作:

(魂见哭科)(天章亦哭科。

云)端云孩儿,你在那里来?

(旦虚下)(天章醒科。

云)好是奇怪也。

老夫恰合眼,梦见端云孩儿,恰便似在我跟前一般。

我再看这文卷咱。

(魂过做弄灯科)(天章)好奇怪也,我正要看这文卷,怎生这灯忽明忽灭的?

张千也睡着了,我自己剔灯咱。

(往东边剔灯科,魂翻文卷科)(天章)我剔的这灯明了也,再看几宗文卷。

……(魂弄灯科)(天章)好是奇怪也,怎生这灯又是半明半暗的?

我再自己剔这灯咱。

(往东边剔灯科)(魂翻文卷科)(天章)我剔的这灯明了,我另拿一宗文卷看咱。

……(魂弄灯科)(天章)实是奇怪也,怎生这灯又不明了,又这等忽明忽暗的,敢有鬼弄这灯?

我再剔一剔去。

(做往东边剔灯科)(荒回科)(魂翻文卷科)(做撞见科)……(古名家本,第四折)这鬼魂三番五次弄灯、翻文卷的表演并不可怖,却是憨憨的、怯生生的,令人落泪。

时间、冤屈和阴阳,毕竟没有隔断父女情,情感复归的同时,伦理也得以重建。

这伦理重建当然是在父女之间,同时也是在官民之间。

如果“刑名违错”的背后是“伦理违错”,那么冤屈的化解,冤气的消解,最终也要靠伦理重建,在这一点上,作为伦理剧的古名家本《窦娥冤》,远远超越了作为公案剧的臧懋循本《窦娥冤》。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